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挺住!甘肃不哭!今夜我们都是甘肃人

 情系故乡 2018-04-07


01

清明前夕,央视的一则监督报道让甘肃陷入了舆论漩涡:折达公路质量问题被曝光,而比质量问题更挑动人们神经的,则是面对记者的采访,交通主管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所表现出的敷衍塞责和傲慢无礼。

正如甘肃当地媒体评论:“这几天,甘肃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各大央媒火力全开,轮番痛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前有封疆大吏倒台,后有祁连山生态问题被通报,现又“打折”公路,有党报公号质问:“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是舆情的危险时刻。

从公路质量延伸到政治生态,从个别部门波及到整个官场,从论事到诛心,事情正在起变化。

每一个热爱甘肃的人都心急如焚,怎么办?

关键时刻,《兰州晨报》单骑救主,虽千万人口水吾往矣,一篇雄文《甘肃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横空出世,痛批甘肃官场之问“这个问题问得莫名其妙”。

“一条隧道不是甘肃所有交通工程的全部,几个交通系统的官员也并不能代表甘肃整个官场。”

“一条隧道和几个官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固然让人警醒,不可等闲视之,但也没理由成为对甘肃整个官场进行质疑的扩声器。”

“你也不能说类似考勒隧道的质量问题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问题,是甘肃独有、而其他地方绝对没有的问题。”

多么有理有力的回击,多么及时贴心的救急,充分体现了一个西部三线城市新闻工作者的自我修养。
 
 
02

有人说,这篇雄文是火上浇油,是“猪一样的队友”,是不懂舆情规律的表现。

图样图森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篇雄文恰恰是深谙舆情政治的顶尖高手。

越是舆情危机时刻,越考验舆论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所谓危机危机,“危”中也有“机”,能帮领导解“危”,那就是新闻民工的“机”。

作为下属,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领导挡枪,高喊“向我开炮”,这样的“背锅侠”你不喜欢么?你不刮目相看么?

对于舆论“背锅侠”而言,也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所失仅仅是被网民骂骂而已,所得却是领导的欣赏与感激。

从逻辑上来看,这篇雄文深得借力打力,隔山打牛,老汉推车的精妙,体现了很深的太极拳功力。

比如,你不能说在一家餐馆的菜里吃出苍蝇,就证明一个城市的所有餐馆都有问题。

以此类推,你说我有问题,那别的地方就没有类似问题吗?

既然问题是普遍性,为什么专门针对我呢?你为什么不到隔壁老王家去看看呢?

03

一个朋友说,读完这篇雄文,感觉通篇写着四个大字“不服”与“委屈”,就像贪腐官员痛哭忏悔“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包养情人是因为“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思想的侵蚀”。

这种不服与委屈从何而来呢?

也许是一种“比烂”心态。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比如,你说医疗行业乱,医生反驳说:“我们算什么,教育行业更烂”;教育行业说:“我们是有问题,但新闻记者不是更烂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都觉得自己“烂”得无辜。

清末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认为,清朝当时看上去一切都像是“盛世”,然而人的廉耻心、上进心、作为心都被束缚、被剥夺殆尽,不要说朝廷没有象样的宰相,军队没有象样的将军,学校没有象样的读书人,田野没有象样的种田人,工场没有象样的工匠,街市没有象样的商人,就连象样的小偷、强盗也都没有。不要说找不到真君子,连真小人也变得稀罕。

好在清朝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龚自珍所说的“衰世”只有在腐朽没落的美国才可能出现了。

《甘肃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文末说:“作为甘肃人,我们对这种逮着热点就鼓噪舞棍的行为感到遗憾。”

说的真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署的是笔名。

如果直接用真名,效果会更好,日后直接被提拔为“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也是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