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教学的要义及课堂标准

 乐英小栈 2018-04-08


“精准教学”,是基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主张学习即操作条件作用,以流畅度(Fluency)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发展的指标,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精准”:非常准确、精确。时间感念中精准,空间位置上的准确。反映在课堂教学上,“精准”是课堂存在的必要条件。它是精华与价值所在,是效率的象征,是教与学、知识与技能、思维与习惯、内容与形式、目标与结果的“合拍”、“匹配”和“对位”。课堂教学不精准就不是优质的教学、高境界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进步和增值。

一、 精准教学的要义及理论架构

(一)精准教学的要义

精准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科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聚焦课堂教学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教学结构,细化教学流程,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目标和完美教学结果的活动过程。具体讲就是教师通过对课堂各要素的分析研究,使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有效整合,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之科学高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并且使教育者通过“业务素养精深发展,教育对象精透研究,教学管理精细操作”,把平凡的教学工作做得出色,把出色的教学工作变成一以贯之的常态化行为。

(二)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即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出现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精准教学在课堂上强调行为目标和及时反馈,主张教学就是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以训练、反馈和纠正性补救等措施,形成所要求的行为即达到目标并立即给予强化,对于那些偏离目标或未达到目标的行为,则在不强化的前提下进行纠正。

(三)以流畅度为指标衡量学习表现

精准教学使用流畅度(Fluency)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它涵盖“准确度”与“速度”两方面的指标,从五个层面分析学生的行为:一是在没有额外练习的情况下,能否根据需求执行任务;二是必要时能否在长时间内持续执行任务;三是在碰到干扰时,能否继续实施一项技能;四是知识或技能是否可以容易地应用于新的情境;五是在没有明显的指导下,会否出现复杂行为技能。

精准教学要求学生日常练习并测量学习表现,测量的是学习行为的频率。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表现行为的正确或错误次数,比如一节课内,学生做对10道、做错5道代数题,在特定的计数表中将它们记录下来,就可以同时体现流畅度“准确度”和“速度”。学习表现的频率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化,通过分析得到的频率数据,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判定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

二、 精准教学的要求及问题分析

(一)   精准教学的要求

精准教学在常规课堂上要体现五点要求,做到五个优化,处理好五种关系,注重五个“向”。

五点要求:

1、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

2、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

3、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

4、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

5、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

五个优化:

1、优化教学环境;

2、优化教学内容;

3、优化教学结构;

4、优化过程与方法;

5、优化练习与作业。

五种关系:

1、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4、互动与调控的关系;

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五个“向”:

1、精选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向;

2、把握时机,为学生理清学习取向;

3、适度评价,为学生形成学习导向;

4、明确目标,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5、正确引导,为学生确立学习志向。

(二)   当前教学活动中不精准问题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问题:

1、对三维目标的形式主义理解。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①三维目标是过程目标,不是课时目标。

②不同课程的三维目标倾向是不一样的;

③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态度。教师爱学生,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得到。

2、教学目标空泛而不得体。老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的作用是结果、规范、激励和评估,并且通过课时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缺乏达成的途径和方法。老师应该知道通过哪些过程、方法才能达成目标。

4、    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

教学内容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游离;

2、教学内容的范例性不够;

3、教学内容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性重视不够;

4、   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大学科观;

5、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可接受性的不一致。

教学活动和过程的问题:

1、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不够;

2、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匹配不够;

3、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4、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路径不丰富;

5、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性。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当的问题:

1、预设的内容、活动不留余地;

2、不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应;

3、生成的内容和活动逾越预设目标。

三、精准教学的课堂标准

(一)顶层设计要做到优化、独到

  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和教学,切实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实现教学设计及过程最优化”这三大问题。

1.目标

(1)基于教育目的(一级)和课程标准(二级),制定学年(学期)目标或单元(主体)目标或课时目标(三级)。

(2)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之中。

(3)课程标准只是底线,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及学段等。

(4)教知识是底线,育人是根本。

(5)准确、规范、可操作。

(6)具体、可测量、有层次。

(7)运用学科语言描述。

(8)做能做的,搁置不能做的。

(9)目标在动态中生成,预设是良好生成的基础。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0)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之一:ABCD法,它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规范的行为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显的行为目标,完整地将它写出来包括四个要素:谁(即学习者);做什么(即要求的行为);做到什么程度(即要求的行为水平,也就是可接受的行标准);在什么条件(即特定的、限制的、影响可接受行为条件)下。

