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用内丹法,上古先民是怎么升的仙?

 修行本无忌 2018-04-07

文/萧玄



说到修真内丹学,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解一二。《悟真篇》中提到了“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南宗明确提出了想要得道成仙,修炼内丹乃是最佳的途径。


其他重要丹道典籍,如《钟吕传道集》《指玄篇》等等也,都为修仙之路指引迷津。

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资料图)


然而,当我们翻开华夏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内丹学只是华夏仙学的冰山一角。内丹学自唐宋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那么在其产生之前,先秦的上古先民又是如何修仙的?


古老而神秘的华夏,其实早在五千多年前(甚至更早)就已形成了修仙之学。这在一些先秦的道家经典中,可窥见一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先秦的道家经典《列子》,从中寻找古仙之学的踪迹。其中的《黄帝篇》就提到了上古时代的华胥氏之国,天下为道,人民纯用本性、大慧无智,可以说是人人皆神的上古时代。传说华胥乃伏羲、女娲之母,黄帝的直系远祖。

列子御风(资料图)


她以道治理天下,“其国无帅长”、“其民无嗜欲”,一切都顺应自然。百姓“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所以那时没有夭殇之人;


“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所以人民也没有爱憎之心;“不知背逆,不知向顺”,因此人民之间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

华胥氏之国的百姓没有什么值得偏爱和吝惜的,也没有什么值得畏惧与顾忌的。因此,他们都能够“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在这个性慧隐退而智能强化的时代,现代人可能有点无法理解上古先民的这种“愚笨”,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不是愚笨,而是大慧无智、大慧若愚。


上古时期的百姓质朴无华,少私寡欲,一切顺应自然。在他们的世界里,万事万物没有多少分别,生死无别,亲疏无分,逆顺无有。

大慧无智、大慧若愚(资料图)


水、火、云雾与世间其他万物都是一样的,他们入水即是水,入火即是火,穿云入雾即是云雾,他们自己与大自然是一体的,是没有分别的。


他们已达到了心无逆顺、物我两忘,一切全凭神行的自然境界,因此自然而然能入水不溺,入火不热。

道教经典《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也有一句“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其说明水淹不死、火烧不坏、乘云升空就像脚踏实地乃是神灵之所为,但华胥氏之国的平民百姓亦能如此。


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人不修而有道、自然成仙,而这大概都是大慧无智、质朴无私的缘故。



华胥氏时代毕竟过于久远,如今这个用智弃慧的时代,早已丢失了上古时期那种纯粹质朴的环境氛围。我们想要像上古先民那样不修而自然有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离那个时代更为接近的人物,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却验证了修行这条上古之法,就能得道成仙。

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资料图)


列子拜了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为友,跟随两位先生学习了九年之后,他达到了一种神妙的境界。他“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竟然已经不知道是非利害是什么了,也不知道老商氏是他的老师,伯高子是他的朋友。


在他那里,内心思想和外界事物的界限已经茫然无存了,此即所谓物我两忘。


这之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于是“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他感觉不到身体所倚靠的地方,脚下所踩踏的地方,任随风吹飘荡,犹如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列子修道九年以后,身内身外的界限已经没有了。通过精神凝聚,形体就能与外界融合,这时的列子就成了风、成了云,自然能凌空乘风、御风飞行。其实,这和华胥氏之国百姓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的道理是一样的。

是纯气之守也(资料图)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华胥氏之国的百姓以及列子那样呢?关尹曾有言:“是纯气之守也……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



这里有几个关键“纯气之首”、“壹其性”、“含其德”,就是说要保持纯正之元气,如何纯正?要“壹其性”,即是守一心专;要“含其德”,即是至诚无私。


这样才能达到“神无隙”,即是心神高度凝聚、无间无隙。这个时候自然心凝形释,与造物相通,与外界融合。

比如《列子》中还有个叫商丘开的也是如此。当时,范氏子华颇受晋君宠幸,势力十分庞大,府上聚集了无数的游士侠客。


一次,老农商丘开听到范家的两个门客谈论子华的名气与势力,说他能使“生者死,亡者活,富者穷,穷者富”。

诚之无二心(资料图)


商丘开当时穷困不已,为了生存,他来到了子华门下。子华的门客都是豪门子弟,看不起商丘开,还戏弄侮辱他,商丘开却没有一点怨恼。后来,门客们带商丘开登上了高台,其中就有人故意说道:“有谁愿跳下去,就赏他百金!”


商丘开深信不疑,抢先跳下了高台。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他的身体就好像飞鸟一样,轻轻飘落,毫无损伤。之后,门客们又指着一处深水潭说:“那里面有珠宝,潜入水底就能得到。”商丘开又信以为真,跳入了水底,果然找到了珠宝。


过了不久,范家的仓库发生了火灾。面对熊熊大火,子华对商丘开说:“你如果能进入火中抢救锦缎,就有重赏。”商丘开毫不犹疑,立马冲入了大火,多次出入于火海之中,却没有沾染一点尘灰,身体也毫无烧损的迹象。


这一来,范家门客都看出他是有道之人,一齐向他道歉。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资料图)


商丘开却说,他没有道术。他只是听到门客们谈论范氏的厉害,想来脱离贫困,并对此“诚之无二心”。


到了范家之后,又以为门客们的话都是真的,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

很明显,商丘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至诚”和“心一”。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要求修行者守一心专,至诚正心,方得心神凝聚,无有间隙。


这样就能保持纯和之元气,与天地万物合一,也就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和阻碍他。他即是空气、金石、水火,因此在金石中走动、在水火里出入,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可见,要达到上古先民以及列子等人那样的境界,其关键就在于守一心专,至诚无私。


古仙之学一直流传后世,如《清微丹诀》中就有提到:“正心诚意,神气冲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故德者道之符,诚者法之本,道无德不足为道,法非诚不足言法”。


南宗祖师白玉蟾(资料图)


清微雷法强调了正心诚意,强调了德和诚的重要作用,即所谓的至诚无私。其实这里已经暗含了守一心专的意思,因为要至诚无二心,就需先守一心专。


这正如兼修雷法的南宗祖师之一白玉蟾所说:“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守一心专,至诚心正,自然心合于道,法验通灵,无一不应。




《道德经》中有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守一心专,正心诚意,乃是修仙之法门。


《道德经》中还有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心正无私,乃是成圣成仙之奥妙,而得与天齐寿。守一心专,至诚无私,古仙之秘奥尽在其中矣。


(编辑:柯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