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祭祖 只有一个时辰--刘一达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0


京味儿作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在老北京人的习俗中,对“三节两寿”非常重视,所谓“三节”,就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春节。

“三节”里,老北京人犹以春节更当回事儿,因为春节是农历的新年,过节就是过年。

怎么过这“三节”?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但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祭祀,比如端午节要祭祀屈原、中秋节要祭祀月神、过年要祭灶王爷等等。但是在这些祭祀中,唯一不可缺少的是祭祀祖先。

“三节”祭祖的民俗,从夏商周三代一直传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毫无疑问,祭祖是过年的重要内容。

给祖宗磕头,姥爷的压岁钱才会出手

现在有句顺口溜儿: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意思是说,在外谋生打工或定居他乡的人,不管贫富贵贱,过年得回老家。

回家干吗?除了看望父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那就是祭祖。

我小时候是跟我姥爷姥姥一起生活的,他们的老家是河北的安国,虽然在北京定居多年,但老家仍有不少亲戚。

印象中,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家的亲戚总要来北京,每次来都要带一些大枣、白薯干之类的土特产,姥爷则给他们一些钱。

小的时候不懂事,我以为姥爷给亲戚钱是扶贫或施舍,后来才知道这钱是求亲戚替他们买纸用的。姥爷姥姥岁数大了,过年回不了老家祭祖,所以求亲戚过年的时候,在祖宗的坟前替他们烧纸。

当然,姥爷在北京过年的时候,总是要祭祖的。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他便在自己住的正房摆上供桌,把祖先的牌位摆好,再设“五供”(香炉一只,花觚和烛台各一对),然后再摆一些祭品。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这些晚辈在给姥爷姥姥拜年之前,先要到他摆的供桌前,给祖宗磕头,否则,姥爷的压岁钱是不会出手的。

依稀记得牌位上写的是姥爷的爷爷和奶奶,以及他的父母的名字。我对这些人名非常陌生,当然这些故去的人也从没见过,何况我还是外姓人,但姥爷依然严格恪守过年祭祖的家规,必须让我这个小孩儿过来给他们磕头。

在姥爷看来,没有他的老祖就没有他,当然没有他,也不会有我妈,没有我妈,哪来的我?所以他认为过年祭祖,是让晚辈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

除了祭拜,姥爷在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还要给他的父母摆上碗筷,虽然他的父母早已经过世,但他觉得摆上碗筷,犹如他们还在跟大家一起就餐。这些情景已经过去许多年,但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你知道什么是在天之灵吗?”

祭祖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民俗文化,也是过年不可分割的情怀。

从远古的夏商周开始,祭祀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对象不仅有神灵,还有自己的祖先。《周礼考工记》中规定城池的设计要“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左祖”就是皇上祭祖的地方,拿明清两代的帝都北京城来说吧,“左祖”是天安门左边的太庙,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是天安门右边的社稷坛,即现在的中山公园。

当时不但皇帝有专门祭祖的庙堂,王爷府有专门祭祖的家庙,凡是有名望的大家族都有祭祖的祠堂。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叫慎终追远?就是今天活着的人不能忘了自己的先辈,忘了自己的祖宗。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祭祖就是在慎终追远。

有一次,我采访一位高僧,他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在天之灵吗?”

这句话把我给问住了,我望着茫茫天际,想了半天没有说出来。

他微微笑道:“我们平常说的在天之灵,指的就是自己仙逝的列祖列宗。他们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们时时刻刻在关心注视着后代子孙。”

这话让我顿时开悟,“难道我们后人祭祖是为了告慰在天之灵吗?”我问道。

“后代子孙祭祖,除了告慰在天之灵,也通过祭奠,求得他们的保佑。”高僧笑了笑说。

通过这位高僧我明白了许多祭祖的内涵,正因为祭祖文化的流传,各个家族才能传宗接代,中华民族才会繁衍不息。

供桌要设在背光或相对隐蔽一点的地方

过年祭祖的历史悠久,作为仪式,它是伴随着过年的习俗而产生的,虽然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大同小异,但在祭祖这个环节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祭祖的时间,有的地方是从腊月二十九就开始,一直到正月的初五,有的从大年三十开始,到正月的初一。

其实,这种祭祀指的是延续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供桌摆放的时间,真正的祭拜只有一个时辰。当然这个祭拜的时间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河南是正月初一的五更;湖北是初一的天亮;台湾是初一的三更;北京是初一的子时。

