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村是“农家乐”较发达的地方。这里几乎家家面山,户户临水,矮篱木扉,鸡鸣豕肥。村中溪涧水质清冽,放养着各家的鸭子。农家院子的主人会端出油焖笋、溪中小鱼、水芹菜、地衣、石木耳、石鸡、放养的鸡鸭烹制的各种农家菜来招待客人。 在安吉县,如今有500多家“农家乐”。县里在《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提出,要突出“田园、竹海、溪流、山野”等综合资源特色,建成一批以山林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建成若干个以竹、茶等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旅游区,使安吉的生态旅游更具地方特色,休闲经济更具人文含量。 最近,县委副书记、县长单锦炎率代表团专赴联合国人居署,就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及有关合作项目与联合国人居署进行交流和会商。 听取介绍并交流后,联合国人居署对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安吉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居住的有益探索。联合国人居署决定吸纳安吉为联合国可持续人居合作发展网络成员,同意安吉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并推荐安吉作为最佳人居范例参加明年上海世博会人居展。这意味着安吉成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同意申报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政府。 幸福感来自竹乡的文化魅力 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既着眼于农村环境建设,又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既着眼于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又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农民的幸福感,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 黄杜村是溪龙乡的一个山区村,虽然全村总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但仅有水田915亩,其余都是山坡地。自从将长在天荒坪大溪深山中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白茶王引进黄杜村后,全村通过技术培训,家家户户种了白茶。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特色化提升。黄杜村有12家企业在国际国内茶叶评比中获金奖,形成了大山坞、溪龙仙子、玉叶等一批知名品牌。村里建立了三家茶叶生产合作组织,改变了传统“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规模生产。会种茶更会卖茶,茶农薛勇除了将自家“雅思”牌白茶成功申请绿色食品和“浙江省名品正牌农产品”外,还在韩国和德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同样是白茶,他家的白茶价格却要高出一倍以上,他不用出门却有不远万里的外国茶商慕名前来选购。现在黄杜村是有名的“中国白茶第一村”,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600元。全村420户,除了8户病残低保户,其余的全部盖起了楼房,全村轿车就有100多辆。 通过黄杜村示范,全县把白茶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现有白茶9万亩,全年产值达到6.75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75元。 白茶书写着绿色传奇,养鸡也创造一项纪录。山川乡马家弄村、章村镇长潭村等一批养鸡大户利用山村一流的生态环境饲养竹林鸡,不用喂食将鸡散养在繁茂的竹林里,让鸡吃竹林里的野草和害虫,称之为“绿色”鸡。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安吉善于把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把环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竹根做根雕,竹竿做地板,竹叶制黄酮,竹纤维、竹醋液、竹地毯、竹工艺品、竹家具……翠竹在安吉的年产值达到了98.7亿元,竹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565元。 资料显示,浙江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8265元,安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0343元。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使安吉农民进入了环境支撑产业、产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既让农民从环境优势中得到了实惠,又使产业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安吉县不少村已彰显出特色和亮点。有的村巧打书画文化牌、畲乡风情牌、昌硕文化牌、邮驿文化牌,文化韵味浓厚;有的村集体经济显著壮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大提升;有的村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省级农家乐示范村;有的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花卉苗木、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有的村通过招商项目运作,强化经营村庄理念,达到“一家一品,一户一景”;有的村重视村庄风貌整体设计,使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气息交相辉映;有的村独具匠心,不搞大规模的整体拆建,而是采取自然零星散落做法,追求“竹海深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效果…… 安吉县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这里气净、水净、土净、音净,安吉农村有山有水,配套齐备,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可憩可游、宜商宜居,生活在这样美好雅洁的环境中,幸福是自然而然的了。 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的一句话:“人人幸福:就是通过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教育,实现农村精神文明的长期繁荣,生活幸福感的有效唤起,为安吉农民提供丰富充实的人文环境。” 200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一文。文中第三部分写的是个性化与幸福感体现的乡土文化。文中写道:“绕了许久盘山道,才到了良朋镇迂迢村。‘山环水曲疑无路;翰墨飘香又一村’,一副对联道出此村景致。 “村党支部书记康洪亮一见面,就送上村里的画册《书画迂迢》。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尤以书画之风最盛。这个只有1630人的山村,竟有书画文化户近百家,书画爱好者数百人,其中还有5人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过。” “白壁、黑瓦、马头墙,面前的小楼便是迂迢书画院。画室里,农民画家正在挥毫。他们除了创作,都在为纸扇厂画扇面,一天下来,能挣到两三百元。” 笔墨纸砚,丹青画轴,昌硕遗风熏陶下的玉华村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书画自己的美好生活。村民陈淑芳从小跟随父亲“浙北猫王”陈凡学习书画,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娴熟的绘画技艺,使求画者纷至沓来,并为村里扇厂绘扇面,每年创收3万余元。在陈淑芳的带领下,玉华村投入20多万元建成了农民书画院。村里“金銮殿”古迹将被修复,并建造“江南民间故居”系列石刻建筑群,天官墓等古迹也将共同开发,使之成为安吉最大的人文旅游景区。 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黄浦江源头第一村”的长潭村,具有畲族特色的郎村,江南民居众多的章里村,已成为镇里的“文化名片”。郎村这两年重点发掘畲族文化,从三月三歌会到畲族民俗风情节,从建设畲族特色的长廊到搭建畲村门楼,都充满了浓浓的畲家风情。 打文化牌经营村庄,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安吉农村一大亮点。作为县内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村,剑山村引入了乡村俱乐部、健身中心和汽车俱乐部等一批休闲项目,而乡村湿地公园、老年养生基地、乡村旅馆和生态屋群落这些项目的陆续建设,剑山村已成为安吉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皈山乡皈山场村有悠久的水运毛竹历史,通过建设博物馆,将这一段历史“复原”,反映古人与洪水搏斗、敢闯敢为的创业精神。洛四房村农民公园里,农民和书画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开展“我心中的美丽乡村”现场书画创意活动,秀美山色纷纷落入画幅中…… 今年是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第二年,将深入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包括完善提升“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培育精品村10个左右;建成“递铺―山川―天荒坪―上墅”示范带和环灵峰山示范带,启动“溪龙―梅溪―昆铜、杭垓和高禹―良朋―鄣吴”示范带建设。要新增24个“中国美丽乡村”指令性计划创建村,其中建成精品村10个左右,建成“中国美丽乡镇”3个,从而进一步打响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品牌。 安吉县将通过10年的努力,把“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范围从村内向村外延伸,从户外向户内深化,从抓点连线,到最终成片,逐步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