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的启发-凌家滩玉版分析--天圆地方产生的时间可能更久远

 好了明理 2018-04-06

河图、洛书准确的发明时间并没有记载。

甲骨文的启发-凌家滩玉版分析--天圆地方产生的时间可能更久远

凌家滩玉版--彩色线为笔者据刻痕描绘

1985年发现的凌家滩遗址,这是在其中考古挖掘发现的玉版。碳14测年,距今大约5300-6000年。

从制作工艺来讲,在玉石上刻画并且钻眼,现在也许并不觉有什么工艺难度,但是这是石器时代后期、青铜器时代初期。也就是上面这些小孔、细线,需特殊制作。是很认真的、有目的的刻画上去的。

尚书记载的结绳记事,应比这年代还早。这已经开始用刻画石头的方式记事甚至是在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了。

为看的清楚,图中的彩色线是笔者加的。

这块玉版说明了几件事情:

一、当时已形成天圆地方的思想,并试图用一个图形表达。外围方型,内部两个同心圆。方在这里表达的是天,圆在这里表达的是地,是看似反的逻辑。但这符合后来的数理一统和阴阳思想。这也凸显出古人试图将天圆地方数理一统的思想。仅仅是这个时候,各种原初文化并未达到统一的表达方式。

二、图中的孔有23个,其中右上角的一个疑似是瑕疵,而非钻孔。也就是22个。底部4个、左右侧分别5个,顶部是八个。鉴于尚书中记载了古人有五纬七曜之说,那么左侧五孔可能是代表五纬;下面左侧两孔代表日月;上面八个孔代表八方。图案左右对称,代表阴阳。

三、天地都被四分,图中蓝色刻痕。而其中的大圆,学者认为是代表天,我则认为是代表地,是八方。每个方向由三根刻痕以及装饰纹组成。在两个方向之间,又有一二分的刻痕。这又是代表阴阳意图。

四、中间小圆,明显是天地一统的衔接点。这个衔接点笔者在前面说了,是河图、洛书中间的五。在这里的小圆明显用九宫格划分,这明显是洛书的原始九宫格的模样。仅仅是中间这道数学题还没解出来?还是或者没有雕刻技术标上去?

五、上古的这些东西都被称为无字天书,说明当时文字表意尚不能完整说明这种数理思想,只好有图、符来表达。但是思想传下来了。几何相对于代数,更直观、更直接的拟合,而代数需要抽象的思维方式。从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中国古代这些无字天书来看,当时的几何思想是超过代数思想的。而成型的洛书,说明代数已经开始长大了。因为它已经不再是甲骨文数字的表意、表象,而是表达了加法和对称性。用代数方法表达几何的对称。

六、这个玉版至少说明了对天、地四个方向、八个方向的划分。以及八和九如何兼容的考虑,以及5、中心在衔接天地这个数理中的重要性。

我们已经讨论了河图的正方代表圆的天,代表五纬的意义;那么这块玉版,中间的小圆,明显是用圆在代表地。同时,已经表达了用9格来兼容八的思路。这已经是洛书的思想了。只需把甲骨文的数字刻在九宫,洛书就完成了。

甲骨文的启发-凌家滩玉版分析--天圆地方产生的时间可能更久远

仰韶文化的青龙、白虎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猛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后世的四象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圣兽来形容,这个考古发现,证实了其中两个来自于上古。

由于没有文字性的证实,我们不清楚这堆白骨是上古的巫师、学究、族长还是酋长。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文化,而且就像知道后人会找到他一样,把证据规规矩矩在摆好,一丝不苟。下面那堆三角形状的石头和两根平行的股骨,一样是在表达一种特殊的意思。难倒是地磁偏角?或者黄经偏差?一粗一细的股骨,难倒是再说阴阳吗?

上古文化的起初的传承,是这样的人用图、用象传承下来,而并不是文字。

能够理性地表达清楚这些思想的第一本书现在只能追溯到《黄帝内经》。《山海经》,是史?是地理书?是神话?是巫术汇总?还是创意无极限呢?说不清。

明天继续聊洛书的九宫图与数独。。。。。。

待续。。。。。。。

感兴趣的读者请继续关注笔者。我们一起溯源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