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耵耳

 学中医书馆 2018-04-09
8.耵耳
[概述]
概念 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称为“耳瘘”。发生于耳前者,称耳前瘘,位于耳
后者称耳后瘘。耳前瘘多属先天性,耳后瘘多由痈疮、耳根毒治疗不彻底,或体虚邪毒
未尽,脓液从窍内蚀骨成瘘,溃口经久不愈,脓水长流,古代亦称作“漏”。
历史源流 祖国医学对耳瘘无专门论述,但瘘病早在《内经》中已提到,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云:“陷脉为瘘,留连肉腠”。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论述了诸
瘘的病因:“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并提到瘘“亦发两腋下,及两
颞颥间,初作喜不痛不热,若失时不治,即生寒热。”所指的“两颞颥间”与耳前瘘较相
似。后世的医家多将瘘病归入到外科疾病中论述,耳瘘亦包括在内。宋代的《太平圣惠
方.卷第六十六》中也记载了瘘病的成因及不少治瘘的方药.病因也是基于前人的理论。
元朝的《世医得效方》提到漏疮的治疗。明代的《外科理例。卷一》的“论痿并治法”云:
“诸疮患久成瘘,常有脓水不绝,内无及肉。.须先服参芪归术芎大剂,托里为主”。《明医
指掌》有诸漏疮的治法,《简明医彀》也提到了用附子作饼贴漏疮上加灸的方法。《本草纲
目.第四十九卷》“啄木鸟”条下论述了啄木鸟烧灰敷瘘疮的作用.清代对瘘的论述和治
疗多遵前人的经验。
[病因病机]
一、禀赋不足,先天缺损 先天不足,气血虚弱,以致颞颥间腠理不密,若复感邪
毒则成脓瘘或久瘘,多见于耳前瘘。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 多因脓耳或耳根毒失治或治疗不当而成。病久入肾,肾
主骨,脓耳日久不愈,气血耗伤,邪毒不去,邪毒蚀骨而成瘘。正如《诸病源候论.卷.
三十四》指出脓瘘的成因:“是诸疮久不瘥成瘘,而重为热毒气停积生脓.常不绝,故为
主脓痿。”耳后瘘与之相似。
[临床诊断]
症状:未染毒的耳前瘘,一般无自觉症状。若感染邪毒.则局部红肿疼痛,且常反
复发作。耳后瘘常流出清稀脓,瘘口难愈。
检查:耳前瘘可在耳轮脚前、耳壳或耳垂处见到一个或多个痿口。耒染毒的耳前瘘,
只在挤压时有少许豆腐渣样物或稀薄粘液从瘘口溢出。用探针探其内,瘘道通向四周或
深处,可有分叉;若感染邪毒,则见瘘口周围红肿,时有脓液从瘘口渗出。耳后瘘可在
耳后完骨处见到瘘口,经常有清稀脓液从酸口渗出. 日久不愈。并可见耳流脓或耳膜穿
孔。 .
鉴别诊断:耳后瘘应与耳后痈疮相鉴别。耳后痈疮见耳后完骨处红肿疼痛,成脓有
波动感.但无脓耳症状,检查耳膜无穿孔,耳后完骨无瘘口。而耳后瘘多发于脓耳之后,
有脓耳见症如耳膜穿孔,耳中流脓。耳后完骨可见到瘘口。 .
[辨证论治]
一、辨证 耳瘘的成因多由先天不足或久病耗伤气血,正虚而邪留;或复染邪毒,
则表现为正虚邪实。辨证时应抓住邪正轻重不同,从两个方面辨证。
1.先天缺损,邪毒外袭
证侯:一侧或双侧耳轮脚前或耳壳,耳垂处可见一个或多个痿口,瘘口周红肿疼痛.
