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听话越无力,你家孩子正变得什么都“无所谓”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4-06

越听话越无力,你家孩子正变得什么都“无所谓”

春节回乡过年,预备返程时,满脸慈爱的外婆环抱着小朋友,依依不舍地叮咛“宝宝乖啊,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话大家才都喜欢你……”这场景这话语,一种恍惚回到小时候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从小到大,家里家外的长辈们就经常一边说着“某某家的孩子真听话、是个好孩子”,一边教导我们:“好孩子都很听话”。传统文化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俗语也默默传递着对“听话”文化的认同。

许是自幼听多了腻烦,又或许是学了心理学之后觉悟了,老是听见让孩子听话这论调,我心里不免泛起嘀咕:

我们说与孩子听的,一定是对的吗?

即便是对的,一定适合孩子吗?

即便适合孩子,是不是一定需要我们来告诉他?

让他去自由体验和体悟不是更好些吗?

惭愧的是,虽然有着这样的感悟,但是真的到了陪伴和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却又在很多场景下巴不得他乖乖听话。

这种纠结,其实正是很多新时代父母的心境。也因为不断地徘徊在“孩子一定要听话”与“不一定非要听我的”之间,造就了在教养孩子时我们许许多多的“手足无措”“不知道究竟怎么做”。

想要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在养育孩子时的心态,其实很是值得探究一番。

1.为什么我们希望孩子听话?

除了因为从小接受的就是“听话”的教育理念,让成长后的我们不自觉地施加在孩子身上之外,希望孩子“乖乖的”的原因,总结下来主要有下面三点心态:

1. 都是为了孩子好。

每个人的成长中都走过“弯路”,有过遗憾。

不想让孩子重复以前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于是家长开始带着自己的成长经验,去指导孩子,殚思竭虑地护着他,不让他再次掉进同样的“坑”里。

2. 听话的孩子能够避免犯错,我们

教育起来省时省力。

下雨天孩子遇到水洼就喜欢上前踩水,这是他好玩的天性。

但有的家长会因此而大发雷霆:“你这样会弄湿鞋子、裤子,还容易感冒!到时候脏裤子谁来洗?生病了谁来照顾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这种“孩子总是惹麻烦”的心态,让我们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话去做,不要节外生枝,按“最省力”的方式成长。

3. 我们的存在和权威在孩子“听话”

中获得了满足。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被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困扰。需要不停地协调周围的环境和人,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意愿。

进入家庭环境后,作为绝对的权威,有时候我们难免会生出:“你是我的孩子,凡事都要听我的”这种想法。其实这正是一种补足我们日常生活中价值感不足的方式

正是这些心态,让我们在教育中总是不自觉地“要求”孩子,也造就了许多家庭截然不同的亲子关系。而关系的不同,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发展。

2.亲子关系造就大不相同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把亲子关系划为四种类型:

(1)权威型——父母对子女实行高控制,反过来又能接受子女的意见和想法,最终以父母的权威控制为中心。

(2)宽容型——父母对孩子宽松、宠爱,很少用权威或规则来管束孩子,经常运用说服、说理的方法教育孩子。

(3)放任型——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教育不闻不问,无时间、无精力、也无能力教育孩子,与孩子之间很少沟通,感情冷漠,思想上产生了“隔阂”。

(4)专制型——家长对孩子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力图使孩子的行为与家长的目标一致,不采纳孩子的任何意见和想法,也很少与孩子交流——生活里总是试图让孩子听话,正是家庭尊卑序列下的家长专制。

如果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专制型的,虽然看上去可以让“听话”的孩子避免许多风险,但是如果长期没有自由思想的空间,重要的行为和选择都必须听从父母的意见,甚至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也要顺从父母的意志,这样成长的孩子会容易失去自我逐渐变得懒于自己动脑、甚至逐步丧失了果敢决断的勇气。

在 “反正我只要按爸爸妈妈说的照做就好了”的想法中,孩子会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遇到困难就想到放弃,做起事情来无法有始有终。

越听话越无力,你家孩子正变得什么都“无所谓”

3.孩子“不听话”才更“有责任”

一个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左右开始逐渐发展自我意识的孩子如果不出现反抗的行为,很可能是出现了心理疾病。即使到了五六岁,孩子开始逐渐明白社会规则并遵守规范,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因此,想让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健康且独立自主的人,在幼年时期的亲子关系的建设中,就不能一味专制,总是要求孩子“听话”,而完全不在意他的想法。

海桑在《给我的孩子》的诗中写道:“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自此,我们明白——孩子从来都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不属于我们,而是全然地属于他自己。

“听话”与“不听话”远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

当孩子被人塞进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模具,只能按照规范去生长,他就丧失了成长的动力和乐趣,也丧失了欣赏和体验世界的乐趣,最终变成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提线木偶”。

孩子的发展自有他的天性。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只是拥抱它、接纳它,并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生长空间——

我接受你与我不同。亲爱的,你不必按照我的想法生长。

作者简介:凝目

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媒体日常工作与养育男孩的道路上努力平衡着。

迪乐姆是个温暖的港湾,在这里,孩子的各种特点都被接纳,各种需求都被看到。孩子的成长是长期和多面向的,希望为人父母,能保持心内的澄明,看到每个孩子的全部,而不只是分数和“别人家的孩子”。希望迪乐姆能陪伴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