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抱一归无 一易堂 风萧萧 我们接着上回继续笑谈。 为使那关尹子从内心深处彻彻底底放下对功名利禄的欲望,老聃把那醉心于功利而不知进退的害处,大大煊染了一番,倒真的令那关尹子不得不认真思考“完全放下功利心、彻底退隐泉林中”的打算。可是他心中依然有一丝疑虑,反问老师:依老师所言,简简单单两个字-----放下,就能够真正得“道”了吗? 老子点点头,不错,放下,就是这两个字,不但放下功名利禄,而要放下一切,让一切顺其自然,方为得道。但这两个字看似简单易行,实则是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事。我有“六问”与你,你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当前的修为是何状态,就知道什么才算达到“道”的境界了。 这第一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既然你也寻道多年,也曾读过黄帝内经,对这“营”、“魄”二字想必不会陌生。人的气血营卫是维持我们生命充满健康活力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也不妨称之为“元气”;而人的魂魄神灵与生俱来,则是维持我们生命具有感觉思维的精神源泉,尽管黄帝内经中已有详述,我还是莫名其妙、难以尽悟,那就暂且称之为“元神”吧。营卫之元气与那魂魄之元神,合而为一,那才叫“神气合一”,才构成我们这既充满活力、又充满智慧的生命,才称得上“神气”啊!一,就是一个整体,就是“道”啊,符合“道”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神和气,一损俱损。两者分离则人必病;一者耗尽则人必亡。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两者完全合而为“一”呢?有时候做一件事情,你的精神充满斗志,可是身体却很软弱,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不由己”,这就是神有余而气不足啊;有时候对于一件诱惑,你的理智告诉你不应如此,可是却无法阻止身体的欲望,耳朵极欲尽听五音、眼睛极欲看尽五色、口鼻极欲尝尽五味,这都会使我们身体气血的营卫发生问题,难以接受魂魄元神的支配。我们修道,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肉体不必要的欲望,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无”---没有任何的营卫生命之余的欲望,使身体营卫之元气与魂魄之元神融而为一,才是真正得了道,“得道”者,“道德”者也。试想,你自己能到得了这个境界吗? 这第二问,“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那真正能做到“营魄抱一而不离”的,恐怕也只有刚出生的婴儿了。你看那婴儿的呼吸,均匀宁静而似乎没有呼吸,你再看那婴儿的形体,柔软似水而似乎没有存在,元神和元气浑然一体,进入“无我”的境界,又有什么能伤害得了他呢?如果你和一个婴儿同时从那一丈高的屋顶上摔下来,也许你已经元气大伤、元神出窍,而那婴儿却好像只是睡觉时被叫醒一样。如果能通过四肢把周身营卫之元气抟结凝聚在一起,毫不紊乱,守护元神,则人的形体就会应之而柔顺。而这种修为到了最高的境界,元神元气合而为一,则无论男女老幼,身体都会象婴儿一样的柔软。这个问题对于你而言,答案不言而明,别说是你,连我也是到不了的。但在那遥远的西方,就有一种这样的修养之术,名曰瑜伽,便有如此修为,可以随顺气息,以致形体柔和。此次出关,一则我要彻底远离这纷乱的战祸,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有机会能与那西方修道之人探索交流一番。 这第三问,“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要想达到“抟气致柔如婴儿”的境界,首先就要做到“玄览无疵”,或者说“心无杂念”。人心居于玄妙深邃之处,览知万物,所以我把人的心灵深处称为“玄览”,它就象一面玄妙的镜子一样可以鉴照览知天地万物,如果我们能象用至纯的“水”去洗涤镜子上的灰尘污垢一样,用至纯的“道”的标准去反观内照我们的内心深处,把里面的欲望杂念打扫得干干净净、空空如也,使之没有任何瑕疵。这样,大“道”自然就会呈现在面前,为我们所认识。你读过《周易》,应该知道“洗心”的妙义,当然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目的,还是要达到“玄览无疵”、“心无杂念”。依你现在修为,努把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第四问,“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如果你真的在内心深处已经放下了个人的私利和欲望,只是想仿效那上古的圣人一样,通过治理国家来实现爱护生养万民的目标,那么,我虽不能说你达到了玄览无疵的境界,但你这忧国忧民之心也还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你应该扪心自问,你的治国之举能不能做到“无为”两个字呢?