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温暖、强势以及让你感到被抛弃的隔代抚养 :一场和南希之间的“育儿督导”

 仰羊 2018-04-08


    所以在和她做案例督导过程中,每当她开始理解我的case时,都经常会即时跟进一个自己曾经做过的case,以应和我的处境,以表达理解。这是非常温暖的、非权威的督导体验,虽然几乎所有美国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师都在读她的《人格诊断》和《实践指导》,这些“权威”的著作…….


     在这一次的督导当中,我灵光乍现没有呈报任何case,而是把在我开始写育婴文章以后搜集到的一个重要的读者问题反馈给了她,希望她能给出一些建议。没想到,此番交流,还是挖出了金矿。


     我们谈的是在“可遇小宝”平台中留言最多的——隔代抚养问题。


     下文中有引号的,是南希的原话,没有引号的,是我个人的思考。我认为这种陈述方式能够最好的还原当时的情境。



一、祖辈溺爱宝宝?——It’s ok


      有一位读者在我的后台留言,她的情况大致如此,即她妈妈现在正住在她家里帮忙照顾宝宝,宝宝已经将近两岁了。随着宝宝的成长,她体验到越来越多的和自己母亲在育婴方式上的冲突。


      最突出的是外婆溺爱宝宝的问题,她总是取悦宝宝,过快地满足其需求;而且在有些时候还会与自己起冲突,说“连你都是我带的,现在不挺好的,现在我带你的孩子能有什么问题?”如此种种,让她感到既不舒服又无力反驳.......


      听到这里,南希笑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故事:“我认为祖辈是非常重要的育婴帮手,在中世纪的欧洲,祖父母们总是会参与到育婴当中来。因为当时新生儿的父母几乎总是和祖父母们住在一个村子里面,因此每当忙不过来的时候,祖父母总是他们最重要的求助对象。”


      “我觉得这位母亲不用太过担心,我认为:只要妈妈没有放弃孩子主要照顾者这个角色,只要她还在这个角色当中没有退场,就不用太担心外祖母的溺爱问题——因为相比起来,孩子几乎总会更亲近自己的妈妈,总会更加信服于她,并且内心认同她的生活方式。这源自于孩子和自己母亲某种先天的身心连接。”


        “相比于其他人,母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天生的,优质的主要依恋对象。在孩子三岁以前,父亲的重要性都很难和母亲相比。所以,孩子通常只会在母亲身心完全退场的情况下,选择另一个主依恋对象,从而求得内心安全感(儿童期的主依恋对象,已经被证明是成年后心理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因此只要母亲身心都还在孩子身上,就不用太担心自己会失去抚育孩子的主导权。因为孩子通常会优先认同她。”


        “而且在所有的文化当中,祖辈都是溺爱孩子的。无论是美国、欧洲,我相信还是在中国,祖辈都倾向于宠溺孩子。这没有问题。来自于祖辈的,适当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美好的体验。”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感到遗憾的。因为我的孩子降生后,没有任何祖辈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所以我当时带孩子没有帮手非常辛苦(南希有三个孩子)。”


       “但是我雇了一位意大利老太太做我孩子的保姆。这位老太太比我大三十多岁,完全可以充当孩子们的老祖母角色。而且你知道吗?她自己一共生养了十三个孩子!而且都被她照顾得很好,所以我认定她是一位很有母性的老太。”

     

        “但是从一开始,我们就有矛盾。其中最让我不安的是,她老是给孩子吃曲奇饼干。每次我回家,都会看到孩子们坐在她身边吃曲奇。’我的天哪,你知道曲奇糖分多高吗?’ 我有一次忍不住对她喊了起来,’能不能不要再这样喂他们曲奇了?糖分太高了!从现在开始,孩子们每天只能吃一个曲奇,明白吗?’”


       “老太太很快应承 了下来……但是,后来我下班回家,发现孩子们的曲奇照吃不误!老太看到我疑惑的眼神,总会嘟噜着说:你看,南希,孩子正在吃他们今天唯一的一个曲奇呢,只吃一个呢……”


      “直到最近和我的孩子们谈起这件事,他们都还会怀着暖意地忆起Nanny每天给他们吃的“唯一一个”曲奇,虽然每天都有十来次“唯一”。大家都在笑,这里没有什么痛苦。我和我的先生当时不可能那么纵着他们,因此他们童年最重要的受宠体验来自于他们如奶奶一般的Nanny.” 


