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月下踏歌吾自斟 2018-04-09

生命发展的核心动力是道德,美好和谐人格的形成、儿童智慧的发展,取决于精神层面的道德滋养。让我们携起手来:道德故事,快乐传递!

导 读

关于齐桓公的一生,后世有一句评语可说是一语道破 -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一个领导者的成败,往往跟他自己是否雄才大略无关,而是和他是否能知人善任,有重大而直接的关系。

从小读书,大概大家都知道齐桓公的故事,都知道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因为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用当年曾经用箭射过他的管仲为相,甚至尊管仲为“仲父”。

在管仲的帮助下,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首倡“尊王攘夷”,最后终于成就了齐桓公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我们知道的故事大概就到此为止了,齐桓公称霸之后的故事,大概是特别有兴趣的人才会再深入研究…

事实上,齐桓公晚年的故事,更具有启发意义。

管仲的年龄大约是比齐桓公大一些的,所以齐桓公会尊管仲为“仲父”。在齐桓公完成了称霸的大业之后,管仲大约因为年老而生病了,在管仲不久于人世的时候,齐桓公去探视管仲,二人讨论到管仲死后择相之事。

齐桓公问管仲:“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说:“知臣莫如君。”,意思是要齐桓公自己决定,接着,齐桓公提出了一串人选,有易牙、竖刁、开方、鲍叔牙、隰朋等人。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看管仲对这几个人的评价。

管仲是这么说的:

* 易牙烹煮自己的儿子讨好君主,泯灭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

注一有一次,齐桓公对擅长烹饪的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这么会做菜,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呢?”桓公此言本是戏言,但易牙为了博得齐桓公的欢心,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用儿子的肉烹制成菜肴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吃了用易牙儿子的肉烹制的菜肴,感到鲜嫩无比,便询问易牙: “这是什么肉?”易牙流着泪著说:“这是臣儿子的肉,献给大王尝鲜”。齐桓公听了易牙的话,非常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亲人,从此对易牙更加宠信。

* 竖刁阉割自己的身体以求伺奉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

注二竖刁本不是宦官,他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进宫服侍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竖刁为了效忠君主而自行阉割,忠心过于常人,因而对竖刁十分宠信。

* 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小国的公子,能弃小国封地,他的欲望必然更大。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注三)

注三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侍奉齐桓公。开方的母亲在卫国生活,齐国距离卫国只有几天的路程,而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开方从未回国看望自己的母亲。齐桓公得知开方在齐国十多年不回国看望母亲,认为开方忠诚于自己,爱自己胜过爱母亲,因而对开方十分宠信。

* 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不可为相。

* 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

前三个人,易牙、竖刁、开方,我们都很容易可以看得出来是绝对不能用的小人,但是为什么齐桓公看不出来?

那其实是因为我们占了一个旁观者清的便宜,而齐桓公却认为他们的举动都只是他们忠于自己的表现,因此无法察觉他们的真实用心。在我个人的理解,这也许也可以算是一种确认偏误(Comfirmation bias)。

管仲对鲍叔牙的看法也很有意思,鲍叔牙可以说是管仲的知己,管仲能够为相,可以说完全是鲍叔牙对齐桓公大力推荐的结果,可是管仲却直言不讳,直指鲍叔牙黑白过于分明,气量不够的缺点,认为鲍叔牙不适合做宰相。

也许有人不认同管仲的做法,认为管仲没有朋友道义,指陈自己好朋友的缺点,而且不推荐他为相。但是在我看来,这正正展现了管仲的智慧,也是管仲值得尊敬的地方。

管仲并不因为鲍叔牙是他的好朋友,而试图掩盖鲍叔牙的缺点,正表现了管仲忠于自己的职务与责任,同时,他也为他的好朋友鲍叔牙避免了因为担任不适任的职务,而可能招致的祸害,这是何等的睿智啊!!

很可惜的,齐桓公并没有听从管仲的忠告,贬斥易牙、开方、竖刁。在管仲死后,齐桓公继续亲近并重用易牙、开方、竖刁,让这三人把持了齐国的大权。

在管仲死后二年,齐桓公去世。

齐桓公去世后,竖刁舍太子昭而拥立公子无诡为齐君,造成齐桓公的儿子们为争君位而相互攻杀,没有人去管死去的齐桓公,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整整六十七天无人闻问,尸体腐败而滋生的蛆虫甚至爬到了门外。一年之后,出逃宋国的太子昭才在宋襄公的帮助下即位,并且埋葬了停柩待葬的齐桓公。

关于齐桓公的一生,后世有一句评语可说是一语道破 -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我第一次听到“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这句话,大概是在高中时代,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他班上有一个同学问老师:“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语出何典?” ,那时真觉得这位同学时在太牛,不知道哪弄来这么一个典故来考老师。那位老师当然是被考倒了,只能说回去查查再做回答。你想想,在那没有Internet 的时代,要查出一段话出自那部书,该有多难。

那位老师最后查出来没有,我并不知道,但是“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这句话我是牢牢记住了,而且这些年来,愈来愈觉得,这是句很有意思的话。

经过了这么多年,又有了Google大神的帮助,我很容易就把这句话语出何典查了出来。原来这句话出自晋书.李密传(写陈情表的那个李密,师事蜀汉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原文是这么说的: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安乐公就是刘备的儿子阿斗刘禅,蜀汉亡国后被封为安乐公。这个司空张华为什么要问李密安乐公何如,我们就先不去深究,单以李密的回答来看就很有意思。

李密的回答当然是在帮阿斗的脸上贴金,毕竟阿斗是他的旧主,所以他说阿斗可以跟齐桓公比肩。但是你想,一个亡国之君要去攀比一个诸侯霸主,无论如何也是不伦不类。

可是李密这个回答,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 –一个领导者的成败,往往跟他自己是否雄才大略无关,而是和他是否能知人善任,有重大而直接的关系。

齐桓公和后主阿斗是如此,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如此。

唐玄宗李隆基自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45年,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历史上说的盛唐时期指的就是他在位的那些年。

唐玄宗即位初期,可以说是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开元年间的几位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这几位名相的辅佐,是唐玄宗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于既有的成就,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的精神,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取而代之的,是李林甫当上了宰相,掌握天宝政局十馀年,李林甫死后,则是杨国忠掌权。唐朝开元时期的勃勃生气和清明的政局,就在这二人的手中,逐渐走向衰微,而终致酿成了安史之乱。

好了,故事就说到这儿。从这几个故事里,当过老板或主管的人,应该是会有不少的体悟的。


当我们读到一篇震撼心灵的道德故事,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且从此按故事中的原则规范行为言行,从而强化提升了自己对道德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也就是正知性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关于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