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芩汤---清热止利,和中缓痛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黄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 芍药6g 炙甘草6g 大 枣12枚 上4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止利,和中缓痛。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肛门灼热,身热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临证加减)
1.痢疾通治:本方加木香、枳实、槟榔、桔梗、黄连、白 头翁。
2.急性细菌性痢疾:本方加白头翁,若热毒盛者,酌加双 花、马齿苋、斑地锦、黄连等。 3.湿热痢疾:本方去大枣、甘草,倍用白芍,加枳实、木 香,或合香连丸。
4.本方用黄芩、川连、白芍为散,治小儿腹泻属湿热者。
5.本方合白头翁汤治痢疾。
6.本方合香连丸治阿米巴痢疾。
7.本方加半夏、生姜、黄连治腹泻。
8。本方加泽泻、滑石、枳壳治湿热下痢。
9。本方去白芍、甘草,加人参、干姜、桂心、半夏,治干 呕下痢,名外台黄芩汤。
lO.本方去大枣,加黄连、大黄、木香、槟榔、肉桂,治下 痢脓血或黏液,腹痛后重等,名芍药汤。
11.本方去大枣,治热痢或湿热痢,腹痛后重,身热,便脓 血黏稠,或火升鼻衄,名黄芩芍药汤。
12.本方去大枣,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 者,名芍药黄芩汤。
13.本方去大枣,加猪芩、茯苓、泽泻、白术、厚朴、陈 皮、木香,治湿食交阻之初痢(尿短)者,名四苓芩芍汤。    
二、黄芩汤证(172)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提要] 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治。 [释义] 本条句首所言太少合病,是指邪之来路和病之初始阶段,可能有头痛发热 等症,故称太阳;同时可能有口苦、咽干、心烦、腹痛、不欲食等症,故称少阳。据理 推论,当以少阳受邪为主。但证情转而即以下利或呕作为主证,乃少阳邪热逆阻于胃肠 所致。本条述证简略,以药测证,可知少阳邪热下迫于肠,疏泄不利,故下利常伴有肛 门灼热、泄下粘秽、腹痛,甚至里急后重,同时可见发热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治宜 清少阳邪热以止利,.方用黄芩汤。若少阳邪热上逆于胃,胃失和降,则见呕吐,以黄芩 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选注] 成无己:太阳阳明合病, 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 自下利 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 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注解伤寒 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柯韵伯:两阳合病,阳盛阴虚,阳气下陷入阴中,故自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是 邪初入阳明之里,与葛根汤辛甘发散,以从阳也。又下者举之之法,太阳与少阳合病, 是邪已入少阳之里,与黄芩汤酸苦涌泄,以为阴也,又通因通用之法。((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黄芩汤证)) 汪苓友: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则在表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芩 汤以清热益阴,使里热清而阴气得复,斯在表之阳热自解矣。所以此条病,若太阳桂枝 在所当禁,并少阳柴胡亦不许用也。((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评述] 成氏举三阳合病而下利的不同特点与其相应的治法,得出同中之异,有治 表、治里、治半表半里的不同,有一定参考意义。汪氏认为本条合病自利的病机是在表 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里热不实,故与黄芩汤清热益阴,对于深入理解本条证治尤有帮 助。柯氏则认为葛根汤证为邪初入阳明之里,黄芩汤证是邪已入少阳之里,可备一说, 存此备览。可供参考。 [治法] 1。清热坚阴,缓急止利。 2.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方药] 1。黄芩汤方。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方义] 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以黄芩为主,苦寒坚阴而清里 热;芍药味酸微苦,敛阴和营,缓急止痛;芩芍配伍,酸苦相济,调中存阴以止利,是 治热利之要药。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补正气。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之功。