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黄疸13方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二十六、黄疸
1。罗氏黄疽方
罗俊儒
(组成及用法) 茵陈15g 茯苓12g 泽泻12g 车前仁
12g 白茅根9g 猪苓12g 竹叶9g 焦楂12g 神曲15g
葛根12g 苏叶12g 黄芩9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不可久煎,开后lO余分钟即可。
(主治} 急性肝炎黄疸,胸脘痞闷,不饥不食,小便黄,大便
溏,舌苔厚腻,脉弦微数。
(解析) 本方子实,当治湿重热轻之黄疸型肝炎,务使湿热
之邪自中焦而下焦,从小便徐徐而去,病遂向安。若有呕吐恶
心,加厚朴、法半夏、藿香、生姜。
2.程氏黄疽方
程云深
(组成及用法] 鲜芭蕉根不拘量 茵陈12g 六一散15g
后2味水煎,每日1剂分3服;鲜芭蕉根捣碎绞汁得1茶杯
冲人前药内服。
(主治] 湿热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
(解析) 湿热之毒内阻中焦,蒸于肝胆,浸渍肌肤,下流膀
胱,故面目小便俱黄,所谓湿热相搏而体发黄也.茵陈、六一散
本为除湿退黄所常用。芭蕉根是为本方主药,其味甘淡,寒凉无
毒,清热利尿,解毒生津,可治天行热疫、烦闷消渴,亦消痈肿热
毒,<<食疗本草》谓“主黄疸”,直指其功。芭蕉根人足太阴经,加
入健脾温阳方中似可用于阴黄。
3.疏肝茵陈蒿汤
袁家玑
(组成及用法) 茵陈45g 郁金18g 栀子9g 黄柏9g
青蒿18g 泽泻9g
水煎,每日l剂分3服。
(主治] 湿热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
(解析) 本方强调茵陈需用45g以上方有效验。茵陈苦辛
凉,主风湿寒热邪气,为热结黄疸之专药,古代各家用此药均较
大剂量,《伤寒论》茵陈蒿汤用六两,栀子十二枚,大黄二两。本
方应得古人心法;青蒿微苦辛寒,虽亦主骨蒸劳热,实能泄暑湿
之邪火,亦主热结黄疸,单用即有良效,代茵陈之用,可以疏发胆
经阳气,因其体既轻,故当多用,特别是热结重者,亦常用至
45g,少用则不济事也。
郁金主血积气滞,利肝内胆管之瘀滞,实利胆之良药。胆汁
若能顺利下泄,则黄疸消退亦速。
4。加味茵陈蒿汤
. 陈慈煦
(组成及用法) 茵陈15g 焦山楂9g 生黄柏9g 滑石
15g 车前子9g 生甘草3g
水煎,每日工剂分3服。tbJL视年龄酌减。
(主治} 湿热黄疸(急性黄疸)。
(解析) 本方乎实,附陈氏加减法:
(1)发热加薄荷3g,金银花、连翘各9g。
(2)恶心呕吐加炙半夏、竹茹各9g,并以毛巾蘸热酒按摩胃
脘部。
(3)右胁下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6g。
(4)大便不畅加熟大黄3g,大便秘结用生大黄3g开水绞汁
兑服。
(5)黄疸严重加生黄芩9g、生川连6g、龙胆草12g。
(6)tb便赤而短少加泽泻、猪苓各9g。
(7)苔腻,嗳腐吞酸,加竹茹9g、枳实9g、炒谷麦芽各9g。
(8)黄疸渐退,小便增多,色不甚黄,加炒白术9g,减黄柏剂
量之半。
(9)食欲不振加炒谷麦芽各9g。
非急性黄疸不宜用。
5.猪胆汁丸
张叔骏
(组成及用法) 猪胆汁1000g 蜂糖750g 面粉适量
(炒熟)
3味制成蜜丸,每丸重6g,早晚各1丸,渐加至早午晚各工
