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通过“番茄钟”来实现时间的高效管理?

 长沙7喜 2018-04-08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秘书的朋友,渭水徐公。


他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是一位高产的专栏作家。他的文案写作功底非常过硬,这得益于他长久的练习,及其丰富的阅历。


写作这件事,看起来离我们很远,毕竟没几个人会去当作家。


写作这件事,却又离我们很近,因为谁都逃不开写作这一关。


如果你希望在阅读、写作或者时间管理上有所收获,订阅渭水徐公的公众号“吃书达礼”,你将会获益良多。


无论是对职场人还是自由职业者来说,“如何分配时间”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命题。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那些能合理分配时间的人,就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比别人多做出许多事情。

许多人在热情高涨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他们会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当下要做的事情中去。然后,在持续高强度的工作下变得疲倦。如果在精神疲倦的状态下持续进行工作,就会变得暴躁或者沮丧,进而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怀疑。最终,很可能落得一个半途而废的结局。

而许多人则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知道“劳逸结合”的必要性。但在休息的时候,他们迟迟不愿意投身到工作当中去,进而将许多时间随意浪费掉了。如果能将这些浪费掉的时间利用起来,他们就有机会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引入当下流行的“番茄工作法”,并将该工作方法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之一。

这本《番茄工作法图解》的作者是瑞典人诺特伯格。他经常利用坐公交车的时间来学习,每次单程车程是25分钟。久而久之,他习惯了这种节奏。于是,他在书中将将25分钟设置为一个“番茄钟”。

按照诺特伯格的观点,之所以选择“番茄”做“番茄钟”,是因为番茄拥有醒目的红色。如果将它放在书桌上,就不会轻易地将它无视。而“番茄钟”则指的是那些鲜红的圆形小闹钟,它们醒目的颜色会随时提醒我们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会督促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它完成。

“番茄钟”的设置流程是这样的:每天早晨,花10分钟时间将今天需要做的工作列在表格里,然后对它们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最重要的工作需要适当前提,最紧急的工作要放在首位。然后,我们将25分钟设置为一个番茄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心无旁骛地进行工作。在两个番茄钟之间,我们为自己留下3分钟的时间来休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放松一下。

当4个番茄钟结束后,我们该拿出15-3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次长时间的休息。我们可以打开自己喜欢的社交网站浏览一番,或者上微信刷刷公众号推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等到休息期结束后,我们要重新投身到工作当中去。

大致的流程就是这样的:

工作(25Min)——休息(3min)——工作(25Min)——休息(3min)——工作(25Min)——休息(3min)——工作(25Min)——休息(30min)——从头再来一遍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保证工作中心无旁骛,又能在休息中有效恢复自身呢?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通过习惯的养成来改变自己的潜意识,那么,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从而让工作更为高效。

而在诺特伯格的书中,他更是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名叫“心流”。所谓“心流”,指的是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时间感渐渐扭曲,自我意识渐渐消失。在这个时候,全部的注意力都会被集中到手头的工作上,这代表着一种高效的状态。

这个概念说起来陌生,但许多人都曾经有过这种经历。我在连续读书、写作的时候,经常会进入过这种“心流”状态,相信读到这里的你也是如此。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就是要通过养成固定的习惯,来让这种状态频繁出现。

习惯的养成,脱离不开细节的固化。我们可以让每天的“番茄钟”出现在固定的时间段里,将启动/停止番茄钟的动作变成日常习惯中的一部分。当习惯渐渐养成后,我们会渐渐形成一种偏向主动的控制感,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当潜意识由被动转向主动时,完成工作的欲望会大大增强,效率和专注度也会不断提高。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休息呢?

说来也简单。休息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放松精神”。如果我们非要在这段时间里玩那些打打杀杀的游戏,那么精神会持续亢奋,这根本达不到休息的目的。相反地,因为精神过度疲劳,如果在游戏后投入工作,会因为精神状态渐渐陷入松弛而变得萎靡懈怠。所以说,与其要玩电子游戏,不如站起来活动一下肢体,伸个懒腰,再往窗外瞅瞅。

休息的目的,是为了让精神迅速松弛下来,从而确保体内的能量能源源不断输送到大脑中去。在精神进入紧张状态前,我们能以一个更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拧闹钟这个动作,可以让我们不至于在休息时间里迷失过久,从而耽误正常的工作。当三分钟过去,闹钟响起时,我们可以从休息的状态回来,继续投身到工作中去。所谓的“红色钟”,不过是个养成习惯的工具而已。当我们养成了高度自律的习惯后,我们完全可以抛弃掉这种规范的操作,以更随性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