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刷你的范雨素,我粉我的姜淑梅

 rwm1110 2018-04-07

文/慢茶

 

 

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将范雨素和余秀华联想到一起,主要因为她们身上的一些共同点:草根出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坎坷,并且有点似乎是先天的写作才华。

 

如果单纯拿这些要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何止余秀华呢,另外有个人,简直可以作为范雨素的人生标杆了,这个人就是姜淑梅奶奶。

生于1973年的范雨素,虽出身底层,婚姻不幸,在京打工,靠做育儿嫂谋生,却受过正规的初中教育;生于1937年的姜淑梅奶奶,大半辈子都在为生计操劳,在60岁之前,根本还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一个。

 

姜淑梅,山东菏泽巨野县董官屯镇百时屯人,1960年跑“盲流”时落脚黑龙江省安达市,在砖瓦厂做了20多年家属工;1996年,跟老伴坐车回山东老家,路上遭遇车祸,老伴当场丧命。

 

一直陪伴自己的老伴去世后,姜淑梅受到打击,精神大不如前,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她的大女儿、黑龙江女作家艾苓(本名张爱玲)开始教她认字,花甲之年的姜淑梅就此走上识字之路。

 

虽然她的学习常常被各种生活琐事打断,比如去表弟的小吃店帮忙打下手、给小女儿伺候月子、照顾生病的二儿媳、帮工作忙碌的晚辈照看孩子等等,可她忙中偷闲,从未放弃过认字、读书、写字。

 

这样一点点积累下来,她从最开始看幼儿识字图书,到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后来又能看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和莫言的著作;她从刚拿起笔时,手直哆嗦,连一个字都写不好,到两年后终于能够一笔一划地写出完整的句子。

姜淑梅历经战乱、饥荒、闯关东等,亲身经历加道听途说,积攒了满肚子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很多专业作家搜索枯肠而不得的良好素材。在女儿的鼓励和指导下,75岁的姜淑梅开始尝试着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女儿把她写的故事通过博客发布出来,居然大受欢迎,身为专业作家的女儿,竟然因老母亲不怎么专业的文字才进入了大众视野。

 

我们平常读到的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文字,都过分注重籍以显示自己文字操作功力的各种刻画与描写了,姜淑梅奶奶的不同在于,她是以最短的距离直指内容的,她的文字浅显直白、干脆利落,一个成语也不用,一句多余的修饰也没有,就好像一个老奶奶在跟你闲话早年间的故事。

 

2013年,姜淑梅出版了她人生中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作品一经问世即引起轰动,先后得到过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等节目的专题推荐,并入选了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和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而她本人也成为“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的传奇奶奶。

擅长自励志鸡汤中看出套路的人或许会说,终究还是因为她有个作家女儿呀,可是范雨素不也在北京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接受过名家指导吗?任何一个草根的爆红,后面总难免包装或推送,红的概率也跟中彩票类似,关键不在于她是怎么红的,而在于她以此为契机,是如何成全自己并回馈社会的。

 

当初,姜淑梅奶奶成名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她出过那本《乱时候,穷时候》,把肚子里的故事倒的差不多,很快就成过眼云烟了。

 

可是,四年过去,她竟然真的实现了自己当初每年出一本书的承诺:2014年她出版了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并入围 “2014年度中国好书”;2015年出版了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获 “2015年度华文好书特别奖”;2016年又出版了第四部作品《俺男人》

现在,80岁的姜奶奶已经开始学画画了,她说,如果能活到90岁,她还要成为一个画家。这样的一位老奶奶,何止可以成为范雨素的人生标杆呢?她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虽然,她的走红更多的只是一种现象,而远不能代表文学的高峰。

 

最后,分享一句姜淑梅奶奶的经典名言与大家共勉: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不要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