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假山】环秀山庄的绝妙假山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18-04-08

环秀山庄素以假山著名而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也是孤例。环秀山庄的假山,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掇山艺术的成熟,是目前太湖石假山中最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一座。环秀山庄面积不大,全园仅2000平方米,但在很久以前就是一处名胜,历史十分悠远。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内的景德路北侧。这一带历来是繁华之地,东晋时,司徒王氓除了在郊外的虎丘有宅第外,又在这里盖了住宅。以后将这两处住宅都舍为寺庙,城内的此处名叫“景德寺”,寺内有塔,这从宋代著名石刻《平江图》上可以看出。景德寺在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初年又重建,姚广孝曾有记,但宗教气息已大为淡化,屋宇用作开设“学道书院”,又曾短时间作过督粮道署、巡抚行台、中吴书院等。明万历年间,苏州人宰相申时行退隐后,此处成为他所拥有的八大宅院之一。而旧景德寺地基的一部分,则于明嘉靖年间,由苏州东山人、大学一上王黎建为祠堂。人清后,先归乾隆时刑部员外郎蒋揖(字济川),并掘地得泉,以苏东坡《试院煎茶》一诗中的字,题为“一飞雪泉”。以后又归属太仓人、尚书毕玩,后因毕与和坤案有牵连而获罪被抄家,园林由杭州的大学七孙上毅购得,后传至他的孙子孙均。孙均,世袭伯爵爵位,是一个工篆刻、又善养花卉的风雅之士,客寓苏州以后,与当地名流诗酒交往,十分融洽。

毕沉死后,因他的家产四散,孙家买得的只不过是其园林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面积和景观都说不上是一处真正的园林。它占地既狭窄,又几乎成规整的长方形,按一般造园手法安排景物是极其不易的。因此,重修胜景、建造亭园,成为孙均孜孜以求的心愿。嘉庆十二年(1807年),他请来叠山大师戈裕良,独辟蹊径地将自然界的险峰佳境、千山万壑浓缩于方丈之间,营造出一个“空山不见人”、“清泉石上流”的山水空间和独步江南的假山,从而使该园名扬天下。

不过戈裕良在建好了这个园林之后,孙家仍没能为这所园林起上一个得体的名字。直至 40年以后,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工部郎中汪藻、吏部主事汪坤购得此园,建为汪氏宗祠及“耕荫义庄”,才署额“颐园”,民间又称为“汪园”,算是有了一个正式的园名。园中建有大厅名“环秀山庄”,因这所园林里少有厅堂及其他建筑,后来人们就干脆把它直呼为“环秀山庄”了。至咸同年间,园内厅堂屋宇又颇多颓毁。至本世纪初,已破坏不堪,汪氏又将其卖出,以后辗转换主。敌伪时期,苏州沦陷,日寇在园中建造“神社”,安放其在侵华战争中战死亡灵的神主牌位。古园遭此浩劫,更是面目全非,这也是苏州历史上一段令人愤慨的往事。

关于环秀山庄的基址,有人认为它原是五代钱氏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燎之子钱文浑的“金谷园”。宋朝庆历年间,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的父亲光禄卿朱公悼,又在金谷园基础上向西扩大,建造了一所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园林,时号“朱光禄园”,建有高冈清池,植有乔松寿桧。到朱长文时,又进“步营造后改名“乐圃”,池沼岗阜,堂庞幽深,其规模之大,造园手法之妙,成为苏州的一所著名园林。但此说不确,其实它不在环秀山庄的基址上,而是在环秀山庄的南面,即今“慕家花园”小巷处,只是距环秀山庄仅数步之遥,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有池塘、山石等遗迹可寻。后来改建成工厂,“乐圃”就荡然无存了。古代姑苏城内建筑物疏朗,园林界限模糊,以致历代有所误传而以假为真。


解放初期,环秀山庄已破败不堪,除假山和补秋舫尚存外,其余建筑已全部颓纪。苏州市人民政府为了抢救和保护这所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园林,遵照“修旧如旧,恢复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组织了专门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进行抢修;南京工学院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童离教授提供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调查江南园林时测绘的资料及其他文献。 1985年环秀山庄经全面大修,终于使这颗明珠拂去了历史尘埃,重又发出了动人的光彩。整修后的环秀山庄,厅廊亭舫参差错落,池水萦绕如带,假山峰青石秀,亭台翘楚在望,边楼透巡临波,涧流滴注有声,石壁峭然若屏,花木青翠吐艳。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其他贵宾,无不对这所精致的小园发出赞叹,称它为“中国的瑰宝”。 1988 年,环秀山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以环秀山庄作为典型例证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环秀山庄获得了“世界级”的名份。

在环秀山庄假山前,共有三进厅堂。穿过“有谷堂”后的石库门,便是面对假山的四面厅,厅名就叫“环秀山庄”,这是园中最大的厅堂,和其他园林的厅堂布局和环境不同。它虽是一座四面厅,人随着视野的一收但南面空间逼仄,北部平台开敞,使游人随着视野的一收一放,突出显示出园中的主要景观;在平台上北望,水萦如带,青石如画,优美的景色尽在眼前。

