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悬念教学反思 何泗忠 原载于《语文月刊》2011年第5期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时经常和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 有一次,他的运气特别不好,每次抓到的都是很差的牌。开始时他只是有些抱怨,后来,他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发起了少爷脾气。一旁的母亲正色道:既然要打牌,你就必须用手中的牌打下去,不管牌是好是坏。好运气是不可能都让你碰上的!艾森豪威尔听不进去,依然忿忿不平。母亲于是又说:人生就和这打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不管你名下的牌是好是坏,你都必须拿着,你都必须面对。你能做的,就是让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然后认真对待,把自己的牌打好,力争达到最好的效果。 打牌如此,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尤其是悬念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其间必然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的,哪怕你周密备课,多方预设,但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众多意想不到的变数,面对这样的课堂意外,教师也要如艾森豪威尔的母亲所说的那样,要处变不惊,更要巧妙应对,抓住契机,促成“柳暗花明”, 将“逆境牌”打成“顺风牌”。 我曾遭遇过不少课堂意外,实事求是地说,对这些课堂意外的处理,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下面是我遭遇课堂意外的刻骨铭心的一次: 2009年10月16日,全市名优教师示范课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规模空前,来自全市的600多名高中教师坐满了礼堂。在这次活动中,我也要上一节示范课,课题是讲授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因为是承办这次活动的东道主,校长反复叮嘱我要上好这节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要上出新意的确不容易。尽管不知多少次讲过这篇课文,但为了上好这节示范课,我丝毫不敢大意。我精心备课,写了10多页教案,运用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的原理精心设计了颇具悬念的“猜读法”课堂教学模式。我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头脑里时时活现学生的形象,站在学生角度去设想教学环节和步骤安排,不断地想象、估计、猜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情感、精神、表情反应,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成性悬念,力求把课备到点子上,备到学生的心里。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还在家里把妻子、儿子当学生,对这堂课进行了彩排。我自认为胸有成竹了,我准备在全市教师面前来一个精彩的表演,给学校争得荣誉。上课一开始,我一反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习惯,用投影向学生展示了《守财奴》一文前半部分的内容: 葛朗台,法国资产阶级暴发户,现年78岁。他有一个妻子,体弱多病,还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欧也妮。他是一个大贪财鬼,对金钱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他的一生就是为钱而来的。为了占有金钱,他可以不要妻子,不要女儿,甚至不要自己的性命。 有一天,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捧着一个金子做的梳妆匣,来到了母亲的房里。那金梳妆匣是欧也妮的堂弟兼情人查理送给她的,那上面有一尊查理母亲的肖像。正当欧也妮与她的母亲,捧着金梳妆匣在查理母亲的肖像上咂摸查理的面貌时,这时,葛朗台走进房里看见了金梳妆匣。 接下来,我设置了一个预设性悬念,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葛朗台见到这个金子做的梳妆匣以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的语言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积极响应我的“召唤”,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发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个同学说,葛朗台面对金梳妆匣,眼睛会瞪得大大的,像灯泡一样,同时会发出惊喜的声音,然后会走过去,抱住匣子。另一个同学对此却提出了修正。他说,葛朗台十分狡猾,见到金梳妆匣后尽管吃惊,但不会出声,如果出声,就会使欧也妮母女警觉,他就不可能顺利抢到金梳妆匣。另外,要把“走”字换成“跑”字,把“抱住”换成“夺走”,这样就更体现了葛朗台贪婪的性格。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见仁见智。同学们讨论约6分钟后,我正式宣布:今天上《守财奴》一文,关于葛朗台面对金梳妆匣的表情、行动、语言,书上有精彩的描绘。于是,同学们纷纷打开教材,带着好奇心,贪婪地阅读课文。同学们终于读到了如下原文: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 “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接着,我再次抛出悬念,我要同学们议一议,这段描写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同学们说“纵”字、“扑”字用得好,“老虎”“婴儿”的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一连串的“叹号”“问号”更是写出了葛朗台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些写法,无不突出了葛朗台贪婪的性格。