并可伴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甚者患侧头痛难忍.瘘口有脓液流出,并有臭味。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由于禀赋不足,气血虚弱致肌腠缺损故成瘘.易受风热邪毒所犯,与气
血结聚于瘘道,故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热、痛。邪灼瘘道肌膜,气血腐败成脓故见瘘
口有脓液流出,有臭味。邪毒犯表故见有发热畏寒头痛,邪扰肝胆之经络故脉弦数。舌
淡红.苔薄黄为邪热在表之证。
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 ’
证侯:耳后完骨处可见瘘口,时有清稀脓液流出,瘘口周围皮肤潮红,同侧耳膜穿
孔或流脓。并可见到面色苍黄,气短纳呆,头晕耳鸣等气血不足之象,舌质淡,苔白或
腻,脉沉细或弦细。 .
病机分析:病久入肾,肾主骨,邪毒久蚀骨质,故见耳后完骨有瘘口。病久气血耗
伤,故瘘口不收,脓液不敛。瘘口皮肤潮红是邪毒未清。气血不足故面色苍黄.气短纳
呆,头晕耳鸣。舌质淡,脉沉细,苔白或腻.脉弦细是正虚邪毒未清之象。
二、治疗
(一)内治法
1.先天缺损,邪毒外侵
治则:祛风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柴胡栀子散加车前子、白芷、角刺。方中以栀子、牛子、白芷祛头面之风热;
以柴胡、当归、川芎、丹皮调血和肝;茯苓、车前子利湿解毒;角刺溃脓。合而有祛风
解毒,活血排脓的作用。
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
治则:托里排脓,生肌敛口。
方药:托里消毒散。方中以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川芎、当归以补益气血;以银
花、连翘清解余毒;桔梗、白芷、角刺以溃脓。合而有补益气血,敛口生肌的作用。若
表现为头晕、怕冷、唇舌淡白或腰膝酸软,可用阳和汤加党参、乳香、没药、白芷、桔
梗。或用神功内托散以温阳托里。若寒热偏胜不明显,瘘口脓液少但绵绵不断,可用骨
碎补丸,以补肾健骨,生肌收口。 。
(二)外治法
1.耳痿染毒 脓液有臭味,可用退肿膏外敷瘘口周围,或用槟榔散、东垣截疳散敷,
中留小孔以利脓液流出。有疏风、活血、泻湿、清热的作用。
2。久瘘 脓水长流,清稀量少,不臭,可用治痿外塞药敷于瘘口,待脓液渐减或干
净后,用药线如九一丹插入瘘道,,使药物直接腐蚀痿道壁.有化商生肌的作用,促使瘘
管脱落.然后敷生肌散或生肌膏以生肌收口。此法用于耳前瘘比较多。
[转归及预后]
耳瘘应积极治疗,争取瘘口愈合。若失治或治不彻底,可留下永久瘘管.如复感邪
毒则反复发作,时时流脓水,且日渐耗伤正气致听力下降。
H预防及护理] .
1.如患有先天性耳前瘘管,。应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
2.应积极治疗脓耳,耳窍内有脓应及时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以免脓汁向耳窍其它
部位穿溃而形成瘘管。 .
3.若耳痿已成或流脓难止,应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2~3次后敷药.直至脓水干净
瘘口变小为止。
[文献资料选述] .
一,古代资料分析 历代医家对耳瘘没有专门的论述,多包括在“瘘”的论述中。这
些理论及治疗方药对研究耳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家们对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寒气内陷于脉。经脉气血久瘀
内攻致成疡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诸病源侯论。卷三十四》中所说的冷瘘,是
。疮得风冷,久不瘥”而成;风瘘是“风邪在经脉,经脉结聚”所成。二是认为诸虫,蛇,
蚊、兽之毒进入人体变化所生。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所指的鼠瘘、蜂瘘、蚁瘘、
蚍蜉瘘.蝼蛄瘘、蜣螂瘘、蚯蚓瘘、蝎瘘、蚝瘘、蛙瘘、虾蟆瘘、蛇瘘、雀瘘、螲当瘘、
之类。有的是根据瘘疮的形态而命名,或据服药后小便排出有形之物而判定,现已极少
见到.无从可考。三是认为痈疮瘰疬曰久不瘥而成痿。如《诺病源候论》所指的久瘘、脓
瘘,虫瘘等.《外科理例.卷一》也有“诸疮患久成瘘”的说法,这种论点与临床较接近.
