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汉帝国 | 霸陵考古(二)

 恶猪王520 2018-04-08

斗转星移,雨雪风霜,倏忽间,时光过去了2000多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头早已是山川陵替,面目全非。而今,霸陵陵区除了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南陵、皇后窦氏的陵墓封土之外,地面上已经了无痕迹,一代仁君汉文帝身归何处成为历史之谜。

了无痕迹的白鹿原

现代学者根据汉文帝临终遗诏提到“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以及《汉书》记载的霸陵“因其山,不起坟”等文献推断,汉文帝霸陵应该是崖洞墓,即在白鹿原的断崖上,横向挖洞,形成墓道、墓室。譬如徐苹芳先生认为:霸陵“从墓室的结构上来说,应当是一种崖墓”。(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第6期)刘庆柱先生也认为霸陵是“在白鹿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刘庆柱等《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至于霸陵的具体地点,元朝学者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塬北凤凰嘴下”。清嘉庆年间编撰的《咸宁县志》也认为:“霸陵,在杨家屹塔北凤凰嘴。”

据此,有的学者推测,霸陵的位置在今灞桥区席王街道办杨家圪垯村旁的原头,因为此地较为凸出,很像一个鸟嘴,因此,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凤凰嘴”。

“凤凰嘴”实地踏查

2012年秋冬之际,我们曾经对“凤凰嘴”区域进行过实地踏查。“凤凰嘴”原下,现在还留存有10余通石碑(见题图),因其文字为风雨侵蚀,大多漫漶不清,其中一通较为高大的石碑,尚有部分文字可辨。碑身中部阴刻楷书“汉文帝灞陵”五字,碑身左侧阴刻“赐进士□□□□□□□□□□□陕西巡抚毕沅□书”。右侧刻有“大清乾陵岁次□□□□”,其下方12字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根据我们对其它西汉帝陵的调查资料来看,这些石碑多为明清时期的祭祀碑,其中较高大者应当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沅为霸陵立的正名碑。可见,毕沅也认为汉文帝霸陵就在“凤凰嘴”。

除了这些石碑之外,我们没有找到丝毫与汉有关的地面遗存。

此后不久,汉陵考古队的探工对此处“嘴”状凸出的原头,从上到下,甚至半腰部位都进行了详细勘探,仍然没有发现人工开凿或以其它方式形成的遗迹。我们当时颇为迷惑,汉文帝的陵墓怎么就凭空消失了呢?它如果不在“凤凰嘴”又会在哪里呢?

这次霸陵的考古工作是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项目之一,主要任务是将西汉帝陵陵区的范围、形制布局、文化内涵等基本搞清楚,以便为制订保护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既然在“凤凰嘴”没有找到汉文帝陵,那么,我们就从还存有高大封土的窦皇后陵开始做工作。

窦皇后陵的封土呈“覆斗形”。斗是过去的一种量器,口大底小,四壁斜收,而这座封土是顶小底大,四面斜坡,外形正好像一个倒扣的斗,因此,考古上称其为“覆斗形”。我们首先对窦皇后陵的封土进行了测量,其顶部边长大约30—35米,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7米,高18米。

接下来,我们开始对窦皇后陵进行考古勘探。因为我们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洛阳铲”,因此,其穿透力有限,而窦皇后陵的封土又过于高大,因此,压在封土正中的墓室无法勘探,只能在封土外围勘探。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我们终于有了新发现。在窦皇后陵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探出一条坑道,其平面形制呈梯形,即外边的一端比较窄、浅,伸向封土的部分越来越宽,越来越深,我们只探了10—77米长,宽度6—23米,深度2—13米。因为封土太厚,无法再探。根据走向来看,坑道继续向封土里边延伸,应该与墓室相通。

勘探窦皇后陵墓道

经过分析研究,确定这四条坑道就是窦皇后陵的墓道。这种墓葬形制,从平面来看,很像繁体的“亞”字,因此,考古上就称其为“亞”字形墓葬。这可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墓葬形制,一般只有帝王才能使用。《国语·周语》就记载:“晋文公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不许。”春秋前期,周王室内乱,晋文公帮助周襄王恢复了王位。周襄王为了报答他,赐与其一块土地,但晋文公却不接受,而是请求周襄王特赐他下葬时使用墓道,周襄王拒绝了。当时,按照礼制,只有周天子的墓葬带有墓道,列国诸侯只能使用没有墓道的竖穴墓葬,埋葬时悬棺而下。因此,尽管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宁可赏给他一块地,也不答应其使用墓道的要求。可见,墓道的使用在古代是有着严格规定的。

那么,既然如此,窦皇后怎么就能够使用皇帝级别的墓葬形制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