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异同之处?

 三平斋 2018-04-09

​​

中国历史上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异同之处?



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三种制度的上升途径。
​察举制是汉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流程是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及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把民间的优秀人才推举到朝中,然后担任一定的官职,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这种制度注重考量人的德行,力求德行兼备。

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其流程是先由各州郡选出中正官,要求中正官本人在中央担任官职且在地方有名望,然后由这些中正官来考核人才,按才能和出身将地方士人分为上上、中上、下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最后中央依次任用官员。

科举制是隋代出现、唐代成型的延及后代一千多年的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制度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打破了豪情大族对考核人才的把控,使得寒门士子也得以参与到官员任用之中。

很明显,科举制度在教育公平的角度是远远优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后两种制度都是将选拔人才的一些权力下放到地方,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由于中正官往往是由门阀士族担任,他们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往往会将家世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忽视了士人的才能与德行,地方的寒门越来越难以获得上升的途径,以致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门阀大族掌控了官员的选举,其公正可想而知。科举制的实行则打破了这一局面,给了寒门子弟上升的途径,用考试的方式考核人的才能,并且随之发展出了如糊名、誊录等避免科场舞弊的方式,使得考试的公平性大大提高,虽然在科举制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恩荫这种允许高官子弟入仕的形式,但通过考试的上升仍是主流,恩荫等只能算是点缀。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那些耕读诗书礼仪传世的世家往往会因为家族入仕子弟很多而掌握一定的寒门子弟难以获得的经验或技艺,寒门士子上升仍然是存在困难的,但科举制仍是提供了程序上的公正,给了士人公平的上升途径。

1、察举制乡举里选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汉代逐渐成型。既人才先由乡里举荐,再由中央加以考试,而后入仕。这比秦汉以前的贵族世袭制度要公平得多,政权开始向非贵族人员开放。但是察举制度之下,必须由地方官举荐方能有资格参与考试,这就给力地方官大量的舞弊机会。

2、九品中正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人才的一种分类选举制度,即将全国各地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类,需要用人时根据需要按图索骥。人才分类的依据是由德名较高的人一级一级推荐。九品中正制是乱世用人的迫不得已的制度,因为三国时期天下战乱,中央与地方失去联系,难以组织由地方到中央的察举和考试,所以只能由在中央为官的来自于各个地方的人来一级一级提供人才名单,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完全由个人主观来控制,是乱世的无奈之举,在乱世之中有一定合理性,若用于非乱世的平常时代,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严重缺乏公平性。

3、科举制起于隋唐,全国各地之人,不论贫富,不论年龄,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便可获得一定的入仕资格。这种考试制度在今天依然存在其影子,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制度。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就在很大程度上跟科举制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在古代,由于考试内容过于呆板,答题形式过于拘束,也确实埋没了很多真正的人才,造就了无数的书呆子。

我是“红雨说历史”,察举制,九品中政治,科举制都是古代选官制度,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看。 

察举制

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官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诸侯或官员,如刺史等,每年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向朝廷推荐两人到京师任职。后来,汉武帝按照这个方式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我们从这个制度明显看出只有正直的官员和制度刚刚实行的时候能推荐到真正的人才,不然就是地方官员勾结,向朝廷输送自己人,形成朋党。东汉末年,民间流传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意思是推荐的秀才不识字,推荐的品德的人,把他父亲赶出家门,所谓的寒门子弟不过是道德坏如泥的人,推荐的名门子弟做将军,胆子还不如一只鸡。可见制度黑暗,自然被淘汰。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创立。各个州郡设立中正官,中正官负责查访,记录本地人才。按照门第高下,品德优劣,实际才能分为品级和等级,品级上,中,下三等,等级上,中,下三级,按照等级高下任命官员,品级越好官越大。中正官一般都是大族官僚,所以慢慢自然也就步了察举制后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科举制

科举制相对最公平的,他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隋文帝创立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河漂流科。唐代主要有明经和进士。明经是儒家经典。进士是考察能力和诗赋。明清最为完备秀才,监生,贡生这些是考试的人,他们考过省考,就是举人,进行京城会试,考过了就是进士。分三甲。一甲前三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进士出生。三甲若干,同进士出生。三甲的人就可以做官了。但是明清越来越僵化,四书五经开科取士,后来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

文/红雨说历史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就如大学里选学生会主席与干事,品学兼优,家境非凡,师生喜爱。然后一通暗箱操作,乌烟瘴气。学生晚会抽个奖品,都能内定。科举就是高中考大学,试卷名字盖住,批卷老师不知道学生是谁。这个方法本就源于科举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