二、另一种情况——It depends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祖辈想要获取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的角色。有时哪怕孩子妈妈或者爸爸想要在带孩子上面有所付出,祖辈仍然会有意无意地‘驱逐他们’,把几乎所有的养育工作担负下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拉丁美洲的文化当中,很多女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被自己的母亲催着嫁人和生孩子,生下孩子后由母亲负责养育;而她们自己呢,在步入中年以后通常也会催促自己的女儿赶快结婚生育,因为她们作为外祖母也要来接管养孩子的工作。如此育婴模式代代相传。


       “所以外祖母或者祖母代替母亲的现象并不少见——关键是孩子的母亲本人感觉怎样。如果母亲对此感到ok,她也需要孩子祖辈的帮助,那么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母亲对此感到不满意,那么她就一定要跟自己的母亲或者婆婆好好谈谈,对此她要展现出一个母亲的坚定和力量。”


       我个人在美国看到的情况是,祖辈会帮忙带孩子,但只要孩子的爸妈在世,祖辈们一般很少会成为主要照顾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通常都会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发生,他们会襄助父母,但不会代替他们。这似乎是一个文化符号。


      这些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在跟他们聊天时,我发现他们大都想好好享受自己的退休时光,旅行、度假,做之前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情,他们通常不会有那样的激情再去全职地带孩子。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



邻居超喜欢可遇,但刚刚退休的他们更想去环游世界


三、最需要重视的情况

—— It needs to be cautious, and cautions!


     “有一种情况需要尤其尤其小心,那就是完全的隔代抚养——也就是说父母退场,把孩子完全寄养在祖辈家。包括父母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探望一次孩子的情况,这也是完全的隔代抚养。”


      ”在处理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们要非常、非常谨慎。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令他们无比疑惑却得不到解答的被抛弃感,严重的会导致一辈子萦绕不去的分离焦虑。寄养的年龄越小,可能产生的问题越严重。除非实在万不得已,把三岁以前的孩子送出去寄养我不提倡。”


      “最惨的情况是’双重抛弃感’,何谓双重抛弃感?那就是孩子从父母那被送到祖辈处,如果没有处理好,要经历一次重要的被抛弃体验。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也就是充分建立了与祖辈的依恋关系以后,父母在不甚言明的情况下又把孩子接回来,那么孩子又将体验到一次惨烈的被祖辈抛弃的感觉。”


           我认为,如此在心理层面上遭受的创伤,将使得他们将来很难再信任和依恋任何成年人。南希所说的双重抛弃体验,会让他们对一切亲密关系的持久性产生怀疑。他们成年以后,要么难以维持友情,要么难以维持爱情。感到孤独,却难以再主动索取。

      

     谈到此处,我想到国内的很多很多留守儿童,如果处理不当,这会成为非常非常严重的时代性创痛。


      “因此我个人认为”,南希继续说,“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计,父母能够不退场就不要退场。如若真是万不得已要做完全的隔代抚养。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就是:事先向孩子做出充分的、真诚的解释和说明。”


      我相信,南希这么建议是因为,孩子是这样一种存在——你不跟他们说,他们就会自己猜,而且越猜越跟自己有关,越猜越是自己的错。


      所以哪怕再小的孩子,当你做出对他们来说如此重要的决定时,一定要提前地、充分地跟他们说明。他们哪怕听不懂你的语言,也能读懂你的情绪和意图。你要把他们当做平等的对象交流,告诉他们你这么做的原因。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提醒我:所有没有言明的分离,都容易被体验为抛弃。不告的离别,会被体验为诀别,永不再见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告诉我:ta小时候妈妈把ta寄养在外婆家,每次送ta去到那边以后,妈妈的离开”模式”总是,先找个好玩的东西吸引ta注意,然后自己趁机溜走。


      所以ta从小就习惯盯着远方看,因为那里藏着妈妈消失前最后的背影。然而,这并不是让人愉快的远方。一次网络咨询,因为我的疏忽,ta没能及时看到我的视频,只能听到我的声音,那一次ta几乎惊恐发作。我当时毫无疑问正被ta体验为那个消失不见的妈妈。


      “第二点,父母在把孩子托付给祖辈以后,绝不能就这样凭空消失不见。他们最好要通过视频、电话、信件等等方式,规律性向孩子表明自己依然在场。自己哪怕会离开,但也不会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


      对我,南希不会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知道何为“客体恒常性”。我在此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篇幅定义何为客体恒常。


      简单地说,三岁以前的孩子,大都会认为人若是消失,不为他们所见,那么这个人也就不存在了。年龄越小,越会如此认定。在三岁以后,孩子们才会逐渐确信——爸爸妈妈就算不见了,不在我身边了,那么他们也不会不存在,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所以,对于越小的被寄养在祖辈家的孩子,父母越应该频繁“标注”自己的存在。以此强化他们的“客体恒常感”。没有建立起客体恒常的孩子,成年以后,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自己的伴侣没能接电话,或者一时没能联系上,就会极度失控,甚至心理崩溃——因为他们内心的那个孩子,并不能确信没能被自己亲自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对方,是否还真的存在着。这将会造就一种怎样的恐慌。


四、结束语


          我相信对于学习心理学的同事们来说,这篇小文只是在老调重弹。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常识,是需要被充分传播的;而重要的事情,需要被反复言说。


     有了孩子以后,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受。看着那些和我孩子一样本来一清如水的小生灵们遭受不必要的苦楚,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悲哀。从最自私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我的可遇和可沁,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安全感的同龄人环境里。而他们的父亲,曾为造就这个环境努力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