与此同时,祭祀的方式是基本相同的,就是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要设立供桌,切忌供桌不能摆在明面儿,要设在背光或相对隐蔽一点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祖先是在天之灵,按民间的说法,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阴间),所以不能在阳面上露脸儿。

供桌摆好之后,家长(健在的长者)把家谱拿出来,将祖先的像和木制的牌位,按辈分高低摆上。一般是追远到五代,但有的家庭的上限是到曾祖父那辈儿,因为太远了,后辈人已经不知其名了。

摆好牌位后,安放香炉和供品,老北京通常的供品是三干三鲜或五干五鲜,三种或五种干果和新鲜的水果。水果通常不摆梨、山楂等,供品切忌用双数。

此外还有点心、米饭、枣糕等。有的地方叫“天地供”,老北京没有此说。但是吃年夜饭的时候,要在供桌上给祖先摆放碗筷,并且象征性地在碗里夹些鱼、肉、菜,初一吃饺子的时候,给祖先供桌上的碗里,象征性地放几个饺子。

供桌供品备齐后,老北京的家庭,在正月初一的子时,由家长主祭,一家老小相随。

主祭者先念祭文。祭文没有固定要求,由各个家庭根据情况撰写。总之,要把家庭在过去一年的情况,以及新的一年的愿望,向祖先“汇报”,祈愿和祈福。

念完祭文后,主祭要焚三炷香,叩三个头,祈求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他做完后,家里的其他成员按辈分和长幼,接着焚香叩头祈福。

在老北京,一般的家庭的祭祖仪式做到这里,就算结束了,但也有的仪式还要烧纸,俗称给祖先“送钱粮”。

师傅烧香祭祖,被认定为“一贯道”几次做检查

春节,是一年当中民间最主要的节日,过年的重要内涵是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祈福新年。所以自古以来,在过年的时候,祭祀祖先,告慰亡灵,成了年俗文化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

但是,祭祖活动在“文革”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人过年几乎没有多少人家祭祖了,年轻人也不懂过年祭祖的民俗了。

记得当年我在工厂当工人时,我的一位师傅每到过年,都要在家里把祖宗牌位摆上,上供烧香,祭祀祖先。这本来是悄没声儿的事儿,但不知哪位“思想觉悟高”的人,把这件事儿给捅到了车间领导那里。

车间领导是位大老粗,没念过书,也不懂什么叫祭祖,但他看过解放初期拍的一部镇压反动会道门的电影《一贯害人道》,认准我的这个师傅烧香祭祖是“一贯道”。您想都“一贯道”了,那滋味儿能好受得了吗?

多亏车间领导还算开恩,在车间里开了几次评判会,让我师傅做了几次检查,这档子事儿内部处理了。

倘若碰上“更厉害”的头儿,以“一贯道”的罪名,把我师傅给送进“局子”,按当时的形势,得让他在牢里啃几年窝头。

那会儿,只要一沾这个“祭”字,都有“封建迷信”的嫌疑,当时死人的花圈上都得写“奠”字。

这么一折腾,祭祖这一有着悠久历史意义的文化,被人们所淡忘了。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慎终追远是人类共同的美德。西方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让人们不忘在生命中帮助过自己、有恩于自己的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先祖。

中国人对有恩于自己的人,非常重视感恩戴德,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许多年轻人知道有感恩节,却不知道中国人过年要祭祖的传统。说起来有点儿数典忘祖的意味,实在让人心寒。

好在近几年,祭祖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祭祖,特别是过年祭祖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并加以恢复,国家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也提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观念。

老北京人大多住在胡同的四合院或大杂院,通常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过年祭祖比较方便,而且像过年吃饺子一样,已经形成非常正常的年俗。

现在的城市家庭已经简化,年轻人成家后,一般都跟父母分着过,平时工作忙,只有到节假日才有机会跟父母团聚。

由于平时跟自己父母接触少,对自己家族的情况知之不多,有的年轻人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自己生下来也没见过,甚至连他们的名字可能都不知道。由此可看出过年祭祖的必要。

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太爷)或者再往上,这就得通过祭祖来认识了,所以说,过年祭祖也是家庭传统教育的无声课堂。

随着城市家庭人口的简单化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祭祖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一个家庭的成员住的比较分散,那么可以由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在家里设立祭祖供桌,其他成员过年到他家去祭祖。

此外,年轻人可以在网上组织自己的家族成员集中祭祖等等。

总之,过年,在辞旧迎新的时候,一定别忘慎终追远,不能把祭祖的传统给丢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