丸,小孩减半,开水送下。
(主治) 高血压,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哮喘,慢性
支气管炎,口腔炎糜烂,火眼发炎。
(解析] 猪胆汁苦寒,清热润燥解毒,治内热燥渴、便秘、黄
疸、哮喘、痢疾、目赤、喉痹、痈肿疔疮;蜂蜜甘平,和营卫,润脏
腑,通三焦,调脾胃,解百毒。余意本方清肝胆肺火之力尤甚,故
可治上述诸病证。
二药甘苦各异,而功用相类,若制丸时略加姜汁,则当更妙。
中满痞证、肠滑泄泻者忌之。
6.菌陈虎杖汤
李昌源
(组成及用法] 茵陈40g 虎杖、败酱草、蛇舌草、板蓝根、
土茯苓、柴胡、黄芪各20g 蜂房、公英、贯众、蚕沙、陈皮、焦三
仙各lO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并重型。
(解析) 湿热并重之黄疸型肝炎,其黄疸不甚鲜明,发热口
渴或不欲饮,头重身困,脘腹痞满,大便未结硬而不爽,小便短
赤,心烦欲呕。方中诸药得黄芪补益之力,更具流通之性,清热
解毒、祛湿化浊之力大增也,而脾胃正气可立于不败之地,尚可
酌情加山药、焦术。暑湿稍重者,可加车前子、薏苡仁、苍术、藿
香;热稍重者,可加连翘、金银花、炒栀子。
7。退黄三草汤
李昌源
(组成及用法] 鲜车前草、天青地白草、绵茵陈、酸浆草、白
花蛇舌草、大青叶、板蓝根、郁金各20g
水煎,每日l剂分3服。
(主治] 黄疸型肝炎。
(解析] 本方多甘淡微寒无毒之品,鲜车前草、天青地白
草、酸浆草用至百余克亦无不可。诸药具清热利尿、利胆消炎之
效,故可治黄疸型肝炎之热象重者,症见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
渴、心烦欲呕、小便短赤。若大便秘结,可加熟军;若湿热并重,
身热不扬,头重而困,便稀不爽,本方加藿香、厚朴、云苓、蔻仁、
薏苡仁、苍术、神曲、石菖蒲等芳香化湿药亦是适用之方。
8。解毒导滞汤
张叔骏
(组成及用法) 金银花30g 黄连3g 元胡12g 青皮
9g 酸浆草30g 苍术9g 厚朴9g 黑茵陈15g 山药12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服3剂后,热解痛止黄退,去黑茵
陈、黄连,加生地黄18g,再服数剂。上方所用之黑茵陈,非白茵
陈炒黑者,系自然黑色,形如柴胡者良。
(主治] 急性传染性肝炎。
(解析) 急性传染性肝炎,无论有无黄疽,多属湿热弥漫三
焦,结于肝胆,蕴于血分,阻滞胃肠,故症见发热胁痛,恶心呕吐,
厌油纳呆,腹部胀满,大便溏或黏垢。本方清除无形之热毒,消
导有形之积滞,实能推陈致新,病即向愈。
方中酸浆草为茄科植物,酸平无毒,主腹内湿热毒所结滞之
黄疸。《贵阳民间草药》以酸浆草30g、茅根60g、五谷根30g治
湿热黄疸。虽系草药,《神农本草经》有载“主热烦满,定志益气,
利水道”。自当重视之。
9。茵陈牛黄汤
张致安
(组成及用法] 茵陈6g 青蒿3g 艾叶3g 生甘草3g
西牛黄0.3g
前4味煎汤,西牛黄分2次和药冲服。
(主治] 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昏沉,谵语,惊厥,黄
疸急起,迅速加深,小便短少,烦渴或有呕逆。
(解析] 此热毒炽盛之证,幼儿稚嫩之体,外感湿邪夹毒或
瘟疫毒气,每易内人营血,损及肝肾,有内陷营血之势。趁正气
未衰之时,清热解毒、泄火退黄之法,可以顿挫暴戾毒邪。
西牛黄清心化痰,利胆镇惊,止惊痢疸热,辟瘟疫恶毒之气,
