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医生经方分享讲坛》之----腮腺炎

 金坛区 2018-04-09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中医学称之为痄腮,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西医病因: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呈不规则圆球形,直径80~300nm,为单股RNA病毒。壳膜表面有小突起的糖蛋白。本病毒有V抗原(病毒抗原)和S抗原(可溶性抗原),分别使机体产生V抗体和S抗体。S抗体无保护性,出现在病程早期,可用于早期诊断;V抗体出现较晚,但具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少见。人类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于病程早期可自患者的唾液、尿液、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血液或甲状腺等处分离到的病毒。

中医病因:时邪病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邪毒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则致腮部肿胀疼痛;邪毒郁于肌表,则致发热恶寒;邪毒郁阻经脉,关节不利,则致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则头痛;邪毒内扰脾胃,则纳少、恶心、呕吐。 时邪病毒壅盛于少阳经脉,循经上攻腮颊,气血凝滞不通,则致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不便;热毒炽盛,则高热不退;邪热扰心,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致纳少、呕吐;热邪伤津,则致口渴欲饮、尿少而黄。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 

仁医生腮腺炎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知名教授提供由大黄、芒硝、黄连、冰片、紫草、大青叶、黄柏、桔梗、甘草等十几味中药组成。

治疗方案:腮腺炎方+消炎药+止疼药+抗病毒药贴阿是穴和涌泉穴

阿是穴就是,如果你疼痛、麻痹、困乏等,手指按到你哪里,你“啊”的一声,有反应的位置。也就是患处。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同时可在 少商穴  、商阳穴、耳尖、足三里放血辅助治疗效果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