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谈影#剪裁是小道,乱干也麻烦

 huanhuanlv 2018-04-08

本文的缘起又是影友的提问。影友拍摄了一张很不错的照片,稍后又找“专家”进行了剪裁,于是找我看看整体效果。飞哥突然发现,剪裁虽然是小事,但是大家貌似也糊里糊涂的,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吧!

 

大家看,下图影友“我摄我影”拍摄的原片。作者自述为“我拍摄的想法是拍摄老板娘为卖不完而忧愁,因为周围有几个都卖得很好”。

 

下是“专家”剪裁之后的版本。

 

专家的剪裁成功吗?这个我们先不说,先给大家讲讲剪裁的基本原则。

 

剪裁,是图片后期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摄影师没有拍到一个足够满意的画面,那通过剪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个缺憾。剪裁实际上是对作品的一次修正,修正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突出作者想让读者看到的,去掉作者不想让读者看到的。具体来说,这种修正有可以分成三种不同侧重的方向。

 

一是修正“主题不清晰”


有些作品画面庞杂,信息量很大。在画面当中,作者需要和不需要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读者不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到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这就需要把切合主题的内容“放大”,让读者清楚的认识到作者究竟在说什么。

 


上面这个苏俄老照片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强调主题”型剪裁。原片(上图)的主题是“列宁携克鲁普斯卡娅在卡希诺村与村民合影”,这张图本来要体现“领袖与民同乐”,但是拍出来一看,列宁同志“埋”在人群里看不出来,那“与民共乐”就更看不出了。所以后期以列宁夫妇为核心进行了剪裁(当然还有别的后期处理),变成下图的那张“列宁携夫人与儿童合影”,这样作者的意图就能清晰体现出来,剪裁成功必须说明:这种“成功”单纯是技术层面上的,其做法在摄影伦理上飞哥没法赞成)。

 

二是修正“视觉中心位置不对”


第二种情况下的作品比第一种情况质量要更好一些,作品主题是清楚的,但是视觉中心位置不够完善,影响了视觉冲击效果。要通过剪裁把位置放的更好一些,以便更打动读者。

 

甄宏戈《男童坠井》剪裁前图片,翻拍自任悦、曾璜的《图片编辑手册》


甄宏戈《男童坠井》剪裁后图片


这组对比作品的主题很清晰,不需要再强调。原片视觉中心(左下方跳跃的人)也很明确,没有误差,但确实还不够突出。经过剪裁,视觉中心的的位置更向中心移动,占据画面的比例更大,这样人物的运动感也更加明显,剪裁成功

 

三是修正“冗余信息过滥”

 

客观世界物象存在的方式不以摄影师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摄影师需要和不需要的视觉元素都集中在一个空间里,拍下的照片有些内容是表现主题的,有些和主题毫无关系,但是存在于画面中,就有可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调整光圈、虚化背景之外,把一些“无效”画面去掉,也是经常使用的手段。


我摄我影作品  剪裁前


我摄我影作品  剪裁后

 

回到开头“我摄我影”提供的剪裁照片,剪裁者明显认为画中女士身边环绕的生肉商品都是冗余信息,所以将其裁掉了,这样画中人作为视觉中心更加突出,读者不会因为其他视觉元素分心。这个剪裁——无疑是失败的。

 

为什么说这个剪裁就是失败的?因为剪裁去掉的,并不是作品的“冗余信息”。大家要做好剪裁,除了三个目的,还要记住两个基本原则

 

原则一:剪裁不能破坏作品的主题

剪裁一开始的作用,就是作为更好表达主题的工具。如果破坏了主题,那就适得其反了。我摄我影的原意是“我拍摄的想法是拍摄老板娘为卖不完而忧愁,因为周围有几个都卖得很好,画中人的特定情绪,是因为“卖不完”这个背景而产生的。如果要表现特定情绪,就必须交待产生情绪的特殊背景,否则读者只能一头雾水。作者在拍摄的时候其实兼顾了这一点,内容上小人物的悲喜也很能打动人,画面上商品和人物的位置比较得当,也没有喧宾得主。这位“专家”剪裁之后,只剩下一个不明不白愁眉苦脸的胖大姐,无根的情绪反而失去了感染力。


二、不刻意回避“异形照片”