(11)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之二: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在陈述学习(教学)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出一些能够放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和测量。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他们就要采用编写方法之一所讲的ABCD法。

(12)要把“进步”“学会”“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这些词从含糊的、内化的词,变成外在可见的、可以观测的过程,明确描述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到教学目标之间的各个小步行为,挖掘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能力,精准界定学生下一等级学习目标,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按步骤最终完成所有安排的内容。

(13)一切基于目标,一切为了目标,一切为了达标。

2.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课程内容过于扁平化的现象,在精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短板知识或技能,开发数字化教学材料。学习材料的设计,应符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原则,以问题导入、故事化层层展开,借助手机、照相机、录像机或录屏软件来实现可视化。当前,微视频、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幕课(MOOCs )                          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互动数字课本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3、形式:

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习惯,将精准教学融于现有的教学策略中,如直接教学、程序教学、翻转课堂、极课教育等。当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时,适宜采用班级差异化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时,则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是最好的选择;面向社交网络的广泛联通生成性的学习,则以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方式开展。

4、结构:

教学结构应该科学、合理、其设计要本着系统性原则、发展为本原则、学科特点原则和接受性原则。其表现为三段式:一是学习目标。将内容标准具体化为学习目标;二是评价设计。作业(习惯或表现任务);三是学与教活动的设计。导入——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过程——收集学生的过程表现,解释并促进;评价——判断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自评;逆向教学结构设计——保证学习增值。

5、作业:

作业标准:指什么是有价值、严谨的作业?学生应该能完成哪些练习题、任务或者开发哪些活动。其表现标准:学生的功课必须完成得怎么样。内容标准: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具体归结为三点:一是课堂上的评价,怎样才算有效?(提问,课堂作业);二是怎样设计有效作业?三是怎样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计分层练习?

(二)学生的学习要做到自主、深刻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并要求做到深入、联系和有深度的学习,而不是泛泛的学习。

1.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解析为四个要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从'想学’到'学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意志品质。”

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良好的习惯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就不能落到实处。因此,自主学习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预学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反思和练习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有四个要素: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二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三是要有巡查和指导;四是要有检查和评价。

2.学习自由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安全自由的师生、生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自发的去学习。怎样创设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呢?

一是营造舒适的文化氛围。人性化,以生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心情也是放松的,其创造力也会得到激发;二是打造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感到安全,能没有顾虑或顾虑较少地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实现认识或情感上的碰撞与融合;三是缔造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键,是学生安全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相信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师生共同的利益,那么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会更加活跃和充满期待。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甚至比学识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上课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的质量就会更好。四是倡导互相尊重的生生关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生在尊重的氛围中得到了来自学习伙伴的安全感,得到了被包养和被接受的满足感。这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也减轻了学生心理负担。

学习自由主要指:

(1)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有自愿、自觉和自我指导的学习状态或权利;

(2)学生有独自思考、理解、表达,免于被作为“灌输”、“训练”和“宣传”对象的自由;

(3) 学生有免于任何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

(4)学生有质疑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的自由;

(5)学生有参与讲座和决策自己学习的自由等。

3.学习的深刻性

深刻的语意是深入浅出、茅塞顿开、入木三分、要语不烦;独到是指独具慧眼、真知灼见,能够于平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具有独创性,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学习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

深刻性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1)善于透过现象从本质上理解学科对象及特征;

(2)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观点理解学科对象;

(3)善于思辨、严谨认真、敢于质疑问题,勇探真伪;

(4)善于对学习中的问题深入思考,执着、大胆猜想、勇于尝试创造性的学习。

思维深刻性应注意:

(1)追根究底,凡事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摒弃死记硬背。

(2)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常写小论文,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三)、教师的教学要做到热情、智慧

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态度是点燃教学活力的火种,是实施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更是教师教学生命得以延续的潜在动力。

教师应具备的五大智慧:第一,教师的人格智慧;第二,教师的课程智慧;第三,教师的教学智慧;第四,教师的管理智慧;第五,教师的成长智慧;

