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术史
2018-04-10 | 阅:  转:  |  分享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术史陈斌【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人文科学及其人文精神涵义,指出人文科学是人性的,是关乎人的,人文科学的价值涵义寓于学术的自由探
索精神之中。进而探讨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可能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指出美术史学科是其中一扇观望世界的特具魅力和价值的窗口。作为人
文学科的美术史.不仅仅止步于赞赏人类这一神奇而伟大的创造活动的结果(作品),而且要透过这一神奇活动的结果去理解活动的主体,人本身。
并且,通过这种理解过程,彰显学术自由探索的人性精神。【关键词】人文科学;美术史一事物可能存在多种的和不同层次意义上的价值。作为一种
专门之学的美术史亦如是。此欲将探讨的则是今日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它可能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关于人文科学及其人文精神涵义的简要说
明人文科学及其人文精神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代一批“人文学者”确立的理想。这种理想要溯源到古希腊、罗马的古代世界。文艺复兴时的人特别研
究了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和文学,发现其中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相当重视,这使他们对人和自然做出新的评价。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France
scoPetrach,1304—74)就是这样一位学者。这位年轻的科隆纳红衣主教的秘书在阿维农(在法国南部,当时教庭所在地)附近
的沃克吕兹乡村幽室里潜心研究希腊和拉丁文的典籍。这样,古代哲学和价值观念就展现在他面前,他自小接受的中世纪基督教育受到古典义化的冲
击,希腊人对人体美、对自然、对自由及城邦观念的热爱,与罗马人的历史意识、政治权力及坚强意志混合在一起。出于这种力量,彼特拉克重新发
现了文科研究的重大意义,按古罗马西塞罗的说法,这是~种“人文学科”,即对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学问,其中包括语法、修
辞(说话的艺术)、历史、诗歌和道德哲学等等。它们是“人之为人”的学科,教导一个人如何说话、如何读书、如何写作,成为一个文化人。文艺
复兴的学者复兴了这种古代观念。追溯人文科学的源起,显现出人文科学的精神内涵。引贡布里希爵士(E.H.Gombrich)言之:在古代
,Hunla血tas这个词泛指一切可以把人与兽区分开来的东西,相当于我们所谓的“文明价值”。由于大家公认这些文明价值最初是古典文化
实现和建立的。因此人所要保存的就是古典文化的记忆。??因为人文科学毕竟是关于人的科学。??我要说的最后一点是,如果人文科学想要求得
自身的生存,它们就必须关心价值。这种关心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明显的区剐。自然科学将人种(humallspecics)——不管
是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还是人类学——统统包括在它们的范围之内。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那么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是有机生命或精神生命的一般
规律。如果人文科学要忠实自己的使命。那它们就应该告诉我们更多东西。我们要求它们告诉我们,人类能够成为什么样子。不管怎么说,人类自然
要寻求人类成功的极限。假如这种愿望不是如此普遍存在的,人类就不会对体育、对世界记录或别的一些特殊技巧袁现出如此强烈的兴趣。不知在座
的有多少人看过中国杂技赏的表演。对我来说。这简直是出神入化。我从没想到过人类竟然能够在如此大的程度上向地球引力法则挑战,达到一种似
乎失重的状态而又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紧张。我们这些受地球束缚的人无法仿效他们,所以产生了惊讶感。当然,艺术和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比杂技表演
要高一个层次,不过,我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人的能力所能延伸的范围无非是为了证明,我们应该归还人文科学的惊讶感、崇敬感、还有恐惧感。换句
话说,应该归还人文科学的价值感。??人文科学是人性的,或者说是关乎人的。这种精神内涵义也许根植在人的天性中,一种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徜
徉的求知性。人作为一个整体,就如个体一样,渴望理解自身。列维一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里,写下了一段意味隽永的话:对于可理解性(i
11temgibility)的追求绝不是在历史(研究)中偃旗息鼓的,仿佛历史(研究)便是这种追求的终点。相反,正是历史(研究)去成
为任何对于可理解性的寻究的出发点。”作为人性化的一部分,人文科学的另一价值涵义寓于学术的自由探索精神之中。此尤波普尔在《客观知识》
中所言,科学的怀疑精神、证伪和批判精神与人文科学的自由精神是同一的。.二、作为人文科学的美术史“艺术史可以像哲学、美学、历史或其他
人文学科-样对世界上的各种问题表明它独特的认识,而无须仰仗别的学科为之确立准则。”(洪再辛)我们可以把每一种学科譬之为观望世界的窗
口。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明,美术史学科是其中一扇特具魅力和价值的窗口: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象个蠕虫。论智慧你又低于更高级
的存在,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席勒诗在人类的普遍活动类型中,艺术活动是有别于人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等的一种如此
