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农村的苦孩子离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越来越远?

 昵称41082923 2018-04-09

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心情很是沉重,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听到一些家长训孩子时总是说,你再不好好读书,就把你送下面县城的中学读去,让你吃些苦,卧薪尝胆。

有些家长还真把孩子送黄冈、仙桃等地中学去了。时光荏苒、人事全非,如今在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浙大、人大、南大等名校,来自农村的苦孩子,入学比例已降至一成左右了,而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最高曾达到65%。

一、高考体制在改变,选材取向在调整。

靠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埋在书堆里”的那种死读书,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要求了,而这一点恰是以往农村孩子的特长。

女儿在参加武大自主招生考试时,无论笔试还是面试,大量题目和问题,都是在教材里无法找到答案的,而需要考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需要长期看报、看电视、勤思考获得。

有些高校还考到许多网络用语等。去年我与复旦湖北招生组的一位工作人员私下交流,他是来自湖北偏远地区从复旦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他坦承:相比湖北这样的内陆,复旦更愿意把较多的招生指标放到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出生城市且家庭背景较好的考生比农村的考生更容易被复旦所接受。

二、客观条件的限制。

保送、自主招生在高校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个农村的孩子要参加这类考试,需要自费到省会城市来,一趟花费至少千八百,而一个农村贫困家庭一年的总收入也就几千块,这千八百的花费实在是难以承受之重。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无法给予下一代更多的辅导和帮助,使孩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校外因素的影响对孩子越来越大,父母则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三、教育资源的倾斜和不平衡。

省会城市的重点学校被投入了更多的经费和财力,越来越多的小城市和县城的高水平教师往省会城市移动,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生源质量更无法保证。

四、城市与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差异大。

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我就操碎了心,找关系、削尖脑袋进武汉市最好的市立幼儿园。

到了孩子读小学的年龄,我又把户口迁往岳父母家,因为那里有个优质小学,除此之外,每月还花大量的钱,送孩子培优,周末我与老婆完全是围着孩子转。

到了中学阶段,我们放着自己的两套房不住,不远万里,特地去租孩子学校附件的小区,因为那所学校是省级示范高中。

进入省级示范高中,意味着你的脚一半踏进了一本的大门。试想想,一般农村家庭能有这样大的投入吗?

改善农村地区学校条件,让农民的孩子享受全面的免费教育。

不让他们因孩子的书杂费问题、吃饭问题、交通住宿问题而缀学。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支教,给予当地师资最大的支持。

引导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理念的改变,加大素质教育比重。

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