较为合理。
对于瘘的辨证论治,宋代以前多认为虫毒所伤而多用解毒化湿、活血生肌之法。如
《太平圣惠方》中列有多种内外治方,多用杀虫止痛,祛瘀生肌,解毒祛风,化湿排脓等
药物或兼以滋阴、补气、温阳、养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四》有。陷脉散”。宋
以后出现不少以补托为主的方。《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选载了不少名医治瘘的方
药,如骨碎补丸、托里养荣汤、黄芪六一汤等,也有竹叶黄芪汤等补泻并用的方法。后
世医书中也有不少是从前人经验中继承下来的。对瘘病的治疗,除了内治之外,也很常
用外治法.多用祛腐杀虫,收敛生肌的药物,制成膏、散等剂型外敷瘘口。
:,现代资料分析 中医治疗耳瘘的现代资料较少,有报道用脱管丁治疗先天性
耳前瘘管,脱管丁由红升丹、石膏、朱砂、冰片组成,用白面糊搓成条状,'清洁瘘管后
插入痿道内,使管壁脱落,再用生肌膏外敷敛口。也有报道用脱管丁以同样方法治疗,
但药物组成中多一味壁虎,取其祛风、散结、解毒化痰的功效,两者大同小异.均在临
床中取得疗效。这种方法的机理是用解毒杀虫止痛并有腐蚀作用的药物直接腐蚀瘘道壁.
使之坏死脱落,腐去新生,以达到生肌敛口的月的。
[小结]
耳瘘多由先天不足或脓耳、耳根毒失治而成,着先天耳瘘未染毒可不作治疗.着感
染邪毒或病久正气耗伤邪毒停留,则需重讽治疗。一般病程短,属新感可以清热解毒,
祛风活血为主,重点在驱邪。而继发于脓耳、耳根毒的耳瘘,则应在清除余邪的同时必
须时时顾护正气,多以扶正托毒为法,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益阴,兼以活血祛瘀,化
湿解毒等托里消毒之法,按辨证而选用不同方药,同时应配合外治法加速瘘管的愈合。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福清医院 伍是富 芦寿贵 中药治疗先天性耳前痿管。4例疗效观察 中华耳鼻咽
喉科杂志 (5),334 1965.
(2]福建省福清医院耳鼻喉科 脱管丁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 浙江中医杂志 (2):37 1966.
第八节 耵 耳
[概述]
概念 耵耳为耵聍堵塞耳道而致。耵聍俗称耳垢、耳屎,其状或如麸片,或如油状。
耵聍系耳间津液,有濡润、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少量耵聍碎屑常可随下颔关节的运动自
行脱山,不引起任何症状。若耵聍过多,凝结成核,阻塞外耳道,致成耳窍不通.引起
症状者,是谓耵耳。故临床上以量之多少及是否引起症状来区分:量少、不引起症状者
为耵聍;量多积堵于耳道.引起耳聋、耳鸣等症状者为耵耳.即耵聍栓塞。
历史源流 耵聍之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厥病》说:“若有干耵聍,耳无闻
矣。”确立了耵聍的名称,指出了干耵聍的主要症状是耳聋。
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中说:“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
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柳或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明确指出耵聍“人