与平台正面相对的,就是园中那座闻名遐迩的假山。它占有园中主要地位,面积也达全园的三分之一,位置稍偏向园东,其尾部延向东北方向,巍峨峥嵘,气势雄健。园的东侧围以高墙,石壁缘墙如云,与外界隔断,好比一个画框,高墙上端开有漏窗。西面是贯通南北的走廊,一侧靠墙,一侧面向假山敞开着,略有凹凸收放。廊上起楼,高低错落,角度多变。廊南有一座半亭,和四面厅成为大小、高低的对景。全园空间紧凑,布局巧妙合理,并不显得拥塞,构成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小天地。

由于戈裕良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的笔意,因而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脊理。正面山形颇似苏州西郊的狮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衬在后,雄奇峻峭,相互呼应。主山以东北方的平冈短阜作起势,呈连绵不尽之状,使主山不仅有峻拔高耸之感,且有奔腾跃动之势。至西南角,山形成崖峦,动势却延续向外斜出,面临池水,犹如直出水面。山体以大块竖石为骨,叠成垂直状石壁,收顶峰端,形成平地拔起的秀峰,峰态倾劈,有直插江边的磅礴势态,一似国画中的斧劈法。山根和池水相接,岸脚上实下空,表面有涡、有洞、有透漏,形成一个个小穴,产生了明暗深淡的光色变化,宛如天然水窟,又似一个个泉水的源头,与雄峻的山石相映,显得极其生动自然。整个画面正如画师的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卷云自如,峰自皴生。主山的前山与后山间有两条幽谷,一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山涧,一是东西方向的山谷。涧谷汇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割成三部分,外观峰壑林立,内部洞穴空灵。前后山之间形成宽约1.5米、高6米的涧谷。山有分隔,而气势仍趋一致,由东向西犹如峦波奔注尹至水池边突然断为悬崖,而山后的尾部好像延伸不尽,被截于墙外。这是清代“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的典型造园手法。山涧之上,用平板石梁连接,前后左右互相衬托,有主、有宾、有层次、有深度。更因为山是实体,谷是虚空,形成灵活的虚实对比。山上春开牡丹,夏绽紫薇,秋则野菊怒放,枫叶烂漫,冬有青翠古柏陪衬,变换多姿,幅天然的立体山水画。而且,作为一极具自然意趣,真是一种画意的处理,在山的后面还微微露出一处亭子的顶部,既增加了景观层次,又极富有人情味,给人以深山老岭、云深不知处的感受。

山以幽深取胜,水以湾环见长,水绕山转。山水相依是环秀山庄景观的又一大特色。苏州园林善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环秀山庄的水体并不大,但有泉眼,有谷涧,有溪流,回旋有序,方向,泉眼因年久已淤塞进退有方。“飞雪泉”源头在西北方向,泉眼因年久已淤塞,以人工瀑布替代。竖立的石壁,显示山上流水奔冲而下的气势,流入池中以后,环绕“问泉亭”小岛,主流奔向西南,顺山势折拐,借三曲桥分割水面,形景观层次。过桥后改向东流,以山涧小溪为水尾。另一支流则从“问泉亭”东南方进入山腹,成为山中的谷涧,斜穿整座山体,汇入水流的结尾部。整个水系无一笔不曲,一处不藏,是园林叠山理水的佳例。

环秀山庄的建筑颇具特色,尽管建筑类型不多,但厅、舫、廊、亭、楼的高低起伏,远近参差,或藏或露,安排十分得体。尤其是西廊和廊上的边楼,既是为了能多角度、多方位地欣赏山景而建,其本身也构成了园中重要的景观。它从北往南,略有凹凸,屋顶变化多样,有单檐、有复檐,花窗栏干美观大方,楼面也和其他楼间不同,呈南北向狭长,内部不作陈设,以显示窗外山景。楼下走廊靠墙一面,开有各种形状的漏窗,有扇形、八角形、四方形……精细而又雅致。漫步廊中,从侧面看山,但觉山势迩通,水流盘曲,别有一番趣味。廊墙上嵌有书条石,其中除有浑南田的山水画外,还有文微明书写的《前赤壁赋》、祝枝山写的《后赤壁赋》,前者工润秀丽,后者潇洒狂放,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登楼而望,开户迎岚,满目青山,似可在案头把玩。在山外建造的这些观赏点,使视野中的山景远近高低不同,起到了“峰回岭绕,山形步步移”的作用,不愧为苏州园林中的杰作。

