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医家关于隔物灸的经验之谈,满满的艾灸知识点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4-08





隔物灸

导读:


隔物灸法源远流长。隔物灸所采取的隔衬物品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药物到复合药物,隔物灸的具体操作逐渐多样化、详尽化,隔物灸的治疗病症从少量到多类,总体上隔物灸最多见于外科病症的治疗。隔物灸具有集所隔衬物、艾灸、穴位三重刺激的功效,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社会进步和对自然疗法的推崇,隔物灸不仅用于医疗,还被推广至养生保健。今后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隔物灸疗法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使此疗法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更好地造福人类。


本文是对中国隔物灸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各朝各代医家对隔物灸的经验之谈,满满的艾灸知识点,值得收藏学习

 

灸法源远流长,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灸法始于直接灸后发展到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产生虽晚于直接灸但其运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纵观隔物灸的发展从先秦至近现代隔物灸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不断丰富扩展并得到推广 

 

先秦各国分裂,经济初起,中医学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对于灸法的认识尚不充分,并无隔物灸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有36 篇均涉及灸法的论述,如《灵枢·痈疽》中有载:“发于肩及腮,名曰疵痈,其状赤黑, 急治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 不害五脏, 痈发……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这是当时用灸法治痈疽的记载。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奠定了灸法的理论基础,为后世灸法的发展做了铺垫,也为隔物灸的出现创造了前提 

 

魏晋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医学发展逐步细化,开始有针灸方面的专科论述,灸法备受重视,有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之说,加之灸法安全性强,操作简便,易于普及,这为隔物灸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隔物灸,详细描述了隔蒜灸、隔盐灸、隔椒灸、隔雄黄灸、隔瓦甑灸等多种灸法的治疗和对应疾病, 对后世隔物灸的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肘后备急方·卷二》记载:“治霍乱烦闷凑满,又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卷五有描述治疗一切毒肿“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此外,还有隔蒜灸治沙虱、隔盐灸治毒蛇咬伤、隔瓦甑灸治卒中风、隔雄黄灸治下痢等。

 

到唐代,经济繁荣,统治者对灸的提倡,受重灸轻针”思想的影响,隔物灸开始迅速发展,无论是隔物种类还是疗法的用途均得到推广,大量书籍均有对隔物灸的记载,《骨蒸病灸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灸法专著孙思邈对于隔物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首次提出隔物灸治疗“瘴疡瘟疟毒气”传染病的观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至二十四详细记载了隔豆豉、薤、黄土、面饼、附子、蒜、商陆、葶苈饼灸等种隔物灸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中载:“治发背,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饼子贴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中记载:“一切瘰疬在项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似作瘘及痈疖者,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贴疬子上灸之。


独头蒜

 

唐代王焘认为灸法安全、效验、易于掌握而极力推崇,在《外台秘要》中载治毒箭方:以盐满疮中,灸盐上三十壮”,还首次记述隔物灸治疗狂犬病 

 

宋金时期,由于针法的日益推广和应用,隔物灸的发展稍受影响,但仍有所发展,开创了不少新型隔物灸法,如隔葱灸、隔莨菪根灸、隔柏皮灸等在《太平圣惠方》中均有记载。在治疗病症上也开始向内科、儿科多方向发展。

 

南宋闻人耆年提出将大蒜切片如钱厚,如无蒜,用净水和泥捻如钱亦可,贴在疮头上,以绿豆大艾柱灸可治疗疮毒”。宋代王执中开始涉及隔物灸治疗内科疾病和急救的应用,如《针灸资生经·第三》:“腹中有积,大便秘,巴豆肉为饼,置脐中,灸三壮,即通,神效。”又在《针灸资生经·第三》中记载隔盐灸急救起死人, 又盐纳脐中,灸二七壮。

 

另外,孙炬卿、曾世荣等医家均在其医著中记载了不同隔物灸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和朱丹溪对灸法的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刘完素认为“热证亦可灸”,这与张仲景的“阴症用灸”截然相反。朱丹溪认为灸法不单纯是补火, 其亦有泻火的功用,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指出:“灸火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

 

明清时期,隔物灸法的发展从繁盛到总结阶段,但许多古籍仍有对隔物灸的记载,亦有所发展和创新,出现一些特殊灸法,如黄腊灸、豆豉灸等。明代医家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图翼》中专门收录了上百种灸疗验方,并详细论述了不同隔物灸的作用,如附子饼灸可治疗腹痛极危者

 

杨继洲在前人的基础上扩展了隔物灸所用隔垫物的种类,包括隔盐灸、隔药灸、隔姜灸、隔硫磺蒜饼灸、隔槐皮灸等。如《针灸大成·卷九》描述隔硫磺蒜饼灸治疗疮久成漏,“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 于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 一灸一易饼子”。


始于明代的隔姜灸

 

朱棣在《普济方》中对于隔物灸的描述多为总结性的,如隔黄连巴豆灸结胸伤寒法、隔大蒜灸背疽、治瘰疬灸葶苈饼子法、隔葱饼治疗便秘等,该书记载比较完好, 为后世隔物灸的运用提供了参考。李梴认为隔物灸治疗外科疮疡初期未破溃者,若有溃烂则不宜用,如外治初起灸最妙……古法,隔蒜灸、豆豉饼,惟外伤成疮者不宜。

 

到清代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隔物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尽管如此,由于隔物灸治病已深入人心,故在民间隔物灸仍广为流传,并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李学川开创了隔阳燧锭灸,在《针灸逢源》记载和总结了大量隔物灸疗法。吴亦鼎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所著《神灸经纶》创造出了太乙神灸、雷火针灸等。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论述核桃壳灸法,用大核桃劈开去肉,壳背钻一孔,内填溏鸡屎令满,将有屎一面合毒顶上,孔外以艾灸之”,经改良后成为核桃皮灸,用于治疗眼部疾病,运用十分便捷、安全。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 隔物灸作为操作相对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绿色疗法,在医疗和日常生活被积极推广,隔药灸的形式和种类日益丰富,如发展出许多简便的隔物灸贴,在处方组成上有单味中药,也有复合处方,且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疾病的治疗和保健。近年来,有关隔物灸临床治疗的报道急剧增加, 隔物灸的治疗病种也迅速增加, 许多隔物灸的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科研项目,对于隔物灸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为隔物灸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和事实证据,促使隔物灸发展越来越红火。 

 

综上所述,隔物灸所采取的隔衬物品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药物到复合药物; 隔物灸的具体操作逐渐多样化、详尽化,如从简单的纳脐中到做成饼状、钱状,对隔衬物的厚度逐渐有了要求;对于隔物灸的治疗病症也从少量到多类,但总体上古代隔物灸最多见于外科病症的治疗,如发背、痈疽等,在这一点上古代诸多医家达成共识,并多有记载,且经古代临床运用证明效佳,当然,也有对于内科、儿科及急症等的运用描述。总之,古代名医多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所灸部位等进行隔物灸材料及灸法进行选择。隔物灸具有集所隔衬物、艾灸、穴位三重刺激的功效,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社会进步和对自然疗法的推崇,隔物灸不仅用于医疗治病,还被推广于养生保健,广为大众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