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梦录

 书蠹之家315 2018-04-10

编号:E28·2000917·0534
作者:何其芳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00年1月第一版
定价:4.00元
页数:55页

“于是我很珍惜着我的梦。”1936年,对何其芳来说并不是一个做梦的年纪,而他像是一个找不到出路的行者,把未来的设想放在一种“如浮云”的梦境中与一本凄凉阴柔的书。30年代的散文是属于何其芳的,他这种“画梦录”式的风格把中国散文从明争暗斗的武器变成一把直指敌人的利剑。
《画梦录》:我能很美丽的想着“死”

慢慢的我懂得那道理了:一个学法术的人必须向他师傅立誓,以一种不幸的缺陷作为取得那秘密的传授的代价,瞎眼,跛足,或者没有儿女。
        ——《魔术草》

春眠不觉晓。六点多的晨光叫醒我,其实是将那一个模糊的梦打碎了,即使不开窗,那泛白的窗帘上也留下了若干时间走来的痕迹。梦中留下的是否还有痕迹,是一场大雨之后的干涸?是一只猛兽袭来的惊恐?还是一条蛇缠身时的窒息?梦中似乎是有声音的,喊叫,叹息,或者是无声之声——在梦中,是一个奇怪的状态,即使在另一面你大喊大叫甚至惶恐地躲避和逃跑,醒来是全无各种声音和动作的。声音只在梦里,它不穿过梦境在现实里响起,隔着一个夜,隔着一丛白,时间和记忆都化成幻觉一种。

而且,这梦是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一九三六那成型的册子的,就如我的阅读,似乎也远隔了时间设置的那个封面,《画梦录》就在昨晚的书桌上,在还没有进入梦境的夜晚,它有限地被我翻过,55页,4.2万字,连梦也都是有限地被记叙。而原本3月读完的这一册散文,却在时间的流淌中进入了4月,仿佛也是一次僭越——3月而4月,黑夜而晨间,一九三六年而二〇一七年,以及梦而梦,都像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变异。

变异而具有某种邪术的特点,当20多岁的何其芳在北大哲学系触摸那一些意识、精神、主体、形而上的时候,那个梦其实是把他带向辽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些不存在的人物,那里有“一半句古人之言”,那里有“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甚至那里没有被定义的国家、民族、革命和战争。偏偏寻找到那一种魔术,那一种神奇的草,“无论怎样难开的锁都不能抵抗它。这句话开启了我的幻想。”

锁在一九三六年的夜晚,锁在一介书生的梦里,锁在被时间埋没的家族记忆里,“直到现在才明白我找寻的钥匙大概是一根草,一种久已失传的无人认识的草。”那个一百余年前的远祖掌握着某种法术,当人恍惚的时候,仿佛身临绝岩或者四面皆水,再也不敢所动了。绝岩或者水,就是一种带锁的空间,你只能在绝望中静立,不敢呼吸,是一种惩罚?还是一种自我封闭?当远祖终于把自己的身体送进墓中,那个魔术便也没有传授他人,静静地死,自我的死,是不需要别人来破解,也无法被破解。

其实,设置那临水之渊,或者走进坟墓,是因为永远关闭了门,永远把钥匙扔掉了,答案在一个人的手里,却是死去,这是何等的决绝,而在时间之内行走的子孙来说,或许是一个永远带有缺憾的传说,“慢慢的我懂得那道理了:一个学法术的人必须向他师傅立誓,以一种不幸的缺陷作为取得那秘密的传授的代价,瞎眼,跛足,或者没有儿女。”所以何其芳说那魔术是一种邪术,是一种法术,它不是娱乐,不是取兴,而是以一种遗忘的方式封闭时间。

但是,还是不小心闯入了这个封闭时间,闯入了失传的魔术,闯入了如幻的梦境,“我想以一种悲观的思想说明魔术之起来是很自然的,犹于夜间之梦。至人无梦,那个境界虽然明净得很,于我们凡人却嫌荒凉。”于是那个幻想天地里,“佩了一根就谁也不能看见”的魔术草,在那里寻找梦的起源。是的,还是有水,还是有绝岩,但是对于何其芳来说,这是一种必须佩带的身份标识:“一清水,编草为舟,我到我的海上去遨遊。”

在一个人类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上,“编草为舟”如何抵达边岸?我的海是不是无边无际?一如思想,一如幻想,一如那种决绝式的死亡?其实,走进魔术,走进幻想,走进浮云的世界,对于何其芳来说,是一种年轻时的彷徨和迷失,“不知何时起世上的事都使我厌倦。”转向,掉头,索性就自己编织一个梦,在“画梦录”里看见故乡,看见黄昏,看见夕阳,看见无人经过的那个“荒凉的地方”。

