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黄梅戏电影《生死擂》

 七彩阳光3109 2018-04-07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影片经历着繁华沧桑,并造就了一代名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向往,以及独具天南地北的乡音风情。特此,“梨园乡韵”推出《银幕中的戏曲记忆》系列,邀您追溯往事,再现流金,一同重温永未消逝的岁月。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黄梅戏电影《生死擂》

     黄梅戏《生死擂》由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主演,这是一部在民族气节之下交织着兄弟情、夫妻情的近代题材戏,既委婉深沉又悲壮豪放。这部戏充分地表现了电影时空原则在戏曲影视片中的优越性,巧妙地将黄梅戏唱腔音乐融入电影的实景之中,虚实结合的加以展现。例如,浪迹江湖的郑京生由镇江乘船返回芜湖,在江上歌唱的一段“青山翠竹枫叶染”悠扬的黄梅腔和一派残阳如血的湖光山色画面交织一体,十分生动地抒发了剧中人物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死擂》当中既有儿女情长,又有爱国豪情,最精彩的场面是结尾时的三打擂。虽然有着传统的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戏剧模式,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使影片所阐释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将这样一个故事拍摄成黄梅戏电影,导演王好为坦白地说:“将黄梅戏拍成电影,又要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实在是件难事,我们在摄制过程中吸取了黄梅戏与电影的优长,‘虚实相生’。既遵循戏典‘诗化’、‘情化’、‘美化’的创作准则,又要适应电影的结构特点,于是在人物刻画、声画构成的处理上下足了功夫。


      听完介绍,您是否已经心动了呢,下面就请您欣赏黄梅戏电影《生死擂》——


黄梅戏电影《生死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