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中, 我以为葛朗台抢夺梳妆匣这个片段很好地解决了,准备按我的预定计划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下面,我们一道来分析鉴赏‘骗取继承权’这个情节”,我话音刚落,“老师!老师!”教室后排突然冒出了一个不同的声音:“我认为‘抢夺梳妆匣’这个情节作者写得十分假,细节一点也不真实。”坐在后排的一个名叫王辉的男生大声地说,清晰地声音传入了所有人的耳朵,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心中暗暗佩服这位学生的胆量,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是唯唯诺诺、缩头缩尾的形象了,他们能够不唯教材,不唯教师,突破常规,独出心裁。但此时此刻的我,心里更多的是恼怒。王辉阿王辉,你是来搅局的。你太不给老师面子啦!你太不配合老师啦!你要知道,这可是公开课啊,你打乱老师的教学步骤,你是想让老师完不成教学任务,你是想让我在大庭广众之中出洋相啊!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生成性悬念,面对学生的“越位”“出格”现象,我该怎么办?我该怎样出好自己手中的牌?我是不是应该不假思索地马上出示“红牌”,一阵乱棍将其打死? 但面对这么多的听课教师,这样生硬的处理,这不是给学校丢脸,给自己丢脸吗?我怎样向校长交代?还是假装没有听见, 不理会他,继续往下讲吧?不行,他声音那么大,所有的人都听见了,你能心安理得地装得下去吗?还是亮出“黄牌”吧,坦诚地跟他说,由于时间有限,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不行,这不是体现了你这个教师临机应变的能力差吗?想到此,我当机立断地亮出“绿灯”,我应该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我应该勇敢地迎接学生的挑战。 我调整心态,我面带微笑地说,“王辉,你说说看,你为什么说作者写得假,细节一点也不真实?”王辉于是站起来说:“第一、不合生理特点。葛朗台已将近八十岁了,八十岁的人能‘纵’能‘扑’吗?第二,对话不合逻辑。欧也尼母女拿的毕竟是梳妆匣,葛朗台抢到梳妆匣后,自言自语地问‘什么东西?’按逻辑推理应该说‘噢,是梳妆匣’。待仔细看后,才会说‘是金子做的梳妆匣’。怎么会拿着梳妆匣就直接说是金子呢?第三、细节不合常理。葛朗台拿到匣子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怎么就能马上断定‘有两斤重’呢?应该说‘大约有两斤重’。说完,王辉大胆地走向讲台,把自己改写的“抢夺梳妆匣”这个片段大声地读给了在场的师生听: 老头儿轻手蹑脚地踱到欧也妮母女旁边,突然抱住梳妆匣,死活不肯松手。 “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梳妆匣,金子做的!”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大约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声情并茂地朗读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在场师生无不为这个学生的心细,这个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这个学生的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而震撼。我心里为之一动,表扬了这个学生爱动脑筋,同时马上意识到这个学生提出的细节描写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文章后面写葛朗台“看守密室”时“连狗在院子里打哈欠都听得见”等细节学生就更无法理解。于是,我放下讲义,再也没有按预定程序讲下去了。我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鼓励学生紧扣课文展开争辩。我临机应变设置了一个生成性悬念。我说:“同学们,刚才王辉同学表达了他不同的意见,他对原文进行了改写,认为王辉同学改得比原文好的同学请举手。”小手林立,居然大部分学生把手举了起来。“那么,请举了手的同学派四个代表坐在讲台的左边,为反方;认为原文写得好的同学也派四个代表坐在讲台右边,为正方。我们来进行一个自由辩论。”学生们的兴致极高,分两边坐定后,一番唇枪舌剑便开始了: 正方:我方认为,巴尔扎克对枪夺梳妆匣这个情节的描写十分真实,人物的性格不仅体现在他做什么,更体现在他怎么做。葛朗台抢夺梳妆匣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十分个性化,十分符合这个自私自利的守财奴的性格。 反方:我方认为,葛朗台固然是一个守财奴,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他就不能违背生理规律,接近八十岁的人啦,身体各个器官都衰老了,不说他老态龙钟,但至少他不能像跳高运动员一样,一“纵”一“扑”。因此我方认为,作者写葛朗台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这样的写法,不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学生报以掌声) 正方:人既是生物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政治老师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葛朗台长期受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思想和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此时的他,见钱眼开,见到钱,就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作者用“纵”用“扑”,正好体现了葛朗台贪婪的性格。