皆有之”,乃人之正常生理现象。同时也指出了耵聍栓塞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病因为风
热乘之,病机为结柳成丸核,塞耳。症状为暴聋。唯此书对该病尚未记载治疗方法。
到了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中有治耵聍栓塞的外用方三首。其中有用药汁
软化耵聍栓塞.用手术方法挑出的最早记载。并且借助盐的消毒杀菌能力,来预防由于
挑取耵聍时可能造成的皮肤破损而继发的感染。后世医家多宗此法,拟出许多治疗耵聍
栓塞的外用方。
宋代,《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五》中.记载有治耵聍方五首。其中三首都是干耵
聍核之软化剂。如“治耵聍塞耳聋,强坚不可挑,塞耳。猪脂膏方。”《仁斋直指方。耳
论》说:“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聩聩,是谓劳聋。..热气乘
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入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
热搏之,津液结聊戈核塞耳,亦令暴聋,谓之耵耳”。故耵耳一词首先见于《仁斋直指
方》,本书举出耳聋发生的多种原因,耵耳亦是其中之一,并始把造成耳聋的耵耳,与
正常情况下不造成病证的耵聍,从概念术语上明确区分开来。
金元时代,《丹溪心法》也记载有用猪油调葱汁灌入耳中,以湿润耵聍栓塞,然后用
手术挑出来的方法。说明这种治法自唐代以来沿用已久,并已为众多医家所采用。
明代,对此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上无大进展。《普济方.卷五十五》在耳耵聍附论
中说:“夫耳者肾之候,心之寄窍。风热搏于经络,则耳中津液结聚,如麸片之状。久之
则丸结不消,或似蚕蛹.致气窍不通.耵聍为聋,”并载有六方。其立论和治方大致与宋
代《圣济总录)相仿。 、
到了清代,对此病的认识不论在病因病机或治法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如《杂病源
流犀烛.卷二十三》对于耵耳有较详细的论述,将耵耳病因及辨证分为风热搏结经络,
风温上郁:阴虚挟暑风;暑热上郁;少阳相火上郁:阴虚风温相触等六个方面,并各列
出其症状与治疗方药。本书对此病的另一新认识是:描述了耵聍栓塞合并外耳道炎及中
耳炎的病证。并清楚地记载了耵聍栓塞与咳嗽之间的病理联系。这与现代医学所发现的
耵聍栓塞严重时.引起的外耳道炎及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常会发生反射性咳嗽非常吻合。
可见至清代,对耵聍栓塞一病的认识,已渐趋完善。
[病因病机]
一、外因 风温、风热或湿热邪毒外犯耳窍,与耵聍搏结扭集,结硬成块。或外邪
侵犯耳道皮肤,皮肤粗糙,耵聍不易向外脱落,逐渐形成在外耳道的堆积阻塞。
二、内因 少阳相火上郁,或由体阴素虚,虚火上浮,循经蒸腾,煎炼耳窍津液,
耳道皮肤失其津液荣养,皮肤脱落过多,并与耵聍粘液扭结,集成硬块,阻塞耳窍。
三、局部原因 由于外耳道瘢痕形成,或外耳道狭窄,或外耳道高度弯曲.或外耳
道内有异物,或外耳道内生肿物,妨碍耵聍向外排出。
[临床诊断]
症状:因耵聍的大小和所处位置不同而异,小块或碎片状者,可随头部及下颌运动
而摩擦耳膜,产生耳鸣;较大耵聍,阻塞外耳道则产生耳聋;耵聍压迫耳膜及外耳道或
风热外邪上扰可使耳鸣、耳聋加重及产生眩晕、咳嗽等。若耵聍遇水膨胀时或肝胆火热
