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应该”都见鬼去吧! |周小宽

 静易净明 2018-04-08


 

阻止我们对现状怀疑的不仅是他人的敌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同样强有力地扼杀我们怀疑的意志,那就是认为既然社会传统规范已经为大多数人遵循这么长时间,那一定是有道理的,尽管我们不知道那道理是什么。于是我们抑制自己的怀疑而随大流。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01


我们常常把自我迷失在“应该”里面。

生活中,有太多的“应该”

对我们每一个人提着各种要求,成为一种束缚,拧紧我们的神经,给我们很多压力,甚至“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很多人被“应该”困在一条根本走不下去的道路里,

譬如一段婚姻、譬如某个职位、譬如一个目标,

“我应该留在婚姻里……”

“我应该守住这个职位……”

“我应该要达成这个目标……”


有人因此抑郁或焦虑,因此丧失了对生活快乐的感知,热切的希望,

最终选择结束生命以离开这样的生活。


那是因为,除了“应该”之外,我们总是不允许自己有别的看法和选择。


这些应该,常常就是我们没有觉察思考,就已经在潜意识中继承、认同的父母或者社会传递给我们的准则和价值观。

 

可是,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我想在此处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脑细胞、神经元,每天都在进行着很独立的思考和感受工作,

那怎么可能有一套关于成功失败、好与坏、对与错的标准适用于所有人,

除开法律的规则,关于什么选择能够令这个个体真正感到平静充实快乐,恐怕是每个个体都要自己去重新思考的问题。


因为别人的、社会的、父母的标准,不适用于你是很正常的,

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你按照别人的标准,竟然可以过上令自己的内心是否满意的生活,

那才是稀奇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前半生根据别人的标准或者社会的风向,不假思索地盲目努力了一段时间,并没有收获什么快乐满足和平静,甚至觉得迷失了自己,于是停下来,不断发问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该怎么生活”,

那就是你开始了建立自我价值体系,寻找让自己这个个体感觉快乐充实有意义的活法的时刻。




02


因为痛苦、失败或迷茫,因而开启了你的思考,开始了你的发问,因而怀疑你曾经相信的那一切,

这个时刻,是重要而宝贵的。

它藉由痛苦或者失败,来到你的面前。

有的人会因此而抗拒。

抗拒痛苦和失败,也抗拒去追寻生命的和自己的真相。

 

但是所有坚持下来的人,都会说,这一段路程太值得。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活出自己。


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吗?

 

如果想活出自己,就必须要放下“应该”,要建立自己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的能力,要允许自己怀疑,提出问题,和那些心中既有的“应该”辩论,不断证伪。

 

是的,这不是心理学,而是哲学。

如果你学习心理学,只关注它宣称的原理或结论,将它随便套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没有自己的哲学思考,

我觉得于你的人生,起到的帮助不会很大。


因为没有经由真正的思考和体验,让原理成为你的“认知”,那么原理仅仅就是道理。


“应该”是道理,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如果你在心理学里面,学到的仍然只是道理,

那么这一样对你而言是一种“应该”。

 

无论面对什么结论、理论、道理,

我们都要思考。


哲学就是关于我们自身的各种思考。

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学,当你开始提出问题说,

“我突然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果我活着不是按照常规取得成功,那么我的人生目标应该指向哪里呢?”

“如果我不再依赖父母的,伴侣的,他人的认同和赞赏,那么我的自我到底应该以何种标准存在于世呢?”


其实,你就是在哲学之中。



很多读者在我的后台,或者课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他们担心是否自己属于异常的人类,为什么别人都可以那么清晰坚定活在自己的人生里,而自己突然间“出了问题”,

但是,在我看来,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是被内心驱使,来到了哲学的门前,是走了一段路终于走到了要重塑“自己的真理”的门前。


大部分人遵循的标准、意义、价值观念不一定就是对的,

其实只是很多人看到别人也这样做,从来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对错。

不是吗?



 

03



博士研究生死了,有人说他死于这种有问题的教育制度,死于这个导师之手,

但是我想,其根本的原因,是他的灵魂太弱小。


强大的人,是可以反对“应该”的人,

弱小的人,只能在“应该”的路上,

走下去,走不下去也逼自己走,看不到别的选择,

哪怕这条路通向无法承受的痛苦、通往永远的绝望,通往自我的丧失。

 

除了身为一个社会人,要遵循的法律,基本的道德良知,

没有什么是应该,必须的。


在此范围内,其实生命原本可以是很广阔的。

 

读博士了,不一定非要拿到博士学位,

结婚了有孩子了,不一定非要死守在已经死亡的婚姻里,

比赛里,不一定非要赢,即便你以前都是赢的,

在两性关系里,不一定非得得到那个人的爱或者认可,

选择了,不一定就不能承担后果再重新选择,

甚至在生活中,也不一定非要什么都导向成功快乐,

也可以允许自己有低落有迷茫有失败有做不了决定的时刻,

——如果你的人生少一些“应该”,你就会多一些自我,多一些自由。

 

我们赋予自己的应该,

其实常常是别人的,应该。

 

“阻止我们对现状怀疑的不仅是他人的敌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同样强有力地扼杀我们怀疑的意志,那就是认为既然社会传统规范已经为大多数人遵循这么长时间,那一定是有道理的,尽管我们不知道那道理是什么。于是我们抑制自己的怀疑而随大流。”

 

一方面,害怕不被人认同,因为他人可能的敌意,所以我们不敢去表达“怀疑”,

另一方面,认为既然大家都是这样,父母也是如此,所以这些“应该”都是有道理的吧,

于是我们抑制我们的“怀疑”活在大多数人的标准里,

于是我们活在别人赋予的“应该”里。

却不知道,大多数人,其实也是无数个这样的你罢了。

 

从今天起,

学会在“应该”之前,对自己提问,表达怀疑。

如果放下“应该”,你的面前何止一条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