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唐诗《回乡偶书》

 瘦金体123 2018-04-07



回乡偶书 来自温暖读书会 15:21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啊,是唐朝的诗人中,命运最好的一个。好到什么程度呢?富贵寿考这四个字,他全都占全了。先说富贵吧,贺知章是状元出身,官至秘书监太子宾客,是三品高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在唐朝的主要诗人里头,仅次于张九龄、张说,比李翰林、杜工部,那都高太多了。

再说寿考,贺知章活到了86岁,在唐朝的主要诗人里头,他排第一,而且超过了唐朝所有的皇帝,这岁数就算拿到今天来说,仍然称得上高寿了。这还不够,要知道所谓富贵寿考,这是从郭子仪那来说的。要说郭子仪这个人,虽然个人富贵寿考,但他毕竟赶上了安史之乱,事实上,他的功名就来自于平定安史之乱。

而国家如果陷入战乱之中,那么个人的幸福感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贺知章不一样啊,他去世的时候,还是唐玄宗天宝三载,正是盛世的顶峰。四海承平,花团锦簇,时代的荣耀和个人的荣耀交相辉映,真是令人羡慕。

生逢盛世,仕途又顺风顺水,所以贺知章的性格是潇洒快乐的。除了写诗之外,他还好饮酒,善书法,而且爱提携后辈。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第一个不就是贺知章嘛,“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老大人喝醉了酒,站在马上东摇西晃,简直像坐船一样啊。一不留神掉到井里头了,井水都没让他清醒过来,反倒直接倒在水里睡着了,这得醉到什么境界了啊?

这是喝酒,那再说书法,贺知章和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草圣张旭是好朋友。也跟张旭一样,每次喝醉了酒就爱写字,写得潇洒狂放,被人称为“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这是浑然天成啊,现在绍兴的飞来石上,有他写的楷书的《龙瑞宫记》,日本的皇宫里还藏着他写的草书的《孝经》,真是气势磅礴、神采飞扬啊。


那至于说他提携后辈,就更有名了,谁不知道金龟换酒的故事啊。天宝三年,李太白应召入长安,在紫极宫也就是老子庙里头,偶遇贺知章,拿出《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看完之后是连连赞叹,说李白是谪仙人,拉着李白就去喝酒。

两个仙人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杯一杯复一杯呀,可是,到了结账的时候才发现,没带钱,怎么办呢?贺知章当场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拿它换了酒钱。所谓金龟是什么呢?就是金龟袋(是一种饰物),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是身份的象征。

可是呢,到贺知章这儿,也不过就是一块金子罢了,能当钱花就行。就跟居里夫人拿诺贝尔奖章,给孩子们玩儿一样,这是一种多么潇洒的人生态度啊。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李白才42岁,还是一介布衣,而贺知章已经是84岁了,年龄是李白的整整两倍,而且已经是三品的太子宾客,还是长安的文坛领袖。在这种情况下,贺知章和李白是倾盖如故,把臂相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啊。

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其实是想表明,贺知章一生愁少乐多。虽然官至秘书监,但是这个官儿不管财政也不管人事,而是主管图书,算是清而又清的清流,他的人生是单纯的,性格是天真的,所以他的诗风也是清新流畅的。

这首《回乡偶书》就是证明,先看题目吧。所谓回乡偶书,就是回到家乡之后,信笔写下的诗。贺知章的家乡在越州永兴,就是今天的杭州萧山。他很小的时候就迁居山阴,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天宝三载,贺知章辞去了秘书监和太子宾客的职务,回到家乡山阴门外的道士庄,当了一名道士。这个事情,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为什么啊?

因为他退休的规格高啊!贺知章年高德劭,属于商山四皓级别的人物。所以告别仪式搞得特别隆重,唐玄宗亲自写诗送别,还让太子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饯行,这都是超常的礼遇呀!那另外呢,贺知章不是一般的告老还乡,他是回乡当道士去了,这是超凡脱俗的行为啊。

那怎么表达对这位老大臣的敬重呢?唐玄宗还特别划出绍兴镜湖的一片水面,送给贺知章当放生池。你看这样说来,贺知章虽然穿着道士服,但是比一般意义上的衣锦还乡还要风光。在这样的情境下还乡,会有怎么样的感想呢?那是书写皇恩浩荡啊,还是感慨家乡的变化呀?咱们看贺知章的吧!


