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募股权母基金:雄心所向何处(中)

 老袁6ispvj1pws 2018-04-07

伴随国内近几年一级市场的快速成长,笔者在工作中走访了许多资深投资人。“雄心所向何处”系列针对国内私募股权母基金(PE FOF)展开讨论,此系列分为上、中、下三篇,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国内PE FOF行业发展现状、募投管退四个核心环节困境、未来3~5年国内PE FOF的发展机遇。


笔者工作中的收获在此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将持续深度分享投资干货。


来源:劉泉投资笔谈


PE FOF的投资难题


难题一:缺乏数据支撑决策


一项投资决策的正确概率取决于信息获取的完整程度。

笔者在私募股权母基金:雄心所向何处(上)中提到:当下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市场对于管理人的投资能力缺乏完备的衡量标准,LP在激烈竞争环境下,需要考虑如何甄别优秀GP的信息获取成本很高。


现在国内各PE FOF缺乏历史业绩作为数据支撑,LP如果想要判断PE FOF的业绩潜力,就必须要深入行业和项目层面做观察和分析,而这对于大多数并不具备专业能力的LP而言,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就像我们身处股权投资行业,都知道IRR(内部收益率)是衡量基金业绩的重要指标。可是失去了宏观市场背景的IRR意义并不大,这只是相对于市场平均业绩超额收益(alpha)与市场平均收益(beta)的总和。只有与相同策略、同年成立的基金做对比,才可以看出来一位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所以光从几个数据上面去评判被投对象,不管是投资人在选择PE FOF,还是在选择PE机构,这样的投资行为在本质上与赌博没有什么区别。


难题二:争奈趋时不见机


大多数PE FOF在筛选被投子基金的时候,找上门的基金管理人你不敢投。因为一般自己找上门的,往往是新成立的投资机构,没有历史业绩和投资数据供你判断。


国内一线的明星投资机构,作为PE FOF找上去的时候他们不见得在募资,就算这些一线的明星投资机构在发新产品,可能也不见得愿意接受你的条款。因为从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效率来看,长期稳定的资金才与之相匹配,由于风险承受水平有限以及少数人对投资理念、 投资程序和方法的不理解,反而会增加了GP和LP之间的沟通成本,从而影响到基金的投资效率。因此很多业内优质的基金管理人,都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


关于私募股权母基金如何甄别和筛选基金管理人。


数情况下,PE FOF作为子基金的LP,还是倾向于投资一个团队而非“个人明星”,如果子基金的几位合伙人有互补的背景,通常会更受LP青睐。正如私募股权母基金:雄心所向何处(上)所言,很多国内的私募股权母基金在募资过程中,会强力佐证自己可以找到更多优秀基金管理人的能力,笔者观察到目前国内新出现的优秀基金管理人,绝大多数在同行机构都有任职经历,并且很多是由优秀的投手自己转型出来创业,这个现象对PE FOF的竞争能力有三个方面的考验:


1、面向优秀的投手,PE FOF如何才能大面积锁定。优秀的投手在出来创业之前,往往已经完成了募资工作,他们更多的打法是依靠少数几个LP,发一支小规模(1~3亿)的基金,快速的投出去;


2、PE FOF投资的新基金管理人,存在更大潜在波动风险。往往新基金管理人的第一支基金,还是一个投资经理的干法。成立一支小规模的基金迅速投出去,投出的标的很多都是依赖原来平台的资源和积累;可是在这支基金投完之后,这类创业者如果不能从投资经理变成基金经理的思路,那么很可能收益不会特别好,他必须学会如何搭建自己获取优秀项目的渠道,学会组合拟投项目之间的权重分配;再接着他还必须从基金经理将自己逼成管理公司的CEO,对内对外都有极高的要求。

所以,一个新基金管理人,必须经历从投资经理、基金经理、管理公司CEO这样三个周期,才能证明这个团队真正具备管理一个投资公司的能力,这需要时间、经验和一些运气。


3、PE FOF找到符合自身定位和投资逻辑的被投子基金,PE FOF的投委会不一定会都同意。因为新出来的这些基金管理人很多都是80、90后,极少有70后。这些80、90后的基金管理人在和老一辈做横向对比的时候,投委还是与心理障碍的,他们倾向于有经验的,喜欢和自己有共同成长经历的前行伙伴。其实这类状况几乎没有被人提起过,但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这是真实存在的。


难题三:大势所趋还是过度拥挤


由于股权投资是一个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投资机构的成功取决于被投项目的选择,不仅是投入资金,还需输入管理经验,因此基金管理人成立年限越长, 经验越多, 投资成功的概率越大。


曾有研究机构对中小板92家样本公司的研究发现,支持企业成长性与基金管理人名义规模成正比,即基金管理人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越大,其支持的企业成长性越好,代表能为企业提供的资源更多;支持企业成长性与PE的投资期限成反比,即PE对支持企业的投资期短或者退出后,企业的后续成长性较弱,而对支持企业的投资期越长或者后续不断跟进投资,企业的成长性越强。


在当下投资风口不断转换的宏观环境下,如何准确判断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爆发时点,体现的就是PE FOF机构硬桥硬马的专业能力,相信这一切努力时间都会慢慢给出答案。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某些行业已经过度拥挤,很多项目的产生可能也存在投机因素,这样无疑增大了PE FOF对子基金的选择难度。