若胃气 上逆而呕吐者,则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伤寒论)中论合病下利者,共三条,证治各异,应予鉴别: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 下利,病变重在表,治用葛根汤,解表和里。256条阳明与少阳合病,病变重在阳明, 其下利属内有宿食之热结旁流之属,治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而止利。本条则是太阳与少 阳合病下利,病变重在少阳,治用黄芩汤清热止利。上述三条合病下利,体现了仲景辨 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精神。 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同具苦寒坚阴清里热之功,但本方用芍药柔肝、敛阴、和营,葛 根芩连汤则用葛根健脾、解表、升阳。凡属实热证之“热泄”,兼有表证者,用葛根芩 连汤清热止利,表里双解。热泄无表证者,则用本方。尤多用于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 热痢,后世治疗痢疾之方多从此演化而来,故(医方集解)称之为“万世治痢之祖”。 [方论选] 柯韵伯: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柴胡桂枝加减。此则热淫于内,不须更 顾表邪,故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虽非胃 实,亦非胃虚,故不必人参以补中也。若呕是上焦之邪未散,故仍加姜夏,此柴胡桂枝 汤去柴桂人参方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 尤在泾:少阳居表里之间,视阳明为较深,其热气尤易内侵。是以太阳与少阳合 病,亦自下利,而治法则不同矣。太阳阳明合病者。其邪近外,驱之使从外出为易。太 阳少阳合病者,其邪近里,治之使从里和为易。故彼用葛根,而此与黄芩也。夫热气内 淫,黄芩之苦,可以清之。肠胃得热而不固,芍药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若呕 者,热上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而黄芩之清里,亦法所不易矣。(<伤寒贯 珠集.卷一太阳篇上。合病证治六条)) 钱天来:用黄芩撤其热,而以芍药敛其阴,甘草、大枣,和中而缓其津液之下奔 也。若呕者,是邪不下走而上逆,邪在胃口,胸中气逆而为呕也,故加半夏之辛滑,生 姜之辛散,为蠲饮治呕之专剂也。(<伤寒溯源集。附合病并病篇>) [点评] 本方为治热利之专方,诸家认识基本一致。尤注对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与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治则、方药进行了比较,可供参考。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活人书):本方去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鼻衄。 2)(活法机要>:本方去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热痢、湿热痢,或火升鼻衄。 3)<济生拔粹):治泄痢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稠粘。 4)<类聚方广义):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脓血便者。 5)(外台秘要}:本方去芍药、甘草,加半夏、人参、干姜、桂枝,名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痢。 6)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本方治春温。 7) <温病条辨):本方去大枣,加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厚朴、陈皮、木香、 名四苓芩芍汤,治湿食交阻之初痢,并见尿短者。 (2)现代应用 1)消化系统:现代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病证。 王氏用黄芩汤合白头翁汤治疗工例痢疾,证见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口渴, 粪检:白细胞(//\),脓球(㈩),红细胞(抖),粘液(并)。服上方3剂后,腹痛下利均止再以 原方小其制,续服4剂痊愈。杨氏报道用黄芩汤为主治疗阿米巴痢疾1例。患者妊娠 2个多月,证见腹痛频频,下痢红白粘液,日二、三十次,里急后重颇剧,少腹坠胀,有如欲 产情形,体温37.9℃,大便检出阿米巴原虫。方用黄芩3g,白芍lOg,甘草4.5g,香连丸 3g,服2剂后症情明显好转,下利次数大减,日仅二、三次,原方再进16剂,下利止,先后2 次检查大便未发现阿米巴原虫。曹氏以本方加减,表里同治,湿热兼顾,治疗婴幼儿泄 泻,属湿食内蕴郁久化热,又为外邪所袭,表里同病,脾胃湿热下迫暴注所致。姜氏以 本方加减清化湿热,治疗下焦湿热,邪气旺盛,正气不衰之慢性腹泻。王立基氏用本方 加味清肠化湿,通腑泄热治疗肠腑湿热所致慢性结肠炎。 2)儿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师群氏等认 为,本病属祖国医学“温病”范畴,多因外感风温,热毒内生或化热入里。其主要病机为正 邪相争,邪热内陷,血热互结,气滞血瘀。