不身临其境游赏这座假山,是不能体悟“绝妙”两字的赞语的。游山的路径起自山西南的三曲小桥,过桥沿主山南岸崎岖的山道前行,小径高低起伏,左依绝壁,右临池水,南岸崎岖的山道前行,小径高低起伏,左依绝壁,右临池水,头上似有毗岩欲坠;如临山溪绝路,前行似已阻塞,但至山穷水尽无路可行处,却见柳暗花明,左首出现横贯崖谷的山涧和一个洞穴,真是山穷水尽,绝处逢生。经曲折的洞道,转入正洞,洞高、深大约都为3米,洞中有石台石凳,可供歇憩;顶壁守形,有钟乳石垂挂,全无人工痕迹,形如大自然中的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各具神韵。洞的四壁有五六个自然孔穴,光影斑斑点点从外面透人。石台旁,有直径约一半米的的石灰宕喀斯特溶洞,各具神韵。洞的四壁有五六个自然孔穴,光影斑斑点点从外面透人。石台旁,有直径约半米的井穴凹陷地下,并穴中泉水荡漾,天光水色映人洞中,显得真切、自然、空灵、奇特之极。越洞而行,有一道深壑曲涧,两侧石壁耸立,直插半空,宛如山峡,仅漏出极窄的天空一线。涧流汇于散点的峰石、步石,一如水流经冲泻后有小孔凹人山体。顺山涧上空的隙缝,透过上层的石梁,遥看西北隅的石壁,是一幅动人的框景,显得山景更为幽僻深远。

跨过山涧中的步石,登道沿山谷而上,透过两壁夹峙的一线天,仰望天空,油然产生高峻幽深的峡吞。谷左又有一石室,和刚刚走过的山洞不同,门口虽悬石如云,人内却如居室,四隅线条相当规整。乍一看,让人不明所以。因为造园最忌显露平直的线条,此处为何一反常规?但进人室中,只要稍微发出一点声音,阵阵的回声就轰鸣不绝,原来这是一间深藏在山中的琴室。山腹中操琴,音韵凝而不散,共鸣回响动人心弦,真是高山流水,其意洋洋!这种艺术构思不由人拍案叫绝。越过琴室,循山道而右转,山径渐高渐险,驻高俯瞰,曲桥水池,如处悬崖之上。前行有横跨山涧上的石梁,是山中的一大险处。过石梁就到了高7米有余的主峰,环拱衬托着3个较低的次峰,使主峰更显峭拔,体态灵活,成为整体的构图中心。顶峰峦头叠有通道,为洞上之洞,在苏州园林中是独一无二的。穿越此洞,左瞰拔,体态灵活,成为整体的构图中心。顶峰峦头叠有通道,为洞上之洞,在苏州园林中是独一无二的。穿越此洞,左瞰池水,右临曲涧,一面敞开,一面闭合,两种意趣,互为对照。下主山,过石梁,是主山的余脉,平冈短阜,以土石相间组成漫坡。走完全山,蹊径达70多米,时而登高,时而穿洞,有险有夷,有隐有现,起伏转折,仿佛步人了千山万壑之中,变幻莫测,崖峦耸翠,溪流迂回,苔草鲜润。咫尺之地,俨然深山老林。

山后矮坡上,有翼然小亭一座,亭依山临水,旁侧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绿潭,四清倒影”之意,取名为“半潭秋水一房山”。在亭中看山,岩崖入画,周围树木清荫,苍枝虬干,绕有野趣。出亭北,沿石级下行,山溪低流,峰石参差,有路通往园北部的“补秋舫”,。舫的南面临水,面阔3间,犹如舟楫,邻山依池,与池南大厅遥相呼应。舫后有小院.浓荫恋目,怪石蛙峨,极为恬静。

“补秋舫”西面是秋山,临池石壁上刻有“飞雪”两个字,是当初“飞雪泉”的遗址,也是主山山涧的源头。山涧中有险巧步石,雨后瀑布奔流而下,进入池中和主山山腹。石壁占地很少,却洞壑、涧崖毕备,构筑自成一体,与主山一主一从,一正一副,极富神韵。从边楼可循山岩间的登道而下,直抵水边。登道极其险峻,妙的是岩壁上置有扶手石,安排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留痕迹。道下临水石矶随水波隐现,富有自然意趣。

与“飞雪泉”相对,一个极小的岛屿位于水池中间,岛上曲廊透逸,面阁临风,恬静无华,还有一个小小的亭子,亭名“问泉”。它背靠飞泉,面向青山,和“半潭秋水一房山亭”组成绝好的对景,一亭枕山,一亭浮水。在此看山,主峰尤显突兀,山体连绵,景观十分丰富,倚槛凭坐,令人流连忘返。循亭又可进入西边的长廊。,回到山池西南的进山起点处,整个游程虽不长,却和中国戏曲舞台“三五步走遍天下”的艺术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园由人作,人以园名,戈裕良营造了环秀山庄,人们通过环秀山庄又认识了戈裕良。戈裕良不仅留下了假山王国里的广陵曲,也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到了园林艺术发展史的丰碑之上。

整理:于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