因此,子基金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发现具有相对投资价值的项目,也是PE FOF评价子基金的重要维度。总体看来,2017年被称为中国私募股权母基金的发展元年,PE FOF在对外投资的业务层面,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PE FOF的投后管理困境


在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虽然被分成募、投、管、退四项核心环节,可是大多数人只关心“募”和“退”这两个。作为基金管理人关心募资,因为这是机构所有业务开展的基础;投资人关心退出,因为这个环节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本金安全和投资收益。


投后管理作为中间衔接环节,一直没有被各方重视起来,我观察目前国内关于投后管理的专业内容分享非常少,在市场已经趋于白热化的竞争阶段,如果机构想突出重围在股权投资行业占有一席之地,这个环节是值得关注的突破口。


PE FOF的投后管理职能


关于PE FOF的投后管理,它主要可以承担这样几项职能:


1、投资行为价值最大化。通过设计有效管理机制,保障投资增值行动能按照投资方案中的计划有序执行,通过提供咨询、资本运作等专业化增值服务,贯穿于投资的整个进程,使其价值最大化;


2、增强被投标的谈判能力。PE FOF可以帮助被投子基金锻造品牌价值,增加投资机构品牌的内涵和价值,服务能力较强的PE FOF甚至在交易谈判时,能辅助子基金在面对特别优秀的项目方时,获得较强的议价能力;


3、提升自己投资团队的实力。随着投后管理工作的深入展开,它可以帮助自己的投资团队积累经验,通过参与相应的投后运营工作,可以帮助投资团队了解子基金的实际运营情况,达到锻炼自己投资队伍,形成自己人才梯队的目的;


4、加强盈利的确定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投后管理可以监控投资风险,通过一系列投后监控手段,密切跟踪被投子基金的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机构投资退出时的实现收益水平,加强盈利的确定性。


PE FOF的投后管理模式


从目前投后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境外很多投资机构为了提管理效率,增加投后管理对受资企业的价值,在这个环节上进行了许多模式的尝试,笔者认为可总结成三种主要模式:


1、投前投后一体化

这种模式被很多投资机构称为“投资经理负责制”。其特点在于投资项目负责人既负责投前尽调和投中交易,也负责在交易完成后对其进行持续的跟踪和价值提升工作,通常广泛被中小型股权投资机构,尤其是风险投资基金所采用。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投资经理对项目充分了解,对其问题有针对性地持续跟踪和改进,同时由于项目的经营与投资经理的绩效直接挂钩,对投资经理的投后工作有一定激励性。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随着管理项目数量增长,投后工作只能停留在基础的回访和财报收集上,难以提供更深入的建议和管理提升的支持。


2、专业化投后。

这种模式也被称为“投后负责制”。为了应对第一种模式带来的投后工作的缺失,投资机构开始成立独立的投后管理团队,独立负责投后事务。这些事务不仅包括资源对接、定期回访,还包括深入洞察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制定详细计划及参与企业运营。


专业化投后管理的优势在于:投后团队能独立并持续地专注于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升企业价值,然而其绩效评估方式却面临挑战,通常会被提到的问题是:企业价值的提升,是投前投的好,还是投后持续提升其管理质量的结果?


3、外部专业化。

前两种模式的优劣势十分明显。但随着一家基金从垂直领域走向多元化组合,不同行业的受资企业面临不同类型的战略、业务和管理问题,因此内部投后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面临巨大挑战。


部分投资机构逐渐探索出一种新的外部专业化模式,即将投后管理的部分工作,尤其是管理提升任务交给外部咨询公司,或者将投后团队分离,独立成立管理咨询公司,使其在绩效考核、费用核算与投资组合脱钩,转而向受资企业收费,从而形成新的合作模式。


此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一种模式中人手和专业度的问题,也摒弃了第二种模式中投后团队与投资团队绩效考核冲突的问题,可视作相对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三种模式的比拼各有胜负,其适应的机构类型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而选择采取哪种模式的核心是平衡投后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优秀的投资机构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重心,慎重选择合适的投后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运营意义,还是从价值创造,投后管理都是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在现阶段有两个逻辑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

逻辑一:PE FOF在万千基金管理人中精挑细选,然后投了几家子基金10%、20%的份额,PE FOF凭什么管?

逻辑二:一家子基金的20%由PE FOF出资,另外80%是子基金自己募集的资金,那么需要PE FOF介入管理嘛?


如果子基金需要PE FOF参与管理,那子基金本身就存在管理缺陷,PE FOF就不该投。同样在子基金层面,除了大宗的并购案是以控股的方式入驻项目方,大多数投资机构还是将自己的占股比例控制在10%-30%之间,从股东的角度而言很难谈得上有所谓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些协调性工作。


在笔者自己接触项目的过程中,行业的固有属性和创业者的成长经历,一直是我极其关注的两个方面,一个优秀CEO的视野和格局,都可以在他的成长中找到源头。 就像投资行业一样,每个赛道都有自己的固有属性,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何在不确定性中锁定确定性,带着这样的思考,做起事情来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一篇分享中,笔者将针对投资人和投资机构都非常关注的退出环节、及PE FOF未来3~5年的发展机遇展开讨论,希望你可以继续关注我的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