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梅 核 气 [概述] 概念 系因气机不利而致的,.以咽喉异物感如梅核状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 发时止为特征的咽喉疾病.称为梅核气。相当于咽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等。 本病又有梅核、梅核风、回食丹、喉节、喉中如有炙脔等名称。多发于壮年人,其 中以妇女多见。本病并不影响患者进食,也不危及生命。但由于咽喉中常觉有物梗阻, 吞咽和呼吸均惑不利,令患者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精神负担甚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 和工作。 [病因病机] . 一、肝郁气滞 患者平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则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肝气上逆, 阻结于咽喉而为病。 :、脾虚痰聚 由于思虑伤脾,或肝病乘脾,以致脾虚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气. 互结于咽喉而为病。 [临床诊断] 症状:本病以咽内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症状。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或如棉絮, 或如虫扰.或如丝如发,或如痰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 检查:本病在检查时,不能查出任何有关的阳性体征。咽喉各部所见均属正常。若: 作吞钡剂透视.亦无发现异常。 鉴别诊断:本病常需与咽喉瘤、虚火喉痹和误吞异物相鉴别。咽喉瘤,起病缓慢. 若患者觉有吞咽困难时,肿瘤多已比较大,食物不能顺利吞下。间接喉镜检查可发现肿. 瘤。食道吞钡剂透视和照片可发现在下咽部有新生肿块。虚火喉痹,觉有异物刺痛感。 并觉咽喉干燥.常喜作。吭、喀”动作。症状较重,与情志变化关系不大。检查时可见. 咽喉粘膜呈微暗红色,喉底有淋巴滤泡增生,状如帘珠。误吞异物,发病突然,有误吞. 异物病史,患者觉异物梗阻处刺痛,有时十分严重,以至饮食俱废,水咽不下。有些患 者可继发发热,喉痛。检查时可于相应部位找到误吞的异物。异物取出后,症状会迅速 消失。此与梅核气之无形病变者不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 I.肝郁气滞 证候:咽喉内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不下,吐不出,甚则感到窒闷难 忍,但不碍饮食。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心烦郁怒,善太息,或 脘腹胀满等,脉弦。 . 病机分析:平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则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阻滞.肝气上 逆,结阻于咽喉,故咽喉内有异物感,尤如梅核或如肿物。无形气结,故吞之不下,吐 之不出.而不碍饮食。咽喉为呼吸饮食之要道,而肝郁越甚,则气结越重,故甚则窒闷 难忍。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谋虑,肝郁,则司谋虑之功能失常.故多虑多疑而精神抑郁, 心烦,郁怒.善太息。闷、咽喉为肝经循行部位,肝郁气滞,故胸胁、咽喉胀闷;肝气. 犯脾.则暖气,脘腹胀满等.脉弦为肝郁之象。 2。脾虚痰聚 证候:咽喉有痰状异物感。患者常觉喉内痰多,咯吐不出.或有咳嗽,痰白,肢倦. 蚋呆,脘腹胀满,舌胖苔白腻,脉滑。 病机分析:脾虚运化失健.则聚湿生痰,痰阻气机,上逆并结聚于咽喉,故患者常 觉喉中痰多,咯吐不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浊阻肺,则咳嗽痰白。脾主 四肢,脾虚则肢倦。运化失职,故纳呆而脘腹胀满。舌淡胖苔白腻为脾虚痰聚之象。 二、治疗 (一)内治法 I.肝郁气滞 、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 方药:香苏饮加半夏、竹茹、黄芩、枳壳、木香、沉香。本方香附、陈皮.枳壳开 郁理气;紫苏、半夏、生姜通气降逆散结;木香、沉香为疏肝理气之要药;佐黄芩、竹 茹泻火降逆;甘草、大枣和中以助药,使肝舒气畅.火散郁解。若大便燥者,宜用行气 散,以疏肝理气泻火。若脉弦数无力者.为肝郁脾虚证,宜疏肝理脾,可用逍遥散加半 夏。方中柴胡、白芍平肝清热;白术、茯苓、丹草补脾和中;半夏、生姜降逆散结而理 气;当归补肝养血,薄荷清咽喉之热而通窍。使肝平脾和,气通血达郁解,热退逆降则 病愈。亦可用半夏厚朴汤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2.脾虚痰聚 治则:健脾化痰。 方药:二陈汤。此方为治痰之妙剂,以陈皮理气燥湿消痰,半夏燥湿祛痰,茯苓渗 ’湿利水化痰,甘草佐陈皮同致和中之功,使中央健,湿去水利气行则痰自灭,异物感则 自然消失。若气虚有痰则用六君子汤,以补气健脾,燥湿化痰。痰火盛可用加味二陈汤. 似清热渗湿,利水化痰。 (二)外治法 冰硼散,慢慢咽服. 日6~7次。本病咽喉中之异物感,常与痰有关。 林硼散有清热化痰之功,常含口内,可减轻喉中不适。 (三)针灸疗法 可用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动作, .至异物感消失为止。 [转归及预后] 在治疗过程中,如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病情则容易由重转轻,并迅速恢复正常; 如口心烦恚怒.情绪郁郁不乐.就容易由轻转重,增加治疗上的困难。 Z预防及护理] 应对梅核气病人进行耐心解释,使患者了解其病情,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并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恚怒忧思等过度情志变化。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2.对症辩证选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