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BC承认纪录片造假,骗了我们这么多年

 取反加一 2018-04-10

啥?


BBC纪录片造假?!



这两天英国《独立报》《每日电讯》《太阳报》纷纷用大标题发文,矛头直指地球上最顶级的纪录片制作者:BBC自然历史部。


标题全都突出一句:


BBC承认纪录片造假



什么情况?!


时间拉回到2011年,BBC刚出了部8集纪录片《人类星球》


每一集分别展现了人类如何在冰封极地,炽热赤道,湿润岛屿,灼烧沙漠等严酷自然条件下,找到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并繁衍至今。


这部歌颂人类勇气智慧的作品,也成了影史最高分纪录片之一。



第四集,拍摄团队深入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全程“跟拍”当地土著科罗威人建造、入住一座离地面35米的树屋。



选址、取材、搭建,整个过程详细呈现,爬高高的镜头让人手心出汗。



还拍到了新屋建成的乔迁之喜。


一家人扶老携幼,揣上宠物狗子,爬到35米高的新屋吃吃喝喝,点火烧炕。



伴随着约翰·赫特老爷子的配音,BBC跟以往一样,给我们展现了一堆惊掉下巴的镜头。



高达35米的新家外,一个科罗威男人站在树梢,镜头拉远,男人渐渐渺小成天地间的一个点,融入大自然。



震不震撼?惊不惊奇?


就坏在这。


最近BBC为拍摄另一部纪录片《我与部落的一年》(My Year With The Tribe),摄制组再次前往科罗威部落,冒险家威尔·米拉德跟当地人唠嗑却意外得知:


当年那座35米高的树屋,只是他们为配合摄制组,收费搭建的。


爬高造房、新家乔迁全是演戏,人家压根不住这。最后那个男人站在树梢上的镜头也是摆拍!


这事掖着藏着7年过去,没想到被自家人挖了出来。


BBC没办法,在自家网站发表文章公开道歉。



有人替BBC喊冤。


因为其实当年在完整版纪录片的片尾,有10分钟幕后花絮。



这段花絮讲述了这个35米高的屋子,就是当地人专门搭给摄制组看的。


我会把建房的大树指给客人们看

如果他们赞成这地点,我们就在那里建



然后,大叔就领着制作人去看了方圆几公里最高的一棵,35米高的铁树。


制作人一看就乐成了无敌大王花:哇这玩意拍出来效果还不是拔群!搞起!



房子就是这么来的。


而片尾那个树梢的震撼镜头,起码拍了两天。(感觉科罗威大叔在那都站烦了)



真实情况是,科罗威人确实住树上,可人家才不会住那么高。


花絮里,当地人请摄制组去了他们真正住的树屋,结构跟正片中的一样,离地大概三、五米。



所以有人说BBC冤——它明明在花絮里把真相放出来了啊?


但问题是,这么重要的事实不仅被压到正片之外,还在正片里用旁白(“他们的新家”)和画面误导,让观众接收并相信虚假信息。


这显然就是BBC故意的了。


类似的小把戏,也不是第一次使了。


BBC官方承认的“造假”就有不下五次。


还是《人类星球》,第二集沙漠篇里,两个蒙古汉子朝一只来偷骆驼的野狼开枪。


BBC后来承认,“野狼”是由一只半驯化狼客串的。


拍摄时无法在当地找到野狼,所以选用了驯养的狼。拍摄这一幕时,驯狼师就站在镜头外,指挥这匹狼跑向自己。



2015年播出的《巴塔哥尼亚:地球秘密乐园》中,有一幕火山爆发时自带闪电的壮丽景象。


实际上,这个画面融合了2011和2015年两座不同的火山喷发场景,闪电也是后期P上去的。



2013年的《灰熊全接触》,让一群专家深入灰熊栖息地,站在熊群旁边解说。


但实际上,片中个别灰熊和人类场景是分开拍摄的,播出时通过剪辑和旁白,“伪造”专家在场的情况。



上面这些是官方承认、证据确凿的造假,不承认的就更多了。


包括但不限于——


《蓝色星球》展现的龙虾在大西洋产卵,实际是在英国威尔士北部一座海洋公园摄制完成。


《地球脉动2》里鬣鳞蜥幼崽遭蛇群围攻逃脱一幕,其实是拼接镜头,两个画面里的都不是同一只鬣鳞蜥幼崽。


这段画面还被英国电影学院奖评为2016年“观众必看瞬间”


