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斯最后的辉煌(一):萨非王朝

 斯郎曲培卓拥 2018-04-09

如今,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核心地区是伊朗,也就是自诩波斯帝国后裔,立誓要恢复居鲁士大帝当年荣光的那些人。波斯人曾建立过多个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曼王朝、萨非王朝、恺加王朝等,这里要讲的是其中的萨非王国。正是在这个王朝的时期,奠定了什叶派在波斯人心中的地位。

波斯最后的辉煌(一):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风格的建筑)

雄起的帝国

1501年伊斯梅尔一世(也有翻译为伊斯玛仪一世)推翻了外族统治者,推翻了当地土克曼人的白羊王朝逊尼派君主,占领了大不里士,然后自立为王,建立了本土王朝“萨法维王朝”,又称“萨非王朝”定都大不里士,这座城市在如今伊朗的西北角,王朝的首任国王叫伊斯梅尔,他宣称自己身上既有默罕默德的血脉,同时又是波斯王朝的后裔,有王族的血脉。注意,此时的伊斯梅尔一世只有14岁。

除了拥有血统的优势以外,他的手下还有七个忠诚的突厥部族,这些突厥部族的骑兵是伊斯梅尔建国初期最核心的军事力量。这些突厥人有个特点,他们通常会戴一顶红色的帽子,帽子上有12个流苏,象征永远忠诚十二伊玛目,也有人直接称他们为红帽军。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忠诚的队伍,伊斯梅尔才拥有了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基础,他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重新统一了波斯。

这次统一对于整个波斯地区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萨珊王国结束以来,波斯地区已经经历了800多年的分裂局面,这次统一唤醒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民族复兴的情绪,波斯人觉得伊斯梅尔太伟大了,肯定有真主阿拉的保佑,于是纷纷从逊尼派改信什叶派,从此以后,伊朗地区就成为最为忠诚的什叶派地区,这种转变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

伊斯梅尔建国时,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什叶派作为整个波斯帝国的国教,强化什叶派的信仰,无形中也是提升伊斯梅尔个人的威望,能够巩固王权,强化王权的合法性。同时他还要求治下的民众改信宗教,强制民众改信什叶派,不愿意改变逊尼派信仰的民众需要搬走,有些不愿改变逊尼派信仰的教士被处死。

伊斯梅尔的萨非王朝不仅统一了伊朗地区,还不断向外扩张,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东边占领了撒马尔罕,这使得萨非王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周边地区的民众也开始主动信奉什叶派。

波斯最后的辉煌(一):萨非王朝

(伊斯梅尔一世)

查尔迪兰战役

或许是伊斯梅尔建立萨非王朝的过程太顺了,不到30岁就完成了一系列丰功伟绩,他自己本身也有些飘飘然了,于是他开始主动挑衅强大的国家,比如说西边的奥斯曼帝国。

自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以来,奥斯曼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不过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腹地在土耳其,国家主要的进攻方向在欧洲。一方面是由于欧洲都是“异教徒”,打起来名正言顺,抢的都是异教徒的土地,而西亚地区都是伊斯兰信徒,不太好下手。另一方面在于欧洲比较富裕,抢劫财宝比较划算,而西亚地区相对来说贫穷一点,而且民风彪悍,打劫起来不划算。

奥斯曼帝国在当时并不太关注向亚洲地区的扩张,但面对伊斯梅尔的挑衅,让奥斯曼帝国忍无可忍。伊斯梅尔派遣了大量的传教士深入到土耳其的腹地传播宗教,规劝人们改信什叶派,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伊斯梅尔的赫赫战功,信仰的改变会影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根本,动摇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基础。

一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在1514年,奥斯曼帝国与萨非王朝爆发了查尔迪兰战役,历史中对于这场战役并没有太多的描述,网络中也很难找到相应的图片,整场战斗过程相对比较简单,而且打起来也毫无悬念,伊斯梅尔的军队基本就是被吊打。

在以前的文章《时代的明白人—穆罕默德二世》中,重点介绍了默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过程,从那个时候起,奥斯曼帝国对于火药武器的重视程度就超乎寻常,但当时那种超大口径的攻城巨炮携带并不方便,况且从土耳其到大不里士的路途中要翻越高山,因此口径稍小的野战炮就成为奥斯曼军队的中坚力量。

