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涛、蒋欣都“撕”到台面上了?经营友情和事业,都需要点“匠心”精神

 天地人和w 2018-04-09


前几天,第31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在浙江隆重举行。


颁奖典礼之内,群星璀璨,热闹非常。典礼之外,网友八卦的信息也随之扑面而来。

 

这厢是孙俪娘娘飞天奖“大满贯”的好消息,那厢却是《欢乐颂》五美中的刘涛、蒋欣,隔着屏幕的满满尴尬。

 


坊间传说,这二美在去年时尚芭莎晚上似乎就没什么交流,而在这次飞天奖晚会上俩人同样是没有了昔日的亲密感。


咱们从这二美关系中似乎看到了一段友情从“姐妹情深走到了“形同陌路”。

 


是什么时候她们的姐妹情开始有了芥蒂?可能是从俩人总是无端被比较的时候开始。

 

此前他俩同去参加一档综艺节目,因一些原本没有恶意的言论,却不断被舆论放大,加之一些相对“恶意”的比较,使得两位的友情有了间隙。

 

话又说回来,咱们不该唯恐天下不乱的去八卦她们的私事,倒是该关注她们的作品本身。

 

其实,涛姐和蒋欣在事业上都做到了非常难得的专注和用心。


一位是从家庭剧的“贤妻”到职场剧的“安迪”,每一步的用心和超越,深得观众的赞服;



另一位则是自小就涉足演艺圈,始终秉承初心,把入手的角色刻画地入木三分。

 


专注便是当下的“匠心”精神


今年年初,刘涛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上饰演的上古女战神妇好更是让人震撼。



舞台一打开,气势磅礴又炫目,刘涛扮演的女战神妇好给厚重的历史节目增添了一抹美丽和飒爽。

 

妇好是商朝最伟大的君王武丁的妻子,通过刘涛精彩的演技,我们熟悉了妇好这个女战神的故事。



不得不说,《国家宝藏》这种“综艺节目+文博”的形式,效果非常棒。它让这些从前似乎“遥不可及”的文物离普罗大众更近了,也让人们以更容易的方式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同样类似的节目还有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呈现的是一群文物修复专家一边低头修复文物,一边讲述文物本身的故事。

 

短短3集,它让人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到文物的生命力以及文物修复者的匠心精神。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的生命体验。

 

这种工作比较枯燥,非常费时费力,但小编从记录片里看到的却是文物修复者对他们工作的热爱。

 


他们爱这些文物所记录的历史故事,并且能从文物故事中体会到生命的亲切,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为这些文物倾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时候,他们会为一件简单的小事花上几天时间。


比如说,文物修复者在对文物进行除锈时为了不伤其胎体,在做除锈处理的动作时十分小心翼翼。

 


刘涛和蒋欣对待工作的用心,以及文物修复者的这种专注工作态度,大抵就是当下人口中所说的“匠心精神”。

 

其实,这样的富有匠心精神的工作者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也有一位,她就是邱锦仙老师。

 


因技艺精湛来到大英博物馆

 

1972年,在上海南汇农村插队的邱锦仙,进入了上海博物馆。她决定学习一门手艺,就选择到裱画室工作。

 


经历“文革”浩劫,上海博物馆的裱画人才青黄不接,老师傅不遗余力地向徒弟传授技艺。很快,邱锦仙成了裱画室的能手。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这一轰动性的事件令邱锦仙开始了解英国。

 

机缘巧合,第二年,通过同事引荐,一位台湾古董商邀请她去伦敦装裱古画。已经在上海博物馆裱画室工作了15年的邱锦仙,想到英国看看,也想了解国外的裱画业。

 


当时上海博物馆的两位馆长因不希望人才外流,对邱锦仙去国外裱画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尊重了邱锦仙的想法。

 

因为技艺娴熟,她很快在伦敦有了立足之地。得知邱锦仙来到伦敦,汉学家韦陀便推荐她去大英博物馆演示裱画和修画技艺。

 


“我在这里修复的第一幅画是傅抱石的一幅山水图,那是从火里抢出来的作品,已经烧了好几个大破洞。我先检查了一下不掉色,就用开水从正面洗画,前后洗了五次,浆糊就和托纸分开了,然后重新托、重新补、全颜色、再裱成立轴。这是中国传统的修复方法,他们闻所未闻,全都惊呆了。”

 

一次,邱锦仙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谈及她的首次展示技艺。

 

那次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负责人随即邀请邱锦仙到大英博物馆工作。

 

邱锦仙后来得知,因古旧和破损严重等问题,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众多中国古画被打入冷宫,无法展出。

 

而当时大英博物馆有两位英国修画师,他们掌握了一些日本的修画技艺,却没有任何装裱、修复中国古画的经验。

 


“如果我不做这份工作,这些文物可能就毁掉了。我修一幅画,就让一幅画重放光芒。这样古画可以展出,可以供学者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古画原本是中国的,我这也是在抢救中国的文物。”

 

邱锦仙怀着一种使命感接受了这份工作,这一做就是三十年。

 

拯救了《女史箴图》

 

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修复的中国古画中,最著名的当属《女史箴图》唐摹本,这也是《女史箴图》现存于世的最早摹本。

 

《女史箴图》局部欣赏


《女史箴图》可以说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短暂的列展时段,非常难得一见。

 

修复前的《女史箴图》


这幅画已有1600年的历史,当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国军官克拉伦斯·约翰逊获得了这幅作品。1905年,约翰逊将《女史箴图》带到大英博物馆,想要卖掉画上的玉扣。在博物馆工作的历史学家西德尼·考尔文等人意识到这幅画的价值,用25英镑买下了这幅《女史箴图》。

 

由于年代久远,《女史箴图》在修复之前,画卷上的丝绸已经皲裂,僵硬而脆弱,绢都变成了一丝丝将要脱落的样子。

 

大英博物馆一直非常重视《女史箴图》的修复,经过六年的检测和研讨,修复方案确定后,这幅古画就交到了邱锦仙和她的助手手中。

 

修复后的《女史箴图》


用什么样的修复材料?邱锦仙曾为此伤透了脑筋。

 

后来,她突然想起自己曾将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掺在一起,修复过一幅类似的画。于是,她建议制作这种混合浆糊,并保留绢画的托纸。

 

大英博物馆修复部主任乔让她做了示范,并且将混合浆糊带到实验室检验。检验结果是,混合后的浆糊完全合格。

 

经过两个月不间断的工作,残破的《女史箴图》终于又重现昔日光彩。


据邱锦仙说,现在的《女史箴图》已经非常牢固,再放一两百年根本没问题。  



她用自己愈发精湛的手艺,加上对修复古画不凑合的工作态度,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三十多年。

 

中国古画修复的手艺是师徒相承,邱锦仙早在多年之前就收了徒弟,她的手艺连同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一起传承了下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当下这个功利性很强的社会,多数人想的是先他人一步抓住商机,攫取市场中最大的那块蛋糕。

 

邱锦仙则是低头安静地去钻研一门古老的手艺,亲手完成实现它,完成后放下它,从中体会到一项工作本身所赋予的简单快乐。


ps:对于女性来说,其实无论是事业还是友情,这种“匠心”的精神都很重要,不急于一朝一夕,而在于细水长流。

 

就如同刘涛和蒋欣的友情,如果不想失去,就拿“匠心”的精神来经营,不让那些拿不上台的矛盾让彼此的心灵越走越远~


●     听说点赞的人会更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