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

 吴梅枫 2018-04-08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在一些小说和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很有名的八王千岁------赵德芳。他手持金锏,上可打君,下可打臣,并且终身免死。连宋太宗赵光义也奈何不得他。这位八王千岁对宰相寇准还特别关照,明里暗里协助寇准为杨家将翻案。更为奇怪的是,八王千岁在有的小说中,还出现在了仁宗、英宗年间,帮助开封尹包拯斩奸除恶。在演义包拯的艺术作品中,八王千岁的名字叫赵宏恩(正史中查无此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八王千岁到底何许人也。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让我们先看看赵匡胤的几个儿子,哪一个更像演义中的八王千岁吧。“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正史中记载赵德芳是宋太祖的第四子,最小。他的大哥和三死得比较早,赵匡胤所留下的儿子中,只有次子燕王赵德昭和季子秦王赵德芳长到成年。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在小说演义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美好愿景。要想了解关于八贤王的故事是如何演义出来的,就必须要知道宋太宗赵光义是如何从继承皇位到稳固皇权再到为自己的皇子的继承打下坚实的基础的过程。

首先,太祖之死可能与太宗赵光义有关。我们都知道的斧声烛影的故事,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是一桩疑案。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昭宪杜太后患病,快不行了。临终前,把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叫到床前,问赵匡胤:“知道你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吗?”赵匡胤只是哭泣却不回答,太后坚持问,最后他说:“全靠祖宗荫福和母亲的大德,臣才能做天下之主。”太后说:“瞎扯,这是因为周世宗让小孩子做天下之主,假使周家传位给一位年长的君主,那么你还能当皇帝吗?你百年之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赵匡胤一边哭着一边磕头说:“不敢不听母亲的教导。”太后又对赵普说:“你也同样要记住我的话。”命令赵普在床前写下誓书,赵普在誓书的末尾写下“臣普书”,放在金盒子里,并让知近的宫人掌管。到此,这位杜太后已经为她的大儿子埋下了杀身之祸。写到这里,不由得感叹,人们总是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有的时候,老人的糊涂话也千万不能听,听信糊涂言,吃亏也同样在眼前。杜太后糊涂,赵匡胤的头脑也不清楚,难道他就不知道在皇权面前根本就没有什么父子之情吗?更不要说兄弟情谊。为了当皇帝,儿子可以杀老子,老子也可以杀儿子,兄弟间的残杀更是数不胜数。我们推测,也许就在赵匡胤承诺母亲传位于光义以后,慢慢的发现他的儿子德昭正在一天天的长大,完全有能力驾驭朝中的群臣。所以他后悔了,他不想履行对母亲的承诺。赵光义在发现哥哥要改变主意的时候,就先发制人,提前抢班夺权。赵匡胤并没有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德昭或者德芳,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那么赵匡胤是否真的是心甘情愿的把帝位传给弟弟呢?如果最初确实是想传位于弟的话,那么后来有没有改变过想法?是不是想过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在斧声烛影的千古疑案中,赵匡胤到底是不是被弟弟所弑呢?我们这些后人要想知道真相,只能是把两个当事人从棺材里拖出来让他们复活,才能弄清事情的原委。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其次,太祖之子德昭被逼自杀。一次太宗带德昭到幽州打仗,一天夜晚,军营中忽然惊变,找不到太宗皇帝,这时就有人提出要立德昭为帝。后来事件平息,太宗皇帝知道此事,非常不高兴。回去以后,以北征不利为借口,很久不对有功将士进行赏赐,大臣们都议论这件事,认为不妥。于是德昭也找机会对太宗皇帝提起此事,太宗皇帝大怒说:“等你当皇帝了,再赏赐也不晚!”德昭惊慌害怕的退了出去,出去以后,问左右:“带刀了吗?”左右说:“宫中不敢带刀。”然后,德昭又来到茶酒阁,把门从里面顶住,用削水果的刀自刎身亡。当赵光义听说此事的时候,非常后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于是赵光义除掉了他的第一继承人。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再次,连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上也忽然蹊跷的去见上帝。“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以上是《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中所记载的关于赵德芳的生平事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赵德芳却有其人,但从未被封过什么八王。