这个人,是一个异化了的人。为了钱,他可以不要自己的妻子女儿,甚至宁自己的性命也不顾,这正是葛朗台要钱不要命的性格的体现。我方认为原文的描写表面看来违背了生理规律,但仔细一想,又在葛朗台性格的情理之中,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违背。 反方:我有一个老爷爷接近八十岁,现在拄着拐杖,连走路都气喘吁吁,更不用说去“纵”去“扑”了,你要他去“纵”去“扑”,就会送去自己的性命啊!(学生大笑) 正方:可葛朗台正是要钱不要命啊!(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反方:就算葛朗台能“纵”能“扑”,那就说明他抢到梳妆匣速度极快,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就断定这金子就只是“两斤”呢?一两不多,一两不少吗?你有这个本事吗? 正方:我没有。 反方:既然没有,那就应该说“大约有两斤重”。 正方:我没有,但不一定代表葛朗台没有啊! 反方:葛朗台也没有,因为他没有用秤来称一称。(有的学生鼓掌) 正方:没有用秤来称,在极短的时间内凭直觉就断定是“两斤重”,这正说明葛朗台是一个长期与金钱打交道的老手。我们那儿有一个卖猪肉的,他从不带秤盘,由于长期卖肉,人家要多少斤肉,他一刀切下去,一两不多,一两不少。别人叫他“一刀切”。葛朗台不用过秤,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断定金子的多少,正说明他是金钱交易场上的老手。在这里,在“有两斤重”的前面不加“大约”,这种写法,表面看来违背常理,但仔细一想,更符合葛朗台的性格,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违背。(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 正方逐渐占据优势, 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争论和理性的思考终于明白巴尔扎克写作的独具匠心。这是一场多么精彩的课堂辩论啊! 我庆幸自己面对课堂意外,面对不期而遇的“斜刺里杀出的一刀”,没有亮出“红牌”和“黄牌”, 而是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亮出了“绿灯”。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捍卫你讲话的权利。”教师应改变那种“铁嘴钢牙,说啥是啥”的局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给学生说“不”的权利,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生成,变意外事件为可贵的课堂资源,让课堂教学充满悬念。我想,如果王辉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就大声吆喝斥责,剩下地就是学生噤若寒蝉了,哪里会有课堂上的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的精彩辩论。 我庆幸自己面对课堂意外,面对不期而遇的“斜刺里杀出的一刀”,没有手足无措,方寸大乱,而是冷静分析,从容面对,计上心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我让学生辩论,我“坐山观虎斗”,让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斗智、斗勇又斗嘴,争斗的结果是正方、反方都成了赢家。 正方不用说赢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反方也通过这场辩论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正如引发这场辩论的反方代表王辉所说,通过这场辩论,更加深了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理解,更增强了对巴尔扎克作品的兴趣。不少学生表示今后要阅读完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集《人间喜剧》。 我更庆幸自己面对稍纵即逝的课堂意外,能做出敏锐的判断,快速的反应。王辉同学对课文细节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显然他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但我并没有展示自己教师的权威一棍子将其打死;也没有充当白天的猫头鹰,视而不见; 没有机械执行教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踏着精心计划的轨迹前进,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于是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课堂成为了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阵地,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放飞思维的“动感地带”,让课堂成为了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舞台。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一个教师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中的全部细节,意外的事情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悬念随时可能产生,犹如牌手抓牌,抓到什么牌,并不能预见,也不能改变,但我们能决定如何出牌,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出好自己手中的牌。面对课堂意外,教师需要宽容大度,需要冷静理智,同时需要迅速、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或立即改变教学计划、教案设计,或重新拟定教学的程序,以适应新的变化,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