1.教师要厚重自己

厚重是一种素养。品德积淀之厚,知识吸纳之重,是教师好教书、教好书的基本素养。教书育人德要当先。避免出现一旦职称获得,便无所事事,就可坐享其成。放松了学习和进取,结果自己打败自己,不要领导和学生评价了。

教书育人要像大海善纳百川,注重知识积累。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学。教学实践是教师认识的源泉,书本知识归根结底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要学以致用。

厚重是一种力量。底气十足之厚,信心百倍之重,品德修养、知识水平、专业能力、情操魅力等底气和信心所形成的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一种教师魅力,也是一种学生的感召力、吸引力及对其形成的信赖感、认同感、服从感和追随感。

2.教师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压力会无可避免的伴随你的一生;同时压力也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压力也会创造佳绩。所以面对压力的时候,要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要能拿得起放得下。面对压力,保持乐观首先我们就要认识自己,让自己做一个敢于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的强者。

其次,要想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就要做一个感恩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圣洁的情感,拥有感恩会让人文雅高贵起来,感恩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责任,感恩是一种幸福生活方式,感恩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自觉和奉献,同样感恩更会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和不幸。我们要学会感恩,做一个能回报社会的人。

第三,在社会工作中,要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心理追求。你在确定最终职业的时候,要能考虑到这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工作。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你在从事职业工作中会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如果你发现你现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其实你不如趁早转行,以免误人误己。当你选定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时,你就要对他充满崇敬的心,让我们在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这样才能每天都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只有一个有健康生活的人,他才会有良好的体魄和积极的精神。而我们教师也只有做一个乐观幸福的教师,才可以把这份爱与责任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3.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主张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缺乏教学主张,或者教学主张不鲜明、不坚定,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无论是名师的成长还是名师的培养,主张的提出是关键,主张的研究是核心。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信念。思想来自于思考,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或形成对教学的一些看法、想法、念头、观点,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学思考,这些思考不乏有价值的见解,但总体而言,是相对零散,不够系统的;是相对浅层,不够有深刻的;不够清晰的。只有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教学思考才能提升和发展成为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见解,它具有稳定性和统领性。稳定性意味着思想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统领性指的是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行为是由思想而生的。

教学主张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化、个性化和学科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提升,是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情感、知识与智慧的“合金”。教学主张从整体上表现了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学理想追求的高度。一言以蔽之,教学主张表现了教师教学自觉的程度,也是教学是否成熟、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志,同时是衡量教学风格、教学流派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名师个人而言,提出教学主张就是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因此,提出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也是名师工程培养名师的核心抓手,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四)、评价要做到科学、激励

学与教的评价要求做到:一是实现评价与课程的一致性;二是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掌握程度;三是评价的内容源于课程内容;四是评价方案应在实施教学方案之前;五是课程评价从根本上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六是评价要与学习过程平行。并且要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促进)的功能与常态教学行为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成长的过程,实现教师自我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的水平和教师教学的质量。

1.多元评价

学习评价往往采用绝对评价标准、相对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多元化结构。建立在理性经验基础之上的绝对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出对学习者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基本要求,有益于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评价标准的适度利用可营造竞争氛围以激励学生学习。此外,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以人为本和多元智能理念,新的学习评价还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

2.动态评价

现代学习评价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程中的积极反馈比结果控制更有效,因为从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更为全面和真实。通过对学生阶段性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及时获得学习过程的信息,据此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学习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

3.团队评价

团队评价体系把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从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关注发展的评价,团队评价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即使最后的结果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付出努力而从中有所收获。

团队评价科学性强,能体现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科学性体现在“三个结合”即: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既能评价团队也能对成员进行评价,所以可以帮助教师挑选优秀的团队参加竞赛或选合适的成员重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团队评价倡导自觉协调意识、角色意识,争取团队和谐发展。使协调成为每位团员的本能,合作成为活动的主动需求,每个成员都在工作中进行探索,累积经验和教训后,能够达到相互借助的目的。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自觉讨论、集体研究”,“人人参与、缺一不可”,能力强的学生被“捆绑”后认识到“协调”的重要性,不能再“孤芳自赏”。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良好的竞争可达到双赢的理性效果。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采取竞赛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团体赛”、“接力赛”,趣味性强,无形中将老师施加的压力变为学生渴望成功的动力。此评价体系倡导团队间通过竞争激发活力,从而使每个人的追求融入到集体的成功之中。

