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光不辨水与月 落笔更如锥画沙

 文山书院 2018-04-07

589

清光不辨水与月
落笔更如锥画沙


        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清光不辨水与月;落笔更如锥画沙”一联为朱先生行书,应该说作为学者的字,写成这个样子,已经是不落俗套了。但日前看到一幅署名朱光潜的甲骨文七言联,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必要求贤者是万能的。不因为朱是美学大家,就认为他无所不能。还是应该相信“术业有专攻”。



       “ 朱光潜”甲骨文七言联“行人问宿凄凄雨,游子归舟淡淡风”,款识“朱光潜”,钤印有“朱光潜鉨”、“癸巳之年五十五”等。此“癸巳之年”当在1953年。朱先生生于1897年,按实龄算,此“癸巳之年”该是56岁;以国人喜欢的虚岁计,已经57。他怎么算的?相反的例子,苏轼在黄州4年,头尾5年,自称“东坡七载黄州住”,又是怎么算的呢?


        齐白石生于1864年,卒于1957年,显然是93岁,为什么在他画上署上97岁呢?过去人迷信啊,齐白石找人算过命,怕75岁有大灾难,自己用“瞒天过海”法把75岁改为77岁。  他死时97岁,其实只有95岁,实不足94岁。”

       

         许多伪作,也是在作品所署年岁与实际年岁上出差错。



        我们再看大量的朱光潜行书作品,其署名时,“潜”字基本上是繁体的“潛”。而单单此幅作品写的是“潜”,从笔墨功底上看,也不是一个水平上。从署名上看,也应该是赝品。




        尽管本博客不认为朱先生长于甲骨文书法,但他对书法艺术的美学规律的总结还是值得一提的。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字书法是不是一门艺术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因为西风东渐,不少人从西方艺术史的角度上看,是没有书法的位置的,于是怀疑中国书法“是否可以列于艺术”。朱光潜没有人云亦云,他说:“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术,和图画有同等的身份。”中国人之所以历来看重书法,视之为艺术,就是因为“它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所以朱光潜说:“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谈美》第三章)


        朱光潜还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四境界:



                第一境界:疵境


         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个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得好,但就整体看去毛病很多,每个人写字都不免要经过这个阶段。
         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贴笔迹(多临摹,多向书法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的比较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看得过去的字。

                  第二境界:稳境


          特色是平正工稳,合于法度,却没有什么精彩,没有什么独创。多数人不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去研究,只把它当作日常应用的工具,就可以到此为止。
          如果想再进一步,就必须再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札,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形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就可以算得艺术作品。


                  第三境界:醇境


          特色是凝练典雅,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界。
          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


                 第四境界:化境


         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片头和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
         在化境,我们就要超出艺术范围而推广到整个人的人格以至整个的宇宙,规模法度有时失其约束的作用,自然和艺术的对峙了不存在(浑然天成)。



        朱光潜关于学书“四境界”的论述,有一个中心论旨,就是强调“人

力”、“修养”、“下功夫”。“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朱光潜的上述见解发表于近一个世纪前,今天读来,仍然有鲜活之感和可取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