8月23日这天,双方在萨非王朝首都大不里士附近展开了决战。伊斯梅尔亲自率领6万军队,以红帽军的骑兵为主,还有波斯的步兵,基本都是冷兵器的军队。而他的对面是赛利姆一世的12万大军,其中包括300门大炮和数千名火枪兵。300门大炮一字排开,中间有铁链相连,炮与炮之间有盾墙保护,盾墙后面是火枪手。

当伊斯梅尔的骑兵从中路勇敢冲锋的时候,对面的火炮和火枪手迅速收割人头,骑兵一排排的倒下。后来伊斯梅尔的骑兵从两翼包抄对手,但当时奥斯曼军队的火炮是有轱辘的,可以快速完成转向,然后两翼的骑兵又遭到了大炮的齐轰,炸死了很多人。在这场战斗中,伊斯梅尔本人也负伤了,手臂中弹,落荒而走。

波斯最后的辉煌(一):萨非王朝

然后奥斯曼的军队顺势攻占了萨非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抢走了很多财宝,在本次战斗中大获全胜。

奥斯曼的难题

尽管奥斯曼帝国在查尔迪兰战役中获得了胜利,并占领了,萨非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而且周围很多人俯首称臣,比如说库尔德人。但奥斯曼很快就发现,自己并不能有效占领这个地区,也不能顺势灭掉萨非王朝,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是什叶派信徒的聚集区,缺乏群众基础,况且伊斯梅尔在什叶派聚集区的威望很高,况且伊斯梅尔在撤退时实行了焦土政策,奥斯曼军队很难站稳脚跟。

另一方面在于火药大炮这样的武器属于高科技兵种,在波斯地区没有生产来源,需要从土耳其中心地区运过来,需要大量的后勤补给,而伊朗西北部,大不里士周边全都是崇山峻岭,仅靠骆驼搬运的话效率太低。

当然,还有和不太重要的原因,奥斯曼帝国的领主和军人们,每年冬天必须要回趟家,那些封建领主们需要回到封地上才能为骑兵进行补给。

结果查尔迪兰战役并没有结束两国的战争,反而开启了长达41年的拉锯战模式。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很强,但比较依赖火药和后勤,萨非王朝的骑兵更擅长长途奔袭。当奥斯曼帝国的后勤跟不上的时候,萨非王朝迅速收复失地,重新夺回被占领的什叶派地区。当奥斯曼帝国卷土重来的时候,萨非王朝的骑兵可以迅速转移,反正再强的火炮也火枪,也追不上灵活的骑兵。

双方在两河流域的东岸来来回回拉锯了40年,最受苦的就是战区的百姓们。奥斯曼帝国占领时,逼迫他们信仰逊尼派,萨非王朝回来后,又会逼迫他们信仰什叶派。这种现象恐怕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少见。

波斯最后的辉煌(一):萨非王朝

夹缝中的帝国

萨非王朝在西侧的主要邻国,或者说对手就是不断壮大的奥斯曼帝国,综合实力比萨非王朝强很多。查尔迪兰战役时萨非王朝实力不济,打不过,等过些年苏莱曼大帝即位以后,奥斯曼的实力更强了,更打不赢了。

萨非王朝在东北方的主要对手是乌兹别克人,或者说是昔班尼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乌兹别克国家的奠基人,一手开创出强劲的昔班尼王朝。可惜他在1510年,被20多岁的伊斯梅尔给秒杀了。此后乌兹别克人就很难对萨非王朝形成强有力的威胁,即使有也会得到莫卧儿帝国的协助和支援。

萨非王朝在东方的邻居是刚刚兴起的莫卧儿帝国,没错,就是那个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国家。莫卧儿帝国在建国初期与萨非王朝有过一些摩擦,不过在1510年伊斯梅尔大战昔班尼汗的时候,解放了很多战俘,其中就包括巴布尔的妹妹,巴布尔就是后来莫卧儿帝国的开国皇帝。

莫卧儿帝国与萨非王朝的关系是相对友好的,双方始终是友好但不结盟的关系,毕竟,萨非王朝连奥斯曼帝国都打不赢,实在没有精力两线作战,和平是最好的选择。

而由于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连年征战,有些国家跋涉千山万水伸来了橄榄枝,包括威尼斯、西班牙和匈牙利在内的欧洲国家主动与萨非王朝结盟,夹击共同的敌人奥斯曼帝国。

波斯最后的辉煌(一):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建国的前九十年,一直被奥斯曼帝国压着打,也是很郁闷的,他们一直在寻找出头之日。终于,一位英明雄主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下周《波斯最后的辉煌(二):阿巴斯大帝》继续讲述这段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