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张旭大醉后作草书更神奇,完全是因为一个字

 冷泉阁主人 2018-04-08
笔者认为蔡邕在《笔论》中的一段话给出了答案,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这里的一个重点字就是”散“,也就是无拘无束,进入一种自然抒情状态,书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抒情,这是书法成为艺术的先决条件之一。书法来自于自然现象的字体造型,书法又以线条作为表现形式。所以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我,将喜怒哀乐、愁苦忧惧等各种情绪表达于笔墨之间,此时书法作品实际上被赋予了作者的生命和情感。由此可知,张旭在大醉之后就进入一种完全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也就是”散“的状态,所以他能够写出经典的史诗级的作品。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张旭道:“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真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啊!喜欢的朋友,要关注我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