他生前是秦王,死后被追谥为岐王,后来又改为楚王。而他死时也才二十三岁,史书中也未提及他有什么金锏。做为一名二十多岁的少年,不可能有资历去参与宫廷中的政治斗争,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量去为杨家将翻案。而在他死的时候,骁将杨业还没有战死沙场,更谈不上什么翻案了。赵德芳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式的人物,史书上也未记载关于他的太多的事迹。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最后,他逼死皇弟赵廷美。“七年三月,或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不忍暴其事,遂罢廷美开封尹,授西京留守。”就是说,有人告发赵廷美将要谋反,但太宗皇帝不忍心治弟弟的罪,因此不让廷美再留在京城里,给他在西京(今河南洛阳)找了一处上等的住处,让他闲心静养。被发配西京之前廷美是开封尹,原本手中权力很大,对皇权已经构成了威胁。从开封尹起家到最后成为皇帝的赵光义不可能意识不到廷美对自己的威胁,这样除掉赵廷美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廷美迁往西京以后,赵光义还是对其不放心,遂借大臣之口再将廷美发配到更远的地方,“赵普以廷美谪居西京非便,复教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就这样,三十八岁的赵廷美被反复折腾,客死于他乡。“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于是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为也。”这段记载,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感觉到是史官嫁祸于赵普。虽然赵普贵为一国之相,但他想迫害皇上的弟弟,除非皇上点头同意,否则他是不敢的。也就是说,赵普只不过是宋太宗的一条狗,太宗给他指引了方向,他就义无反顾的朝着这个方向咬去。真正想迫害廷美的人其实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从这一连串的事件中,一方面也许真的是赵光义运气太好了。能够成为他障碍的人,一个个接二连三的都死掉了,他的运气有点好得太过分了。反之,如果做一下推理,就应该明白太宗赵光义做这些事的意图了。假设,这四个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不死,对这位宋太宗都没有什么好处。宋太祖不死,他就当不上皇帝。德昭、德芳、廷美三人中只要有一个人不死,他就不能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假设太祖为光义所杀,那么他继承皇位的事情就不再是悬念。当时他身为开封尹,负责首都的治安保卫工作,权力极大,朝廷大臣、宫中宦官也大多归附于他。在太祖尚未改变主意之前就顺利的当上了皇帝。自己先当皇帝,这应该是他的第一步。下一步,自然而然的就应该是稳固他的帝位了。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史实,表面上看应该是德昭一时想不开而自杀。但作为一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将怎么会因为一句气话就自尽而死呢?可疑之处甚多。应该说,德昭的死还是和赵光义有关。接下来轮到了德芳,风华正茂的年纪突然病故,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最后赵光义为了扫清所有的障碍开始想办法铲除亲弟弟。史书上记载: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这句话就已经相当说明问题了,赵廷美的不安是对的,他已经意识到哥哥要对他下手了。无论怎样,他最后也没能躲过这一劫,他也死了。至此,赵光义顺利的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使他不仅自己当皇帝,也解决了他的儿子、孙子当上皇帝的问题。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太祖的两个儿子相继死亡,太祖的弟弟也被迫害致死。这样,民间就有了一种同情弱者的声音,在这种同情的基础上自然也就产生一位集德昭、德芳、廷美性格于一身的“八贤王”。演义中的八王千岁使用德芳的名字,既有德昭的宽厚,又有廷美的骄姿,还有太祖皇帝的金锏护体。他保护忠良,铲除奸臣,敢于对抗皇帝。这也反映了民众呼唤正义和真理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精彩性。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也许会有许多遗憾,也许会看到各种悲剧。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弥补历史上的遗憾,也无法重演已经谢幕的悲剧,从而更应记住祖先的教训,不让它在我们及后代身上再发生。无论八贤王是真是假,无论是今天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们还是真情呼唤今天的社会能多一些八贤王、包拯、寇准这些为民为国的清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