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谈

 岛藏馆 2018-04-07
    

习书多年,我对《书谱》中指出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一说很是困惑,对其中的含义一直没有理解清楚,经过很长时间的临池习书,细心揣摩,又参阅了不少名家的论述,才初步悟到些道理。愿与书法爱好者共同切磋。

《书谱》中孙过庭所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从字面意思上讲是指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这是对的。因为只有传承和创新,才有生命力。但是究竟哪些书法精华应该传承?哪些方面需要创新?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伏笔,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多年来,不少名家留有释意,据我的理解,是:

一、“古不乖时”对古法规矩要永远保持、坚守,不能动摇,如各种书体、字形、特征要传承。像大篆中甲骨文的刀刻型,钟鼎文的铸造型;小篆要长方,隶书要扁方,楷书要方,草书兼有其书体之形谓似方形等。现代不论是用软的毛笔,刀刻(治印)或用硬笔等工具书写,都要保留这些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才造就了各种书体之美,失去了它就失去了书体之美,也就不能称之为书法。

另是,各种书体结构的组成特质要传承。

大家知道,书法各种书体的组织结构是不同的,正如《书谱》中所说的,“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真书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这就是说草书的组成是使转,而楷书是以点画组成的,这就是它质的要求,是必须保留的。而且“草不兼真,真不通草”,不能相互通用,也可以说,草书必须以线条为笔画,上下左右连绵不断地用笔实现。而楷书使用一波三折,提按频繁的点画实现。这一特征千古已然,只有传承和保留,才能守护着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使中华瑰宝永放光彩。

所谓“不乖时”,就是创新,即在传承的前提下,不违背时代发展的审美要求。我国书法的发展即是在不断地创新中走过来的。像晋的风格重韵,唐人重技,宋人重意,没有这些时代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繁盛!

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书法界涌现了不少新的书法大家,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走向多体化花全面发展阶段,许多书法精品如毛体、舒体、启功体……层出不穷,遍及祖国大地,使书法普及性进入全盛时期,促进了中华书法文化之发扬。

二、“今不同弊”,弊者,就是弊病、毛病,就是书法中的不足,或者是不够完美的地方。那么当今书法流行的“弊病”有哪些呢?窃以为有如下几点:

其一,不懂书法的法度,不学名家的墨迹,任意挥毫,聚墨成形,写出来的字不像书法;其二,崇古复古,过于强调尊古,奉古人的审美、要求为金科玉律。刻意追求古意,不求创新,不重变化,只能是古意的翻版,成为无新意的“书匠”,别人看不懂,有的过后甚至自己都不认得;其三,对当代书法家不屑一顾,指指点点,看不惯他们的创新或过于苛责;其四,别出心裁,虽然“私为不恶”, 随意臆造出所谓的“自由体”,但这样只会有损书法的传承,而不能为书法锦上添花。

简而言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在传承书法历史的基础上,师古不唯古,扬弃地继承书法中的精华,并推陈出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