还有很多对动物的微距拍摄,也是后期在BBC工作室里完成。


最有名的是《冰冻星球》第五集,那段罕见的北极熊产子镜头。


先是一只雄性北极熊在北极寒风中艰难觅食,此时戴维·阿滕伯勒爵士磁性的声音响起:


但在背风坡上,白雪之下,孕育着新生命。


紧接着,画面切到北极熊妈妈抱着小熊崽子的特写。



小熊崽子太可爱了,忍不住多放两张……




是的,这个镜头也是“假”的。


BBC压根没在北极拍到这个镜头,而是在荷兰一家动物园里造了个假山洞搞定。


工作人员用石膏和木头布置“山洞”↑


跟《人类星球》树屋一样,BBC还是没把这段“造假”花絮剪到正片里,全片对动物园这事儿也只字未提。


只是悄咪咪上传官网,跟一大堆花絮、幕后放在一起。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摆拍、后期加工,到底有多严重?


戴维·阿滕伯勒爵士就曾经站出来为北极熊这事打抱不平:


想在野外拍摄北极熊亲子镜头几乎不可能,因为只要人类敢进入北极熊洞穴,北极熊大娘就敢给人类直播手撕摄影师(当然也有可能杀死北极熊宝宝)。


跟BBC合作多次的摄影师道格·阿兰也曝光过:


绝大多数涉及小型动物的画面,都是在受控环境而不是野外被拍摄的。你需要把它们引导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才可能拍到需要的镜头。


这么看来,“摆拍”确实是纪录片界的潜规则。


真正的野生世界,未必会每天上演惊心动魄、血腥刺激的动作大戏;更别提片方还有金钱和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一个关键镜头需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



所以在尊重事实、不误导观众的情况下,少量采用人工操纵的摆拍技巧,毫无问题。


比起造假,我们更失望的其实是BBC的“不知悔改”。


摆拍北极熊这事,当年英下议院文化、媒体及体育委员会主席惠廷戴尔就曾点名批评:广播机构不应给予错觉,对BBC误导观众(的做法)极为失望。


但BBC自己咬死不承认“误导”。



逻辑是:在观看《冰冻星球》的1200万人中,只有50人抱怨过,这个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可以认为,北极熊诞生的剧本“措辞谨慎”,并没有误导观众。


BBC发言人甚至还说,如果观众没有在官网上看到这段动物园摆拍的花絮,那“他们应该去图书馆看看怎么拍纪录片的书。”



在BBC纪录片里,幕后花絮大部分都是展示工作人员历经千难万险,才拍到一个镜头的艰辛;


相对讨巧的“摆拍”过程反而被刻意隐藏,不到证据确凿,绝不承认。


肉叔敢说,要类似的造假新闻再多出几次,以后BBC再有宏伟画面,观众保不齐会在脑海里怀疑:这该不会又是摆拍出来的吧。



摄影师道格·阿兰就说了,只要向观众交代清楚哪些镜头是非实拍的,那么使用这些镜头就没有什么问题。


BBC应该对搜集素材的方式感到骄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藏着掖着。


好消息是,在树屋摆拍丑闻爆发后,BBC发言人在道歉时补充:


我们加强了对所有员工关于剪辑准则、标准和价值观方面的强制培训。


也许可以期望一下,下次BBC再带给我们必属精品的纪录片时,大大方方地承认:该镜头非野外实拍。


毕竟你们呈现了那么美的大自然,我猜大家能接受。



编辑:火云鞋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