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志难酬河山旧——岳飞的悲剧人生(上)

 陆一2 2018-04-10

  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迁回杭州之后,南宋朝廷初步在江南地区站稳脚跟。但是金军灭亡南宋之心不死,南宋受到的威胁并没有减弱。金军将领兀术(完颜宗弼)前番败给韩世忠、岳飞之后,改向川陕方向进攻。绍兴三年(1133年),兀术攻打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遭到宋军将领吴玠、吴璘兄弟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由于收获甚小,兀术于次年年初退回燕京,并调整策略,准备智取。


  面对金人咄咄逼人的威胁,为了化被动为主动,绍兴四年(1134年)春,岳飞上书宋高宗请求北伐收复失地,得到高宗的批准。岳飞于是从这年五月率军渡江北伐,南宋一朝最为波澜壮阔的抗金活动旋即展开。


  乱世出英雄


  很多人对岳飞的了解,始于“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在历史上,这个故事的原委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岳飞”其人。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人。他于宋徽宗崇年二年(1103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有四个哥哥、一个弟弟和至少一个姐姐。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岳飞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他的父亲淳朴善良,母亲则深明大义。所以岳飞小的时候,有“岳母刺字”的故事。此故事流传甚广,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但细节方面尚待学界继续考证。文献中较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宋史·岳飞传》。不过《宋史》中所述刺字的内容与民间传说略有不同。《宋史》的版本是“尽忠报国”,而民间传说的是“精忠报国”。学界认为,《宋史》的说法可信度高。“精忠报国”这个说法,可能是因为宋高宗后来御赐“精忠岳飞”四字,民间于是以讹传讹,误把“‘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


  按岳飞后人说法,岳飞少年时性格沉厚、寡言少语,但是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且先后拜师学习骑射、刀枪之法等技艺。他的武艺全县无敌,且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岳飞20岁时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结果不久父亲病故,只好回家守孝。两年后,因为生计困难,只好第二次投军,在河东路平定军出任偏校。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突然南下,攻城略地,岳飞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再次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但他的母亲姚氏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相传“尽忠报国”就是在这个时候刺在他后背上的。岳飞于是第三次从戎。


  靖康元年(1126年)冬,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到相州,奉旨组织军队勤王。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岳飞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在军营中很快崭露头角。岳飞所部很快划归副元帅宗泽管辖。岳飞又屡建军功,不断升迁。“靖康之变”发生后,宋高准备退居南方,岳飞不顾自己官职低微请缨北伐。但宋高宗以“越职言事”为由,将其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岳飞又北上奔赴前线投军,这是他第四次投军,先后隶属于招抚使张所、名将王彦,最后又复归宗泽。岳飞一次又一次打胜仗。老将宗泽非常赏识岳飞的才干,认准他是大将之才,打算好好培养培养。一日宗泽招见岳飞并授以用兵作战阵图,且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岳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泽听完后点头称是,更是欣赏。这段对话道出了岳飞战场上取胜的秘诀:不拘泥于阵图。而这个做法,与宋朝皇帝历来热衷的“将从中御”却恰恰相反。这间接解释了宋朝将帅在战场上的整体表现不佳,其责任到底应该在将帅、还是在皇帝。


  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以后,天气开始炎热,金军撤退,宗泽准备北伐。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东京留守司。宗泽和王彦、马扩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计划。这年六月止,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24次,但始终没有取得高宗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泽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于七月初一含恨离世。一代名将就这样遗憾辞世!


  宗泽死后,东京留守的继任者杜充,谋略不足,搁置了宗泽的北伐计划。岳飞在其账下抗金无门,只是收降了一些叛将和流寇。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杜充眼见天子南渡,遂生南迁之念。六月下旬,岳飞刚刚回军开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开封乃北宋故都,好不容易得手却白白放弃,他日若再想收复此地,只怕需要数十万将士浴血奋战去争取。杜充的愚蠢做法让岳飞极为震惊,岳飞苦苦相劝而不可得,只得受命南下。


  更奇葩的是,宋高宗竟然对杜充弃守开封的做法不加任何责罚,反而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右丞相。宋高宗就是这样不思进取、懦弱无能。大宋天子已经不再是爱惜百姓、保境安民的天子,而是只顾自己死活的天子。“建炎南渡”这一路遭受金兵追杀的经历,已经让他对金兵极为恐惧,深怕有朝一日自己会沦落到徽钦二帝的下场。于是,到达杭州之后,宋高宗赶紧让人向兀术呈送《致元帅书》,极尽哀怜之意,请求“赐以余年”:


  “……伏望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社稷存亡,在阁下一言,某之受赐,有若登天之难,而阁下之垂恩,不啻转圜之易,伏惟留神,而特加矜察焉。……”


  假使有在天之灵,不知道大宋的开国皇帝太祖、太宗看到这一幕,对这样的后世子孙会作何评价。兀术显然收到了这封信,但却让宋高宗大为失望。兀术不仅没有做任何回复,而且继续兴师南下。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进犯。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兀术则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杭州),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很快,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不久,开始渡江南下。危难之际,岳飞受命率军奔赴马家渡阻敌,结果因孤立无援退守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再弃建康,逃亡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右丞相都投降金人了,国家还有出路吗?看来,南宋又要上演“靖康之变”这一幕悲剧了。


  杜充既已投降,岳飞决定转战敌人后方,独自抗金。他收编了大量溃军败兵,并严明军纪,陈述报国志向,得到士卒的感动和拥护。


  岳飞的“敌后抗战”给予了兀术以痛击,有力地牵制了他的南下进程。岳飞夜袭并攻克溧阳,再转战广德,在广德境中取得六战皆捷的战绩。岳飞在广德的屯军,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岳飞治军极其严格,他对部下的要求是“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卤(打卤是宋代口语,意为抢劫)”。流传开来,就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抗战,说:“县中存粮,可供一万军士吃十年!”岳飞迅速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广德和宜兴,岳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岳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岳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此时兀术仍在穷追宋高宗,一路南下。金军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等十一人。


  他的惊人战绩终于引起宋高宗的注意,并获得肯定和认可。常州截击战之后,岳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宋高宗总算稍感安全,得以喘息。


  此后,岳飞又着手收复建康,在建康与金兵鏖战半月。此时,民间已按习惯称呼这支由岳飞统率的军队为“岳家军”,与韩世忠的“韩家军”并列,但岳飞的职级此时依然不高,隶属于御前右军都统制、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部下(张俊后来也名列“中兴四将”之一,但排名在岳飞之后)。在收复建康的战役中,岳家军战绩辉煌,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宋高宗也也因此第一次接见了岳飞,并且采纳其建议,重兵布防建康,以卫东南。


  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年),岳飞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就是在这时候,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世才误将岳飞背后的刺字“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的。宋高宗还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以充实岳家军。如果说岳飞此前的军队勉强应该视为私人招募的军队,那么在宋高宗接见岳飞、并拨给岳飞军队之后,“岳家军”就很难再被视为私人招募的武装了。


  宋高宗在乞和而不得、不断被金兵追杀中,也终于面对现实,唯有全力抵抗才能图存、才能获得议和的筹码。所以对岳飞及其岳家军的倚重开始与日俱增。


  绍兴四年(1134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奏议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宋高宗又一次暴露了自己的软弱怯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