分享

家乡老照片

 江海报览 2018-04-06

  临海古城原来有条江下街(见下图),儿时的记忆,这里依山傍水,商贾云集,还有往返临海~海门的小火轮的码头,一条昔日繁荣的古街,如今已不复回还,可惜了!

学姐隽阳家在江下街兴善门原有依山房一套,店面经营南北货生意,打开二楼侧门三楼后门就是台州府城墙,巾子山上古树掩隐南山殿,庙宇古色古香,双塔巍峨耸立。过街三大步还有傍水高脚楼。她记得当年带着弟弟扒在木栏杆上用纳鞋线吊上一截大葱段放下江边石缝里,难以数计的螃蟹,就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夜里在家中护栏杆上伸出系着鱼蒌的粗长竹杆,晨起就有鳝苗等上品江鲜上桌了,白天退潮后,踩在清澈见底江水洁净沙滩浅水里两手推着自编的簸箕前行十来米,就可捕获活蹦乱跳的肥虾。那山、那水、那街,伴她度过美好的童年。

昔日的老街,

斑驳的故事,
留给我们不仅仅是怀旧,
还有深深的眷恋……

江下街一角。

临海城一隅,远处是后山。

东湖位于临海古城东侧,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郡守钱暄疏滩拓建成湖,并辟为园林。自宋以来,东湖历代有维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经台州郡守鲍复泰、刘王敖先后两次修缮后,规模甚为可观。

这张照片中东湖边的古城墙保留完好。

鹿城饭店也是当时的名店,在临海老车站(如今的崇和门广场)东侧。

小时候,笔者常到灵江边上玩,江畔常常停泊着许许多多形状狭长的船,临海人称之为“长船”。那时候,这种长船是灵江上游的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吃水浅,能在较浅的溪流中灵活行驶,一般是涨潮时溯江而上,退潮时顺流而下,有风时扯起风帆,速度不亚于现在的机器船。往返于临海和仙居之间的永安溪(灵江支流),运送两地的农副产品。船主长期在江上漂泊,有的还拖家带口,吃在船上、住在船上,做饭用的缸灶是用陶土烧制的(见下图),现在已难得一见了。

那时的灵江,清澈的江水,点缀着长船和白帆,颇具诗情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长船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此照片据说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西门一带,浮桥、货船、城门。背景就是婉延而上的台州府古城。

千佛塔又名多宝塔,俗称瘌头塔,位于临海古城龙兴寺内。千佛塔是临海现在最为高大的古塔,也是浙江仅存的二座元塔之一。此塔的最大特点一是在塔身上装饰总数多达千尊的佛像砖,而且造型优美,工艺水平相当之高。二是各层平座采用石板出跳的建筑手法也是很罕见的。因此,称得上是中国古塔中的精品和一绝

古城西门外、南门头的灵江上,各有一座浮桥,便利南北交通。是构造独特的水上立体交叉桥,设计非常科学,充分体现了临海人的聪明才智。灵江浮桥历史悠久,据说是历史最早的的古代浮桥,是中国浮桥建筑中的一件杰作。古浮桥用木船作桥墩,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改为水泥船,两边船头亦改为尖角,减弱了江流的冲力。可惜的是现在只能在老照片中一窥它的身影了。

退潮时的灵江浮桥。

最忆清澈的灵江,是夏日游泳的好去处。

当年,每逢潮汐来临,浮桥上漁夫,一网下去,便有满满的喜悦。

灵江上的打鱼船。

夏、秋季节,特别是台风挟势天文大潮,常有洪水袭扰临海古城,遇到险情预报,浮桥便会提前解缆,以避洪峰。

灵江一桥,建于1965年。是当时104国道临海段的重要工程。配有战备高炮营进行保护。在此之前,汽车靠轮渡摆渡过江。

望江门大桥在施工中。

昔时的解放街( 紫阳街 ),没有现在这般热闹。

有奖储蓄当场摸奖现场 当时风靡全临海!到处有摸奖!人人在摸奖,直倒家里的钱全摸到银行为止,意犹未尽!

洪水中的一幕

杜桥街上竹器摊。

临海西部重镇白水洋,集市日的公路拥堵场面。

摊麦油脂皮。

杀猪的场景。

洗衣服的小女孩。

筱溪的小脚老婆婆干农活。

原104国道临海段长石岭山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