得茵陈、青蒿等佐使,自能清肝利胆。然非实证,伤乱作泻,脾胃
虚寒者不当用。
10.青蒿五苓散
张叔骏
(组成及用法) 青蒿6g 炒栀子6g 茯苓9g 猪苓
15g 泽泻6g 桂枝4.5g 白术9g
水煎,每日l剂分3服。
(主治)慢性黄疸。
(解析] 《金匮要略》有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为黄疸、小便
不利者。本方宗其法。慢性黄疸虽然多有寒湿阻滞中焦,毕竟
有湿热内蕴肝胆,故本方以五苓散化气利水,青蒿、炒栀子清血
中湿热及郁火不舒之黄疸。
本方之证治虽类阴黄,脾胃已虚,然未及阳气之衰,亦未必
见瘀血之留滞,症见身目指甲均黄而不甚鲜亮、纳呆食少、精神
稍差、大便或溏、小便量少。急性黄疸型肝炎迁延难愈者多类
于此。
11慢性黄疽方
张致安
(组成及用法) 刺梨根15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代茶饮。
(主治)慢性黄疸。
(解析] 慢性黄疸乃因肝胆郁滞之湿热,或积聚日久不消
之浊气阻滞胆道所致。前者见于迁延性肝炎,后者则见于慢性
肝硬化患者。此类病证若用苦寒或攻伐之药,因脾胃本虚,反增
病情。
刺梨根乃蔷薇科植物刺梨之根结,贵州所产最丰,甘酸微苦
微涩,健胃消食,止泻涩精,善治慢性胃炎、胃气胀痛、消化不良、
脾虚白痢。长期服之,谷气得消,饮食渐进,湿气积滞渐消,是为
治本之法,需常服而取缓慢稳定之疗效。
本方也常加少许红糖煎服之。
12。菌陈五苓散
陈真一
(组成及用法} 茵陈18g 栀子9g 熟大黄6g 猪苓
30g 茯苓30g 白术12g 桂枝6g 泽泻9g
水煎,日分3服。
(主治) 黄疸型肝炎。
(解析) 陈氏谓:“黄疽以湿热交蒸而成,湿性黏滞不易速
去,故用药不宜过猛,只宜让湿热邪气徐徐从二便祛除。”苦寒过
之,伤及脾胃阳气,乃湿热久羁,急性肝炎转为迁延性肝炎之常
见原因。本方熟大黄仅用6g不欲其峻猛攻下,二苓用量当不低
于30g。若为茯苓皮亦佳,赤茯苓长于渗利湿热,偏湿热重者可
选用。
陈氏又谓:“湿热阻滞三焦而生黄疽,膀胱气化必然减弱,桂
枝有通阳化气利水之功。”本方中全赖桂枝以助膀胱气化,且诸
阴药中加此一味阳药,有调和阴阳之效,但为佐使,用量宜轻,
4.5—6g即可。若方中去掉桂枝,则除湿退黄作用大减。
13.血府逐瘀退黄方
李昌源
(组成及用法) 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15g
川芎9g 赤芍12g 牛膝15g 桔梗9g 柴胡24g 枳壳
9g 茜草根15g 茵陈15g 田基黄30g 甘草9g
水煎,每日工剂分3服。
(主治] 黄疸型肝炎(肝郁血瘀)。
(解析]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所治乃胸中血府血
瘀诸证,亦能疏肝解郁而不耗元气。本方重用柴胡,散郁结之肝
气而推陈致新也;加茜草根行血凉血,专治蓄血之黄疸也;茵陈、
田基黄甘苦而平,乃治邪气热结黄疸之常用药。
本方所适用者,为黄疸日久,由气郁而血瘀,瘀血留着,结于
胁下,或有症块,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舌质紫或有瘀斑,
脉弦涩。
肝郁血瘀黄疸,有偏热者,本方加炒栀子、丹皮;偏寒者,加
桂枝、附子。亦常虚实夹杂,自有脉证可以辨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