我们还是以我摄我影的照片为例,如果剪裁者就是希望减去所有的背景,呈现一个情绪人像,那他是成功的吗?还不是。这次他的问题不是减多了,而是剪少了。画面左边差不多一半的空间是闲置的,背景里有半个保温桶、半个冰柜门和半个包,撑不满画面也提供不了太多有用的信息,人物的表情姿态在画面里的比重又偏低,画面有比较明显的失衡。


还是这张照片,“右倾”的过分了

 

如果真的不要背景,不如裁剪的更“狠”一点,下面是飞哥在专家基础上自己又裁的,人物状态更突出,当然因为没有背景,仍然不是最佳选择。

突出情绪,但是情绪还是有点不清不楚


有的影友就要问了,这不就改变照片的比例了吗?对此飞哥的态度是:“常规”照片比例只是相机生产的标准,如果对表达主题有帮助,该改就改!


引自2006年8月11日东方网,原出处没有注明作者姓名,欢迎提供作者信息以便致谢


上图是2006年上海快轨起火的新闻照片。这个照片比例就不是完全符合常规的,但是呈现效果很好。因为云梯救人,旁观者最为“触目”的就是高高的云梯,“高”是这张作品给读者的一个特色,作品剪裁成“偏长”的样式,提出了“高”的特点,就是成功的!

 

回到我摄我影的照片,他的片子拍的挺好,但是“专家”剪裁了之后,实话实话是减分的。是不是“专家”外行呢?其实也不是,专家的想法是要突出主题,去除冗余信息,思路很专业。之所以效果不好,我推测是他没有看到作品的自身特色,没有和作者充分沟通,直接采取了“常规化”的处理方式实际上这样的处理非常专业的图片编辑都会犯。比如飞哥讲过的,艾迪亚当斯《枪毙越共》,被美国国内的编辑进行了错误剪裁。


艾迪亚当斯《枪毙越共》 剪裁前


艾迪亚当斯《枪毙越共》 剪裁后  右边匆匆拍过的士兵不见了,阮玉湾将军和俘虏的形象更加突出

 

可以想象,这位剪裁的编辑思路是这样的:哎呦片子不错,明显片子视觉中心是枪毙这俩人,可惜主体不突出啊,我给他剪裁一下吧,剪裁之后主体突出好看多了,这么简单不用跟艾迪商量我就发稿了吧……

 

问题就是:艾迪要表现的不是阮玉湾将军(持枪者)杀人,而是西贡在战乱压力下开始崩溃,整个城市一片混乱。剪裁之后,几个“混乱点”变成阮玉湾杀人这一个,主题从“战争让人疯狂”变成了“阮玉湾是大坏蛋”。其实阮将军枪杀的这个越共俘虏前几天(有人说是当天稍早)刚刚杀害了一些平民,而且艾迪还是他的朋友,一剪子下去,意思全反了!阮玉湾到死都被当成食人魔,他去世后艾迪还专门撰文给他道歉,我觉得他恨死那个编辑了……实际上,后来在图片编辑行业中形成了一个惯例:能不剪裁就不剪裁,担心的就是剪裁把摄影师的意思整错了!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是“摄影师拍照、专家剪裁”这种模式,摄影师要主动找专家沟通,专家也不能刚愎自用,弄清一张片子的来龙去脉,下刀也不迟。剪裁在技术上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只要把握住作品的性格,就不会出错啦!


感谢“我摄我影”影友提供的题材,也欢迎各位读者老爷提供更多给大家分享的好题材哦!

 

好了,今天就是这样。继续推送飞哥和朋友们一起操办的摄影界良心公益课堂——壹课公益课堂!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飞哥的文章,下面这些也是不可错过的吧? 

#飞哥谈影#那个你没看懂的弗兰克

#飞哥谈影#那一回,中国摄影界“错过”布列松

#飞哥谈影#低矮的屋檐下没有雄鹰——分析一个没有成功呈现的主题

#飞哥谈影#为什么她是英雄——一个关于选题的成功案例

#飞哥谈影#创意这件事有多重要——怎么不拍无聊的好照片

#飞哥谈影#互联网来了,摄影人去哪儿?

#飞哥谈影#  投稿还是不投,这是一个问题 V2.0

#飞哥谈影#“业余”不是你的遮羞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