上攻则可引起外耳道皮肤湿烂、肿胀、疼痛,甚至发热、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检查:可见黑褐色或黄褐色软硬不等之耵聍块堵塞外耳道,或硬如蚕蛹,或软如脂
膏。听力检查,患耳可呈传导性耳聋。若并发外耳道炎者,则耳道可见红肿、溢脓、牵
拉:耳廓或压迫耳屏时耳痛增剧。
另有一种油脂性耵聍,并末形成耵聍核,俗称“溏耳朵”或“油耳朵。”检查时可见外
耳道内有黄褐色粘稠度不等之油脂状物。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无须治疗。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外耳道异物相鉴别。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小儿,常于耍戏时塞入。
成人外耳道异物多在挖耳时不慎将异物掉在耳中。还有是患者用药不得法乙使粉剂药物
在外耳道内堆积所形成。但不论何种原因造成之外耳道异物,都有异物入耳的病史.详
细地询问病史与认真细致地检查,则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
证候:耳窍堵塞,耳鸣耳聋,耳内疼痛,头重眩晕,或取出耵聍后见外耳道皮肤红
肿、糜烂、掀痛,或兼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耳窍堵塞,耳呜耳聋,乃耵聍结聊,壅塞耳窍所致。耳内疼痛,头重眩
晕,外耳道皮肤红肿、糜烂、焮痛或发热者乃肝胆蕴热,郁热上攻耳窍,或风热之邪侵
袭,搏结耳窍,加之耵聍压迫窍道,令脉气不通所致。发热.脉弦,舌苔黄,皆肝胆湿
热之象。
二、治疗
(一)外治法 耵聍较小,位置较浅而松动的.可用镊子或耵聍钩取出。虽小而部饨
较深者可用冲洗法冲出,较大而坚硬者可先用596碳酸氢钠液或番油(麻油)滴入耳内,
每日2-3次,连用2~3曰,浸泡令软,再行夹取或冲洗。操作者动作务必谨慎小心,
切忌粗暴从事,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造成感染,当耵聍取出后用7595酒精
涂外耳道。如有皮肤破损,可用小棉条蘸2%石炭酸甘油或黄连滴耳液纳入外耳道中,预
防感染,次日将棉条取出。
(二)内治法 适用于耵耳有局部染毒或全身兼症患者。如见外耳道红肿、糜烂者,
以清泄肝胆湿热为主,可用栀子清肝汤。方中栀子、柴胡、丹皮清泻肝经火热;当归养
血维护肝阴;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消肿止痛;菖蒲、牛蒡子通窍聪耳;甘
草调和诸药。若染毒较甚,外耳道溢脓流水,疼痛剧烈,可选用龙胆泻肝汤。若见耳窍
堵塞,耳鸣耳聋,头重眩晕,外耳道干燥、粗糙,脉弦细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加沙参,
百合以滋肾养肺。
[转归及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但可反复发生。耵聍取净一个时期以后,仍可再出现耵聍栓塞。大
而坚硬的耵聍块,压迫外耳道,使外耳道宽大。压迫耳膜,使耳膜内陷。在游泳、洗头
时外耳道进水,或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可引起外耳道炎。
[预防及护理]
1.定期检查外耳道,及时治疗外耳道炎及脓耳,戒除挖耳习惯。
2。游泳、洗头时,勿使污水进入外耳道,以防染毒。
3.取出耵聍块后,外耳道有损伤,应进行治疗.以防染毒.
