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都不信,可能是见识太少

 方远图书馆 2018-04-10


     如果你对一个朋友讲一个令自己无比感动的故事,最难过的结局并非他不能产生共鸣,而是他根本就不信。人的预期仿佛有自我导向的能力,判断的结果总早于故事的发生,他们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而并非可以去相信的。

      我问过好几个朋友, 什么时候相信有艺术存在这回事。有一个人告诉我,在他走进乌菲齐美术馆,在拥挤的人群中努力探出脑袋,亲眼见到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时,他才相信世上真的有艺术这回事。

     在这之前,他曾怀疑艺术是大家构建的谎言,是附庸风雅的惺惺作态。直到他亲眼看到,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一幅作品可以美得令人心颤。相信艺术存在,可以在不同的时空里,撞见不同的记忆,却有着相通的感受和审美。

      那年他已经30 岁了,他感慨如果早点儿见到这幅画,或是另外一幅同样能让他相信艺术的作品,他也许就可以早点儿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熏染,不会因为封闭自己接纳艺术的心而错失了那么多杰作。

     不信的时候,什么也看不到,就算看到也会觉得什么都不对.一旦相信,从那一刻起,你会看到相信的东西不断地出现,也会看到更多的美丽。

     可我们不知道哪个瞬间会让我们被打动,会让我们甘心俯首称臣。小时候最容易轻信,很快被教育轻易信任是很不理智的行为,是单纯的、幼稚的、没有见识的行为。

     而我发现,在越来越难以相信的成人世界里,见识越多反倒越容易相信。因为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才能知道这个世上有那么多与众不同的人、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人生、那么多绚丽的梦想。你会相信,这世上真的有人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不是仅仅质疑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怀疑人生的可能性。

     .我知道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 要让人学会相信,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遇到了那么多有趣的人、那么多无功利心的人,就算我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还是会有人质疑,猜测这背后的驱动力。

       人们只愿意相信跟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认为其他的一切都是虚伪的;只愿意相信自己能到达的地方,不相信不可抵达的远方的存在。如果因为吃不到葡萄而不愿意相信葡萄是甜的,就是在否定客观的存在,人一旦不相信本真,就无法拥有信仰。

     1912 年春天,49 岁的西班牙自然主义哲学家、美国美学的开创者桑塔亚纳在哈佛大学讲课,突然,一只知更鸟飞落在教室的窗台上欢叫不停。这只知更鸟,除了金银相间的胸毛,通体的蓝色像天空、像大海、像一枚镶嵌在海天之间的蓝钻石。

      被蓝色知更鸟吸引住的桑塔亚纳,半晌才转向学生,沉默不语许久,他说:“对不起,同学们,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现在得去赴约了。”说完,他庄重而又飘逸地走出教室,跟在知更鸟后面走向森林。

     蓦然回首,桑塔亚纳看见身后远远地跟随着他的一群学生,他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之后,桑塔亚纳离开了哈佛,离开了美国,选择去欧洲做流浪学者。

      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愿意相信一只知更鸟把桑塔亚纳引向了内心深处的自我,那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比现实更超脱一些,比富足更质朴一些。有时候真相往往就是这么简单,不是所有的人都怀有功利心。

◆◆◆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愿意暴露出弱点的一种心理状态。爱不是只把人性中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也要把最柔软脆弱的部分坦露出来,并坚信会得到慰藉而不是伤害。也就是说,我给了你摧毁我的权利,但相信你永远不会使用此权利。

     小时候读辛波斯卡的诗,觉得无比浪漫,“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之所以觉得浪漫,是因为他们相信偶然、相信邂逅、相信油然而生的情感。现在再去读这首诗,更觉得这样的情感很难得,我们身边太多人对爱情过于认真,太多的交往带有目的性。

     如果听过黄昏时酒瓶在街角碰撞的声音、闻过夜晚茉莉的香气、见过晨光里涓涓细流漫过大理石的闪光、尝过新鲜的果子、扶过宏伟桥梁的栏杆、眺望过被天空衬得低矮的教堂尖顶,你就会幸运地明白,所谓好生活,是深入就在这里的世界。

     卡夫卡说:“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我理解的最近的东西,就是你眼前最真实的情感;最远的东西,就是志存高远。

     那么,信与不信有那么重要吗?也许并没有。

     但只有我们相信的东西,才有可能反过来选中我们。我不想轻易说不信,因为很有可能是自己见识太少。理性与智慧并不代表质疑一切,眼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慈悲,理解人性是复杂的,不再对他人有过分要求,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同时原谅人性中坏的一面。

     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选择信是一种命运,不相信也是一种命运。人生路越走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再相信。

     本文选自祝羽捷新书《世界从不寂静》

     祝羽捷

     曾用笔名祝小兔,《时尚芭莎》驻伦敦记者,上海作协会员,专栏作家,中央圣马丁学院艺术评论和策展硕士。

    2018年2月2日,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英国驻华大使馆官邸接见了祝羽捷,并对她说:“感谢你对英国文化的热忱以及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世界从不寂静》是祝羽捷2018年全新散文作品,记录了她在英伦两年游学期间的种种遇见和感受,以细腻美好又兼具思辨的文笔展现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