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人性学(8)

 大道至简64382 2018-04-10
   如果一个社会人的属性中只有智慧理性,缺少道德理性,则此人将会失去人性,复归为兽性。其个人命运也将因内禀能量失调而会遭到某种不幸。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就是对人性属性演化的一种总结。大道——时空闭合的原始能量,虽然它在演化中已消失,但它已蜕变成有仁义属性的人性。这是自然演进的产物。故老子还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是指人类心灵中的“可编程”模块在对智慧理性编程时,必须同时编出与此理性互补的道德理性。否则,内禀能量就会失调。

    人性与兽性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者的心灵结构不同,人类的心灵中存在着可编程的智慧和道德理性,而动物心灵则不存在可编程性。因此,尽管动物在独处或群居时也有着许多不可思议的“理性”行为,如蜘蛛织网,鸟儿筑巢,狐假虎威等,这些行为只是H基元在演进中形成的布尔模块的意识理性,它是不可编程的。其功能只能适应自然,不能改造自然。而人类的心灵则是一种可编程的结构系统,故人类不仅能适应自然,还能改造自然。

    人类的求同欲与求生欲是互补系统,在互补中实现内禀能量平衡。求同欲受社会人的思想意识支配,是人性自然属性向人性化方向演进的重要动力。求同属性要求每一个社会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加于考虑,否则,就会失去或威胁到他在这个群体中的生存权利。

    B.反心理动机——成功欲

    自然人在群居社会中的行为,总是违反心理层面自然的安全需求,力图突破障碍,争取成功;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会有一种为自己或群体长久安全而奋斗不息的动力,即使这种奋斗是很不安全的,也总是反其道而行之。

    考察社会实际生活会发现,所有的人们,总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为甘担风险,力图以成功的愿望来实现自己的求生目标。故在所有社会人的动机中,都存在一种与安全欲相背的“成功欲”。

    成功欲是一种反心理属性。因为它表现在群居自然人的行为中,故称其为社会属性动机。人类为了实现更安全、更美好的生活,都存在着即使有风险也要去冒险一搏的动机。道德理性高尚的人,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群体社会长久安全美好而奋斗。道德理性低下的人,则会不惜一切,冒险去实现私欲。两者都属于反心理动机。

    人类的可编程心灵能认知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具有预测和规划自己行为的主观能力。这是人类之成功欲,与动物之狗急跳墙一类自我保护反安全心理的不同之处。成功欲是社会人在群居社会中求生的高级形态。既受安全动机支配,又受安全动机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越感觉不安全的人,往往追求成功的心理越迫切。人类求成愿望高低和胆略,反映了一个人的欲望属性。我们将人类这种反安全欲、冒险也要去达成某种目标的动机,称社会人的求成动机。这是社会人的高级求生形态,故也称社会属性第二定律。
    
    C.反心灵动机——求知欲

    有性繁殖生命体对于“概念美”的追求都存在着一种结构性机制。即当外部条件稳定改变时,能适时地对美概念进行自我调整。巴甫洛夫称此种功能为条件反射。而对于动物,虽然这也属于是一种聪明属性,但依然只是一种自然本能。

   人类对于“概念美”的追求不是依靠条件反射,而是依靠智慧。智慧来自于人类的再编程心灵。它除了具有对丘奇命题的思维功能外,还具有对概念模糊命题”、哥德尔Pk(K)命题和图灵停机命题进行想象思维、属性思维、抉择思维。只有智慧能力与求美欲平衡得宜,方可实现自己的求美动机。 

    在人类的思维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可以将事物“概念-逻辑”抽象化的系统,此系统不仅可对形式化的因果关系进行处理,还可对事物的结构和属性进行思想。故人类总是不局限于满足对“异性美”的追求。从幼儿期对性的好奇心开始,逐渐学会对美进行想象思维、属性思维和抉择思维。在逻辑的帮助下,能够对事物进行抽象认知,建立概念。我们将这种以抽象“概念-逻辑”形态认知事物的行为,称社会人的求知欲。这是社会人的最高级生存形态,故也称社会属性第三定律。

    在物质财富匮乏,精神文化落后的社会中,人类的智慧首先要受求生欲支配。人们为了求生,往往会出现“弃美求知”的不道德属性。所以老子曾说:“智慧出,有大伪。”表述了人性动机要素之间辩证的对待互动关系。

    为求生服务的智慧本身不存在道德理性。自人类诞生以来,在智慧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求知路经。一种路径是求知用于野蛮掠夺,对同类和自然资源进行不道德掠夺。“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奢华无节。于是,就出现了“有大伪”的求知路径。另一种路径是求知用于文明创造,在求美欲支配下,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成果,理性地应用自然资源,以智慧理性创造供人类享用的财富。此即中国文化中“道生之、德蓄之”的演进路径。

    历史证明,用于文明创造的求知路径是成功的路径;用于强权竞争的求知路径则是注定要被自然淘汰的路径。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价值,不会因强权竞争者的吆喝而泯灭;也不会因一时被邪恶势力欺凌而在人性中消失。这是由人性中固有的“求美欲”和“求同欲”所决定。任何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都会在实践中进行理性总结,从人类的文化积累中学习,以道德和智慧两方面理性,来增强自己的求生能力。

    动物界虽然也有类似为求生而“学习”的属性,但在动物的心灵结构中,只存在不可编程的本能软件,不存在可编程结构。故动物只有适应自然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功能,不具有改造自然的求知功能。

    注: 按照《道德经》对“道德”的诠释,以及易学“对待律”对万物生成法则的演绎结论,“道德”应当是一种结构性属性。即:万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在万物的结构中,都必须保持正反能量互补平衡。否则,该类物体不能存在。无机原子的结构,就是依靠了族元素(物质)与周期元素(反物质)的互补平衡,才得以维持。否则,无机原子就会湮灭。

    生命物质同样需要物质与反物质的互补平衡,否则,生命物质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存活。高级生物在求生的同时,都必须存在求同属性。生物界的“同种不相残”就是受“道德”属性支配而出现的规律。故道德是平衡人性内禀能量属性的结构性要素。如果一个人缺少道德,则该人就会因内禀能量失调而将受到某种不吉报应。易学人性学能从逻辑视角,证明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善恶因果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