[文献资料选述]
古代资料分析
(一)有关耵耳的病因病机分析 关于耵耳的病因病机,概言之,有单从外因侵袭立
论者,有从内因立论者,有从外因和内因结合发病而立论者三种。
从外因立论的,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认为是由于“风热乘之,则结柳成丸核。。
这一观点二直沿用到明代。《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五》说:“风热搏结于经络,则耳
中津液结聚,如麸片状,久则丸结不消,或似蚕蛹。。《仁斋直指方.耳论》说:“风热搏
之,津液结柳,成核塞耳。”《普济方.卷五十五。耳耵聍附论》说:“风热搏于经络,则耳
中津液结聚,如麸片之状,久则丸结不消,或似蚕蛹。”诸家所论雷同。
从内因立论和内外因结合立论的,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中较详细论述了耵
耳的内因、外因。其除依据《诸病源候论》“风热乘之”的观点之外,在外因为病方面又增
加了“风温之邪土郁”、“暑热上郁”两端。同时又提出了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致病观点。
从内因立论方面,则认为“少阳之火上郁”也是造成“耳耵胀”的原因。从内外因相结合立
论方面,提出了“体质阴虚,挟受暑风,上焦气郁”和“本阴亏,风温相触.未经清理外
因,伤及阴分.少阳相火陡起”.以及“劳伤气血,热气乘虚,入子其经,随郁而成耵耳”。
都是致成耵耳的原因。
归纳上述,历代医家对耵耳的病因病机主要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加以论述。外因以
风热外袭为主,内因则为少阳之火上郁或体质阴虚。由于肝胆经热盛.或素体阴虚.复
受风热之邪上袭,则内外邪热搏结于耳窍经络,致使津液结聚而为耵耳。
(二)有关辨证沦治的分析 在唐代以前文献中,尚未见有论述耵耳的治疗方法。自
唐代到明代治疗耵耳均为外治法。古代文献中,对内治法有详细纪载的,见于清代《杂
病源流犀烛》一书。该书对耵耳病辨证分为六种类型:①风热搏子经络:症见耵聍结
块,耳聋,耳痛,或出脓水。用柴胡聪耳汤治之;②风温之邪上郁:症见耳耵、耳胀。
用马勃散治之;③素体阴虚,夹受暑风:症见耳耵痛,舌白脉数。用辛凉轻药治之,如
菊叶、苦丁、山栀、飞滑石,连翘、淡竹叶;④暑热上郁:症见耳耵作胀,咳呛。用清
气分热之药治之,如六一散加杏仁、连翘壳、淡竹叶、川贝母、白沙参;⑤少阳相火
上郁:症见头重、耳耵胀。用辛凉清解上焦之法治之,如羚羊角汤;⑥阴虚火旺、风温
相触:症见耳耵胀痛,咳嗽,延绵日久不愈,入暮厥痛愈剧。治法当先清降火邪,后育
阴。清降火邪用益元散加菊花、苦丁、川贝、金银花、绿豆衣、鲜荷梗叶。本书对耵耳
内治虽尖于繁琐,但其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三)耵耳的局部用药和外治法分析 耵耳的外治法及局部用药发展较早,且被历代
医家广泛采用。外治法和外用药中,总的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治疗干耵聍,用药物软
化后,以手术的方法取出来。另一类是用外耳道塞纳药物的方法,使耵聍块溶解.自行
脱出。
软化耵块,用手术方法挑出的,如《备急干金要方。卷六下》曰:“治耳聋干耵聍不
可出方:捣自死白项蚯蚓,安葱叶中,面封头,蒸之令熟,并化为水,以汁滴入耳中,
满即上止,不过数度,即挑易出。”《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五》中,治干耵聍以“地龙湿
者五、七条。右一味,研,取汁数滴,入耳中,挑即臼出。”《丹溪心法.卷十二》中载:
。生猪脂、地龙、釜下墨等分.右件细研.以葱汁和,捏如枣核,薄绵裹,入耳令润,即
挑出。”这种方法治疗耵聍栓塞最为可靠。
用药物塞纳或灌入耳中.待耵核溶解,自行脱出的,如《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五》
载:“生猪脂一合,釜下墨半两,研。右二味调和成膏,捏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又
方为:“葱汁三合,细辛去苗叶,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分。右三味,捣罗细辛、附子为
末.以葱汁调令稀,灌入耳中。”这里都没有提到耳内用药后再挑出耵块的问题。这种方
法不如前种方法完善可靠。
为预防术后引起染毒,古人早巳注意到耵聍块取出后的局部处理。《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下》记载,挑出耵核后,要以“发裹盐塞之,。很有科学道理,可惜为以后医家所忽
视,未有再提及者。应该重新提出,供临床参考。
有些外治法是用来治疗耵耳合并症的。《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耵耳,或出
脓水者,..外吹红棉散”,就是治疗耵耳合并脓耳的。总之,外治法在耵耳的治疗上占
重要地位,为古今医家所广泛采用。
[小结]
耵耳,其病因有外因, 内因和局部原因三种。它们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也可
单独致病,形成耵聍核,阻塞外耳道,使人耳聋。治疗上主要是将耵聍块取出,对外耳
道进行局部消毒即可。如兼有他证.可配合内服药物.辨证治之。本病预后良好.但治
疗时应遵守操作规程,不要因其病“小”而忽视之。
第九节 耳胀耳闭
[概述]
概念 耳胀耳闭是以耳内脓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听力下降的耳窍疾病。耳脓
与耳闭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作胀为主,或兼疼痛.