在治疗上,根据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 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及吴鞠通的“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大 法,对于气营热盛者,以黄芩汤合清营汤为主苦寒清热,清营解毒。 3)其它:吴勤文氏用黄芩汤治诸病气血不和,属于热证者,莫不应手取效。以本 方加防风、秦艽、生苡仁清热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热痹。治黄疸,尤以小儿湿热发黄及 妊娠妇女发阳黄之黄疸证,则以本方加猪苓、淮山药、茯苓、泽泻以利小便,扶脾退 黄。治妇女白带,则以本方加苍术燥湿,海螵蛸收敛而热清、湿化、带止。治崩漏,以 本方加山栀子、藕节、地榆、炒蒲黄,和血调经而崩漏自止。 (3)医案选录 1)春温:先寒后热,是属伏邪,体质阴弱,未宜发表。伏邪者,乘虚伏于里也, 当从里越之,春温篇中有黄芩汤可用。黄芩汤。(<未刻本叶氏医案)) 2)痢疾:王某,男,30岁。1953年4月11日初诊。患者病初恶寒,后则壮热不 退, 目赤舌绛,烦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带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脉象洪实。余 拟泄热解毒,先投以黄芩汤:黄芩、白芍各12g,甘草3g,红枣3枚,服药2剂,热退 神安痛减,于13日改用红痢枣花汤,……连服3剂获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3)痢疾:沈学生,男,13岁,症状:腹痛下利, 日三、五行,有红白粘液,脉弦 舌红,苔薄。诊为少阳胆热乘于肠胃,迫其阴液下注。为疏:黄芩三钱,白芍六钱,甘 草二钱,大枣四枚。服二剂而下利与腹痛俱除。(<伤寒挈要)) 4)泄泻:许某,女,60岁。1958年7月5日初诊。自诉初起病发热,眩晕, 口 苦,厌食,尿黄,旋即腹痛泄泻2天不已,粪便稀薄色黄,昼夜排便7次, 口干不渴 饮,神疲,舌淡红、苔黄腻,脉弦虚缓。证为外感风热传里,木土不和,脾虚湿胜,气 机失调。治以清热和中。处予黄芩汤加减:黄芩lOg,白芍20g,甘草、黄连各5g,淮 山药、葛根各15g。服药2剂而痊愈。(<新中医)1988;20(4):8) [按语] 黄芩汤清热止利,多用于治疗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热痢。治疗痢疾之方, 如朱丹溪的黄芩芍药汤、张洁古的芍药汤,多以此演化而来,故<医方集解)称黄芩汤为“万 世治痢之祖”。本方不限于治下利,亦用于伏气温病,为清里热之主方。叶天士根据其方 苦寒直清里热的作用特点,及春温初起即有阴精素亏、里热炽盛的病理特点,亦选之作为 正治之方。<三时伏气外感篇)春温条:“春温一证,……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 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此为温病学家对(伤寒论)的发展。 [现代研究] 实验表明,黄芩汤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退热、解痉、镇痛和一定的镇静等作用。 这与黄芩汤清热止痢、缓急止痛的主治功效相应。 1.从复方和单味药同步实验结果分析,黄芩汤的抗炎解痉作用是各组成药物:黄 芩、甘草、乌枣和芍药共同配伍作用的结果。黄芩汤的退热作用与方中黄芩和甘草的作 用有关。芍药配伍甘草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黄芩汤的镇痛作用与此有关,但并不排除方 中具有其他镇痛配伍关系存在的可能性。黄芩汤的镇静作用主要是黄芩的作用。 2.从组方分析,本方包括了芍药甘草汤,此方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其中也包 括胃肠痉挛所致的肠鸣、腹泻、腹痛等证,黄芩汤及其组成药物,和芍药加甘草对乙酰 胆碱引起的强直性肠收缩,均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汤、芍药加甘草对小白鼠乙 酸扭体所致疼痛反应也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汤能非常明显地延长小白鼠甩尾实 验的痛阈反应时间,从而初步阐明了本方缓急止痛的机理。 3.拆方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全方对大鼠离体回肠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及紧张性 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减去君药黄芩,则呈现相反的兴奋作用。全方与各单味药 比较,全方作用最佳,从而证明全方作用优于单方。君药在复方中起主要作用,这一方 剂学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得以证实,本方如果减去君药,加大芍药,甘草和大枣的用 量至古方用量的4倍,其解痉作用强度与全方古方用量相等,也证明了经方配伍优于其 它配伍关系。本方清热止痢的功效,可能以黄芩为主,而缓急止痛功效,可能主要是芍 药配甘草的作用。君臣药配伍(黄芩配伍芍药)有助长药理作用的相须关系。佐、使药 甘草和大枣在全方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