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那你的“治国”就基本上符合大“道”了。前面我们曾说过,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你不但要放下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还要放下一切你自己认为有利于百姓的“仁”念“义”举,真正做到“无为”,丝毫不去干预万民自然的生产生活秩序,这才是真正做到了符合天地之“道”、无为而“治”的圣人境界啊。 这第五问,“天门开合,能为雌乎?”善“治国”者得以爱民,善“治气”者得以爱身啊,其中“道”理都是一样的,“同功而异用”而已。修道之人不但要善于“洗心”以达到“心无杂念”,还要善于“治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心合一,能象婴儿一样的抟气致柔、神气合一。水谷空气进入人体,化而为气,成为人体活动的原动力,我们刚才说过,可以称之为“元气”,而元气的运行,离不开耳目口鼻舌等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交换。这些感觉器官生而具有,是天地万物创生之时就自然存在的可与外界接触交换信息的大门,说白了,就是天赋的感官,我们姑且称之为“天门”吧。这些感官一开一阖、一呼一吸之间,使得我们体内的血气源源不断、周流不止,这不正象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橐箱在一推一拉之间,使那鼓火的风绵绵不绝一样的道理吗?“治气”的首要,便是这些感官开阖运动的适当调理,越是均匀安静,身体的气血运行便越会顺畅,正象那橐箱口的开阖运动一样,越是均匀安静,鼓出的风便越会经久不衰,过于刚猛,反而产生不必要的阻力,导致运行不畅。我们既使做不到象婴儿那般“抟气致柔”,但也决不能自居其雄,最起码也应该做到象母性那样安静温柔、持中平和吧! 这第六问,“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通过“治气”而达到抟气致柔如婴儿的“无我”之境,通过“洗心”而达到玄览“无欲无疵”之境,实现 “营魄无离”,直至 “治国”之时也能做到“无为”,到这种境界的人,就会通晓明白“天、地、古、今”的“道”理所在,也基本上可以称得上“上善”之人,甚至是也可以称得上“圣人”了,但要称得上“道德”者,恐怕还有一样东西必须放下,那就是一直深深扎根于脑中的“知识智慧”,它虽然不象身体的私欲一样藏在内心深处随时会给你带来祸害,但却无时无刻不在阻碍着你进入天人合一的大“道”。因此,你不但要“洗心”,还要“洗脑”,对大脑来个彻底的清洗,把以往所有自认为有用的智慧和知识统统抛掉,把脑袋也清理的空空如也,做到好像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会的纯净“无知”境界,只有这样,那个“一”才不但能够进入你的内心深处,也能进入你的大脑,也才可以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得道”者、“道德”者,在常人看来你可能无知无识,但在圣人看来你却是虚怀若谷,因为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也都藏在你心脑之中,甚至你的四肢百骸、每一寸肌肤、每一缕气血,都被这个“一”所充满了。 老聃自问自答,把六种关于道的修为境界娓娓道来,使得关尹子明白了只有“放下、放下、再放下”,直到身心内外无离无我、无欲无疵、无为无知,方才算是真正得道的圣人了。 于是关尹子说道,老师您曾经说过,万事万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德性”,它的“德性”正是宇宙大“道”在它身上的一种体现。天地各有其德,人亦有德,树亦有德,一块石头也有它的德性。您还说过,“得道”了,就有“得道”之“德”,也可以称做“道德”。那么人如果“道”的修为真到了您刚才说的“抱一归无”的境界,算不算“得道”了呢,他的“德性”能不能称为“道德”呢? 对于关尹子如此的悟性,老聃非常高兴,自己口干舌燥,总算是没有白费劲。 他肯定而赞许的说,不是算不算“得道”的问题,如果真能做到“抱一归无”,那就真正算是得了道,其“德性”就确实能称得上玄妙深厚的“'道’德”。你别看老师我口若悬河给你讲“道”,实则上我根本配不上“道德”二字啊。 你看那上古的圣人,就能够随顺天道,让天下万物都能自由自在的生长、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好像不存在他这个天下的治理者一样,这是其无为的德性;不但让万物自然的生长繁衍,让老百姓自由的生活作息,圣人也从来不会把天下万物和百姓都据为己有,而是让天下万民共同分享,这是其“无欲无疵的”德性;圣人既使不得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以教导百姓去认识并享用上天赐予的万物,但也不会自恃其能,这是其“无知”的德性;万物成长了,老百姓富裕了,圣人也不会以主宰者的姿态,在万物面前,在老百姓面前自居有功,随意支配他们的命运,这是圣人“无我”的德性。他所做的实际上就是“抱一归无”而已,这样的德性,怎么不能称为是玄妙深厚的道德呢? 附原文:道德经第十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