团队评价己要设计学生在整个活动工作中自我评分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与教师交流的空间。

(五)、信息技术要做到恰当、有效

精准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斯金纳程序教学的方式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就是近年来流行的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利用电脑的输入、贮存、记忆、提取的优点,精准教学获得了很多操作上的便利,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统计能力,在现有的教学设计各阶段才可方便地进行精准优化。一些针对特定知识或技能的软件、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方便、准确的分析工具以及与学生的个性化沟通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每个学生实现精准有效的关注已成为可能。

1.作用

信息技术在精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短板的确定,精准数字化学习材料的开发,班级差异化教学、课堂与线上个性化教学的结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精确判断并及时反馈方面,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提供的大数据支持,是很难迅速、准确地判定当前的教学是否能够如期完成目标,以及学生需要怎样的个性化服务的。所有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构建透明的、科学的、可更新的及时评价系统,便于学生客观、及实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实施提供依据。

2.内涵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把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交织、融合和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不仅表现在作为工具产品在教学中的推广,而且体现在参与教学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从而不断构建新的教学关系,逐步塑造新的教学形态。首先,教学关系生成于信息技术使用之中。其次,信息技术使用体现在教学关系里。最后,信息技术使用是其功能在教学关系中的情景化、具体化。

3.规避

规避之一: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策:当用则用,用则有效,否则不用;以合适为主,做到画龙点睛。规避之二: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忽视处理技术与课程的关系。对策:技术是为课程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以课程为本,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规避之三: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对策:信息技术不仅用于“教”,更要用于“学”;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

四、精准教学的价值及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当代精准教学下一个定义:即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量学习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实现班级内授课的差异化教学。

(一)精准教学的贡献

摸清学情、尊重差异、分层学习,利用数据来进行精准教学定位,突破以往经验主义教学的含糊与低效,往“以生为本,私人订制化”方向发展的精准教学,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于教学理论的更新和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的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学校教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状态之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所熟知的学习隐藏着全新的领域,一些全新的、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显现。精准教学就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2.简单易用且高效,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精准教学的操作并不繁杂,教师学会进行有效精准教学的基本原则只需接受3个小时的直接教学或阅读简短手册方式,而普通学生一般每天花1分钟或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学会使用标准变速图表。教学进度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与实时互动性,这些都将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益。一些大样本研究项目,有力地证实了精准教学在提高学习成绩、节省学习时间以及在严重残疾学习者方面的高效性。具体来讲,精准教学在阅读、数学教学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3.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精准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加清楚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必须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每节课都要有每节课的效益,不能造成课时的浪费;通过精准教学的实践,让教师把自己的智慧和技能用在课堂教学的“刀刃”上,将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二)对精准教学的的追问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把人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等同看待,将其过于简单化地归结为机械的操作条件反射,没有认识到人类学习的意识特点,不关注学生的智力活动和独立思考,这些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带到了精准教学中。

1.教与学可以实现真正的“精准”吗?其支持的条件是什么?精准教学的“精准”有赖于可观察的与可测量到的行为,那么,学生学习背后复杂的情感态度、道德规范等,是否都“可数”呢?要使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精准,还有许多理论上及实践操作上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2.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来说,精准教学的效果是否一样高效?已有的研究结果仅仅表明,精准教学是一种补救学生学业技能不足的有效策略,在有外显行为改变的学科教学中是高效的,比如,算数、阅读和拼写等方面效果好,而在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上却显得不足。要让其适用所有的学科、兼容于所有的教学策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短期内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其动机与耐心能否长期维持还有待观察。

3. 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精准教学还能实施吗?决定线上线下教育的更深层次因素是什么?精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教育”,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很大,师资力量跟不上更是现实。那么,离开信息技术、线上教育,精准教学还可行吗?如何施行?期待更多的思考。

总之,教育的问题关键是教学问题,而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可以这么说,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单一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时教师必须综合考虑教的是什么学科、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用什么方法,还有教学的环境、设备等各方面问题。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推广,都应明确其适用性,精准教学也不例外。

                                             2016.11.16.初稿

                                                                                                        11.21二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