何其芳:编草为舟,我到我的海上去遨遊

梦里是“雨前”的那个故乡,故乡有“牧雏鸭的人”;梦里是“黄昏”里的亭子,那里是一个拿着刀的壮士;梦里有货郎的鼓声,在夕阳灿烂的时候,行走在自己的方向里。可是,牧雏鸭的人,拿刀的壮士,货郎林小货是不是也会在梦的魔术中身临那一片水的绝境?是不是也会失去最后的方向?怀念着故乡的雷声却终于没有看见雨的降临,亭子里的黄昏却终于“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那货郎,也终于不再有宅子里的主人和他谈年岁收成,谈县城里的事:“没有人问他的家在哪儿,家里还有甚么人,他已多大岁数了。”

却也开始看见美丽的少女,“因为从她们,我们有时可以窥见那未被诅咒之前的夏娃的面目。”这是纯净的梦,这是启蒙的梦,少女也是那一个魔术草,也是那一把钥匙,就如在天上的那个甜美故事,“银河是斜斜的横着。天上的爱情也有隔离吗?黑羽的灵鹊是有福了,年年给相思的牛女架起一度会晤之桥。”可是竟也是一种迷失,那天上的甜美故事在寂寞的思妇心中,无论如何是无法触摸到的,“于是,盘郁在心头的酸辛热热的上升,大颗的泪从眼里滑到美丽的睫毛尖,凝成玲珑的粒,圆的光亮,如青草上的白露,没有微风的撼摇就静静的,不可重合的坠下……”坠下,从古代,从天上,到人间,到现在,只是秋海棠开了一簇,却开始凋谢,开始独语——在昏黄的灯光下,在紧闭的黑夜里,一个灵魂在门外,一个灵魂在门里,一个在找寻生,一个在期待死,“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即使死是不是也需要一种独语?门内和门外,一个灵魂和另一个灵魂,其实隔着生与死,隔着现实和梦幻,编草为舟的遨游最后竟也是无法逃开的颓废。

“柳氏小女铃铃之墓”里睡着一个美丽的灵魂,它在说话,它在想念,它在独语,她对一朵刚开的花说,“给我讲一个故事,一个快乐的。”对照进她的小窗的星星说,“给我讲一个故事,一个悲哀的。”就像她曾经对那个一起散步的雪麟说的话,可是这个梦里分明只有饮空的酒瓶,分明有另一个女郎,分明听到了温柔的“再见”,那些幸福的光,那些满足的光,那些从天堂里发出的光,是不是可以照亮这个梦?“不是你,我期待的不是你。”她心里知道,但不说出。

终于睡下,终于成了一个墓碑,终于变成了“画梦录”:丁令威说:“我为甚么要回来呢。”那个小城实在荒凉;淳于棼说:“在那梦里的国土我竟生了贪恋之心呢。”还有的故乡并不在人间;白莲教某的他惊醒在黑暗里,“慌忙的在案上摸着取灯,划一根,重点着了烛。”独语最后变成了哀歌,乡村的少女只是禁闭在闺阁里,像一个梦,却只能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些美丽的少女去了哪里?或者那个纯真的梦何时被击破了?一切都会消逝,其实一切都已经被预言:“我能很美丽的想着‘死’,反不能美丽的想着‘生’吗?”

现实和梦境,生与死,爱与不爱,少女属于过去,魔术属于传说,故乡,当然,也属于一种幻觉:那楼是矗立在白墙黑瓦的宅第间,夕阳照在上面,是温暖的故乡;那算命的老人总是坐在院子里说着人们的吉凶祸福,手指在弦上发出单调凌乱的声音,但是却是悦耳的。于是和魔术草“编草为舟”一样,“以梦为楼”是抵达故乡的乐园,“算命为弦”是看见命运的影子——仿佛都需要一种寄托,一种隐喻,在一种阴暗、破败、孤寂和迷失中找到一个坐标,是理想的,是幻想的,也是梦境中,只有它们的存在,才能有一个登高眺远的兴致,才能有青春的骄矜和夸张,才能有荒凉明净的魔术之源。

终究是为了去海上遨游,临水的绝境是要跨越过去的,然后上船,然后出海,然后告别身后的国土,然后在无墓之地划过生与死,但,还是一种梦,梦在水中只是一个倒影,倒影里是黄昏故乡里的那个亭子,是未被诅咒之前的夏娃的面目,是天上甜美的爱情故事,是谁也看不见的魔术草,倒影是扇子里那一片烟云,是镜子里那一处斑驳,甚至最后连扇子也在海上遨游时丢弃在了无名的地方,于是醒来的人说了一句话:“只怕你找着时那扇上的影子早已十分朦胧了。”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夜半。写在《扇上的烟云》里的那个梦终于沉沉睡去,终要醒来,即使到了二〇一七年被僭越的早晨,因梦而梦,在时间的变异中烟云散尽,再不用寻找魔术草,因为所有梦中的锁都已锈迹斑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