又称耳胀痛,并常兼有耳鸣,妨碍听觉。因起病较急,常令人突然发生听力障碍,故属
。卒聋”范围。由于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故又属“风聋”范畴,相当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耳佣多为病之久者,以耳内堵塞感为主,听力明显下降。耳闭多因邪毒滞留,耳窍经气
闭塞,故属于“气闭耳聋”范畴,相当于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
历史源流 查阅历代文献并无耳胀病名。因发病急,常有突然听力障碍等症状,故
在有关风聋、率聋、耳聋的病证资料中,可以找到与耳胀有关的论述。在一些医籍中,
亦有关于耳胀症状的描述。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中的“耳聋候”就有:“手少阳
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辉辉焯焞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
满.。的描述。在“耳风聋侯”中又谓:。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
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提出了气逆,风邪入耳可导
致耳内气满,使经气痞塞而引起耳聋。宋代《太平圣惠方。第三十六卷》有关于。上焦风热,
耳忽聋鸣,宜服茯神散方尸,以及对风邪入耳致耳卒聋的病机描述。《圣济总录.卷一百
一十四》亦有类似的论述。《丹溪心法。卷四》中除了继承前人的理论以外,还总结了风
聋。必有风痛之证。。明代《保婴撮要。卷四》有:“耳..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载有耳胀痛的外治。清代《续名医类案.卷十七》载有耳内不时
胀痛的医案。《外证医案汇编.卷一》亦载有耳胀的医案。及至近代《大众万病顾问.下
册》始立耳胀病名云:。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并列举了病源.症状及治
法。 , . , ,
《内经》最早论及耳闭。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
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在其他篇章里也有不少关于气厥耳
聋、暴聋的论述与耳闭相似。在《灵枢.刺节真邪》有耳咽管吹张法的最原始记载。耳闭作
为病名,见于明代《医林绳墨。卷七》,曰:。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经气之闭也。。又说:
。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在《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中,详述了几种
耳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并记载了鼓膜按摩法,一直沿用至今。到清代,对耳闭的病因,
症状的论述较为明确,如《杂病源流库烛。卷二十三》曰:。有气闭而耳聋者,..亦有
不致无闻,但闻之不真者.名为重听。其症之来,或由风气壅耳”。指出了耳闭在程度上
的差别。《临证指南医案.卷八》中载有耳胀欲闭的医案。 ’ .
[病因病机]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病之久者,由邪毒滞
留而致.与脏腑虚损有关,往往又为虚实挟杂之证;其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一、风邪侵袭.经气痞塞 手太阴肺经之结穴在耳中,若风邪犯肺.结穴受病.耳窍
经气痞塞;或风邪扰乱肝胆之气机,上逆于耳,均发为耳胀。
二、肝胆气逆.湿聚耳窍 少阳经脉循耳,与肝经互为表里,若七情所伤,致肝胆
经气不舒,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循经上结于耳窍。或肝气横逆犯脾,致脾胃受损,运
化失健,水湿内停,湿浊上干,停聚耳窍而为病。
三、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由于脾、肾素虚,抗邪能力减弱,遂致耳胀反复发作。
或病情迁延日久不愈,邪毒滞留于耳窍.阻于脉络,窍络闭塞而使精气不能上奉耳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