独具魅力的活动,创造是它的代名词,它产生的结果又是如此感人,生动而充满神奇,经历万千年岁月的磨洗,直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面对如此神
奇伟大的人类创造性活动,美术史学科理应展现它独具的魅力。著名的西方美术史家詹森[H.W.Janson]在他主编的《艺术史丛书》(T
heLibraryofArtHistory)前言里的一段话引人人胜地传达了美术史学科的这种魅力所在:没有一种别的学科邀
请我们在历史时空里更广阔地遨游,也没有一种别的学科更能强烈地传达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持续感,或人类之间的密切关联。更有进者,与文学或音
乐比较,绘画与雕刻使我们觉得更能传达艺术家的个性;每一笔一触都记载艺术家的特征,不管他所要遵守的成规是如何的严厉。因此.学术的风格
成为一种分辨品评的工具.其微妙与精细是无与伦比的。最后,还有艺术里的意叉问题。这一个问题向我们模糊的感受挑战。艺术作品本身不能告诉
我们它自己的故事。要经过不断的探求,利用文化史上的各种资料,上至宗教,下至经济学帮助,才能使它吐露消息。这不只适用遥远的过去,也适
用于二十世纪。例如,要了解非具象(nonobjective)艺术的来源,我们就越须知道康定斯基(Kandinsky)及蒙德里安(M
ondrian)对“通神学”(theosophy)的深刻的兴趣。艺术史家的工作因此是综合的,可以阐释人类经验的各方面。在这个知识逐
渐专门化与分裂的时代里。艺术史引起广大的兴趣,这该不会令人惊奇。的确,“前人的美术提供了一条直接的鼓舞人心的接近过去时代精神的通
道”,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立一支,而非别的学科的附庸,它提供了一个独具魅力与价值的理解之窗,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体验人自身的重要途径。并且
,它——当“现在,图像,??渐渐地成为人文科学中的中心议题”,“在当代文化中,图像已是一种无所不在并且越来越显得重要的存在了”,
“艺术史也并非静滞的、只停留在过去某一时刻的文化的凝同物”——艺术史会在一种自觉的意识中变为对当代文化产生越来越深远影响的学科:
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艺术史这一学科推向人文科学中更为醒目的位置上,还须建构一种更加开放的理论情境。……要让艺术史真正地成为一种实现所
谓的‘图像的转捩’(pictorialturn)的重要推动力。众所周知,二十世纪整个西方的学术领域曾经程度不同地经历过一种‘语言
学的转捩’(1inguisticturn),语言学的观念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产生了独特的渗透性作用。美国学者米切尔(William
J.T.Mitchell)于九十年代初在其《理论的想象》一书里则提出了当代的“图像的转捩”之说。米切尔这样激情饱满地写道:“一
种关系错综复杂的转型将再次发生在人文科学的诸种学科和公共文化的领域之中。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之为‘图像的转捩’……现在,图像……渐渐地
成为人文科学的中心议题。就象语言曾经所做的那样,也就是说,图像变成一种模态……一种悬而未解的问题”。不单单是艺术史研究与此相关,而
且诸如媒体研究、文化研究等均不无关系。甚至这种‘图像的转捩’穿越了各种批评学说,政治学和哲学本身等。因而.它所意味的是一种涉及艺术
史学者、电影专家、视觉研究者、理论家、现象学学者、心理分析学学者和人类学学者等的‘大会话’。或许,我们尽可对米切尔教授的此种预感存
有疑惑或保留种种看法,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在当代文化中,图像已是一种无所不在并且越来越显得重要的存在了。艺术史研究若要融入当
代,必须围绕这种极为特殊的‘图像的转捩’,从而与其它人文学科齐头并进,甚至进入领风气之先的重要位置。这无疑是极其迷人同时也是相当艰
巨的远景目标。再者,艺术史也并非静滞的、只停留在过去某一时刻的文化的凝固物。豪泽尔当年的声音依然言之成理,启人深思:没有什么艺术作
品从一开始起就有一种确定的、完全的意味(Significance),也不会有一种不会改变的和终极的意义(meaning)。伦勃朗对
于德拉克罗瓦和对于梵·高来说并不一样,而菲狄亚斯(Phidias)的命运。正像已有人评述的那样,是掌握在米开朗基罗的手中。尽管后者
未必目睹过我们如今归诸于这位希腊大师名下的一件作品??希腊雕刻变化着的意味就像是同时代的创造一样还是随后发生的各个时期创造的。这就
是所有艺术的情形;它是所有能化为任何随后出现的时代或世纪的某种艺术体验中的沉淀之物。所以没有任何艺术史可以被看作是最终的。每一种艺
术史只是一种对开放的、未完结的、常变的发展过和的描述,这一过程中的因子会产生最变化多端的结果。可以相信,艺术史是会在一种自觉的意
识中变为对当代文化产生越来越深远影响的学科的,……置于上述人文科学及其精神涵义和当代学术趋势的情景中,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不仅仅
止步于赞赏人类这一神奇而伟大的创造活动的结果(作品),而且要透过这一神奇活动的结果去理解活动的主体,人本身。并且,通过这种理解过程
,彰显学术自由探索的人J陛精神。【参考文献】【1】曹意强:《欧美艺术史与方法论》,《新羡术》2001年第2期,第27—37页。【
2】潘诺夫斯基(ErwinPanofshy):《作为人文科学的美术史》,戚即平之中译文,《美术译丛》1986年第4期。【3】罗莎·玛丽亚·莱茨著:《剑桥艺术史1·文艺复兴》,钱乘旦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4】洪再辛:《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导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5】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的交汇》,中译文收入范景中遍选:《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第2,7,15—16页。1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发表于《东京义学》2011年第11期。
献花(0)
+1
(本文系陈斌的世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