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话,真是实情实景没有一点雕琢。贺知章是36岁考中进士,从此离开家乡,此后呢,一直在京城做官。再次回到家乡,已经八十又六,这中间,相隔了整整五十年。这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那可能有人会说了,36岁已经是中年人了,怎么能说是少小离家呢?

那就要看你自己自身处于哪个年龄段了。一个十来岁的小朋友,他说他小时候,那只能指他三四岁时,二十岁的人他都会觉得很老。那当你四十多岁的时候,再说我小时候,那很可能指的就是二十岁呀,而你口中的老人呢,就总要有六十岁以上了。那等你到了八九十岁,再回头看,四十岁也会变成我小时候。

那回到诗上,“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是一个句内对,少小对老大,离对回。当年离家的时候,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子,如今重返故园,已是垂垂老矣的耄耋老翁。

同样一条道路,一来一回之间,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啊,这时间都去哪儿了呀!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又如当头棒喝,让人感慨万端。

那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话在讲什么呀?

在讲这五十年的变与不变啊!不变的是什么呀?不变的是乡音啊,即使在京城呆了五十年,自己始终操着一口越州话。这乡音就是家乡的胎记,就是自己对越州人身份的深深认同啊!那变了的是什么呢?

是容颜啊,当年离开还是玄鬓影,现在回来已作白头吟。那么变与不变的背后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忘记家乡,但是家乡还记得我吗?家乡还认得我吗?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老诗人了,他就走在通往家乡的官道上啊!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那紧接着呢,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第三句和第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洒满阳光的道路上,突然跑出了几个孩子,他们兴冲冲地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老翁。

这老头看着眼生啊,应该是外乡人吧!于是啊,一个胆子大一点的孩子,就笑着发问了,请问这位客人您是从哪儿来的呀?你看这两句话写的多轻松,多天真啊!但是背后的东西呀,真丰富,也真沉重。

对孩子来讲,这就是信口一问,说完了也就完了。但是对回乡的老诗人而言,这却是重重地一击。自己在京城五十年,都以越州人自居,都觉得自己在那儿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现在回到家乡了,自己觉得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落叶归根,没想到却被家乡的新一代,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在京城是越州人,回越州是京城人,融不进的京城,回不去的家乡,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客人的身份和无奈。这不是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游子的感慨吗?

这两句话一出来呀,整首诗一下子就活了,这就叫背面敷粉,什么意思呢?所谓背面敷粉就是,不是一味的正面刻画自己所要写的那个形象。那样很笨,费力不讨好,那怎么写呢?就努力去写,跟它相对,甚至相反的形象,来映衬这个主题,用巧劲儿。

就像这首诗吧,诗人本身才应该是描写的主体,可是诗人根本没有去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借儿童来写自己,借儿童的活力,来映衬自己的衰老;借儿童的欢笑,来映衬自己的悲哀;借儿童的有口无心,来映衬自己的无言以对。而且写得那样富有生活情趣,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要是一个阅历丰富的人,当然能从这个快乐的情境中,品出人生的哀愁。若是一个青葱少年呢,也不妨碍你,被这样生活化的情境打动。全诗就在这样有问无答的地方,戛然而止,却又也余韵悠长,久久不绝。这就是贺知章的本事啊,也是贺知章的超脱之处。

咱们刚才不是说了嘛,贺知章本来是衣锦还乡啊,可是这些荣耀,都被贺知章轻轻地抛在了脑后了。他既不去对比,家乡与京城的差异,也不再回味圣眷正隆、皇恩浩荡。

他就和一般的游子一样,体味着属于游子的复杂心情。而且就算体味到了,他也不大喊大叫,而是借儿童欢乐的疑问,一笔带过,不刺激,不过头,含蓄隽永,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老人的通达了。

杜甫的“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要回家的激动;宋之问的“不敢问来人”是到家前的忐忑;而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回家后的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