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西堂:

在北京城东南西北四座教堂中,西堂是规模最小的一座。1723年,意大利籍味增爵会传教士德里格神父 (Teodoricus Pedrini) 在西直门内购置土地,建造了教堂。受教皇格肋孟多十一世的派遣,德里格于1705年来到中国,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成为专门教授皇子西学的教师,因此西直门教堂也是直接隶属于罗马天主教廷。1811年,西直门教堂的神父被驱逐出境,教堂被拆除,地产被清政府没收。1867年,教堂重建,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毁。1912年,再次重建。

西直门教堂旧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教堂面积较小,正立面是一座三层高的尖顶钟楼,两侧墙边立有小尖塔。钟楼向外微凸,开哥特式尖拱窗户,拱内由两个尖拱和一个玫瑰花窗组成。钟楼四面开尖拱窗,顶部立有尖顶山墙。教堂内立有两排石柱,划分为三廊式布局,石柱为仿科林斯式,不过柱头以藤蔓植物的叶片取代了忍冬草的叶子。石柱为墨绿色,与红色的座椅搭配出舒心、充满生机的效果。屋顶为十字交叉拱顶,中心嵌有拱顶石。现在教堂正面的北墙是倚着原来的北墙后接出来的,圣母山建在了门内,成为北京唯一一座建在室内的圣母山。祭台位于最深端,教堂奉圣母圣衣为主保。两侧墙壁上,挂有多幅反映宗教内容的油画。

文革时期,教堂被没收,曾经先后被用作过纽扣厂、电扇厂和同仁堂制药厂的仓库。三层高的钟楼也被拆除。1994年,在各方努力下,教堂重新开放,恢复了宗教活动。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圣米厄尔教堂: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天主教圣米厄尔教堂(St.Michael)位于今东交民巷甲13号,建于1901年,是近代北京修建的最后一座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高加理司铎修建,后由法国人斩立国扩建。教堂位于使馆区内,原属于法国公使馆主要服务对象是使馆工作人员和外国人。教堂供奉圣米厄尔为主保,圣米厄尔也被翻译成圣米迦勒《圣经》里称其为one of the Chief Princes,对他的描述和歌颂很多,他绝对正义的化身,拥有非凡的勇气和威力,还拥有最美丽的容姿,非常英俊,常以右手剑、左手秤的造型出现,又称为六翼天使。基督教中流传米迦勒守护着圣母玛丽亚(Mary)的灵魂,不让别人沾污。他还有一重身份,就是死亡天使引导死人走向彼岸,并审判人死后的命运。在《旧约》但以理书中,他是以色列的守护天使,也是世界陷入乱世时必会出现引导世人的天使。

教堂为哥特式风格,外墙用灰砖砌筑,正门开两间,门套为尖券型,上方饰以曲线尖顶山花,边缘为齿状。正门两侧均建有神龛,东龛供奉若瑟,西龛供奉圣母。两门中央的方柱上是主保圣米厄尔的雕塑。建筑的排水口采用了螭首造型,把中国台基座排水口传统做法使用到了屋顶平台处,圣米厄尔雕像和螭首的造型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入口上方二层向内收进,墙面上开拱窗,拱套内的为常见的两个尖拱一个圆窗的组合,这与两侧二层窗户的造型完全一致。此外,在窗套的外侧还饰以小尖塔的造型。两侧为锥顶塔楼,周围雕刻有各种样式的砖花,顶部楼体为八面体,开拱窗,设木质百叶,四角立小尖塔,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向上感。锥顶周围还饰以连续的三角形小山墙。堂顶为斜坡形,上面覆盖灰色琉璃筒瓦。大堂内装有彩色的玻璃窗,红色的立柱和暖黄色的拱顶营造出一种温暖、和煦的气氛,三廊式布局向里延伸,圣坛上供奉着圣米厄尔像。

1951年法国籍的神父回国后,教堂改由中国籍神父主持教务。1958年该堂为台基厂小学使用,作为该校的礼堂1986年学校外迁,经过修整后临时作为修女院,恢复宗教活动。1989年重新开堂。1995年,圣米厄尔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圣经会: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19——北京教堂建筑(二)

 

圣经会是一个专门发行印刷发行基督教圣经的机构1833年,美国圣经会委托在华传教士引发圣经。1876年在上海首创中国分会,1890年设立北京分会(China Bible House Peking Brand。首任会长是美国人Dr.T.G.N.Gatrell,最初因为没有印刷厂,只做一些批发和销售的业务。

1923年,中华圣经会在北京购地,并得到美国马里兰州圣经会的捐款1927年建设了圣经会办公楼。建筑由长老会建筑工程师设计,1928年秋竣工后,成为圣经会在华北地区的分销中心。圣经会旧址位于今东单北大街21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占地面积1800平米,建筑平面为矩形,屋顶为重檐庑殿样式,覆盖黑色筒瓦,屋脊上饰有吻兽。外墙为灰砖砌筑,正面设有柱廊,海棠角方柱,横梁处有雀替,檐下梁头做成石兽形向外伸出。入口上方的檐部做中式卷棚檐。建筑坐在一个大须弥座上,周围有中国传统式样的石栏杆。室内一、二层主要房间都是一个大厅,南北两侧为次要辅助房间,三层层高较低,是较小的办公室和库房。

民国时期,这里是基督教青年聚会活动的场所,后部当时间有室内体育馆,礼堂在抗战时期曾改建为电影院,解放后改为红星电影院。1958改为礼拜场所。后为北京基督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1984年,旧址被北京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圣公会救主堂:

 

    中华圣公会是英国圣公会在华的分支机构,北京救主堂位于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是圣公会华北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圣公会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教堂。1900年庚子之变后,英军占领了宣武门地区,圣公会的传教士相中了邢部官员殷柯庭的私宅,便强行购置建造了教堂。

   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建于1907年,1911年当年强购的地产正式在北京政府备案,成为教会财产。教堂为中西合璧风格建筑,建筑大量使用中国传统的青砖、灰瓦,试图以此拉近基督教与中国百姓的距离。教堂平面为巴西利卡十字形,中央部分做两个硬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低于中央部分。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屋顶的两个交叉点上各建有一座八角亭子,造型为中式风格凉亭,分别作钟楼和天窗。主入口设在正面山墙上,做中式大门样式,正门两侧及门楣上方原有汉白玉雕楹联,右侧书此诚真主殿,左侧书此乃上天门,横批为可敬可畏。入口上方和两侧各开有圆形玫瑰花窗一座,体现出哥特风格痕迹。底部还可有石匾,介绍了教堂修建以及修缮的历史。

建筑内部使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撑屋顶。横梁上方做采光侧窗,下方做中国式横楣子挂落。在十字交叉的中点上为祭坛,是一个方形木台,周围用中式的栏杆围绕起来,祭坛背后是中式的隔扇,隔心用冰纹格子,主教席用名贵的红木做成,雕有中式的花纹。祭坛上的八角形天窗连接外面的八角亭。教堂内设圣洗池,并且配备有完整的上下水装置,是那个时代建筑中非常少见的。从建筑的内部装饰上看,更像是一座会馆或者戏院。

新中国成立后,圣公会退出大陆,这座教堂改为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库房,后在1990年成为塞翁信息有限公司的办公场所。2003年,救世堂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