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利 邯郸市第一医院药学部 来源:药评中心 (已获授权) 抗肿瘤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往往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的组织细胞也遭到致命的伤害,会出现轻重不同的不良反应。通过抗肿瘤药物与其辅助用药的巧、妙搭配,谨慎地使用预防性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患者依从性,确保患者生命尊严。 一、常用抗肿瘤药物分类 二、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全身组织和器官尤其是增生活跃的骨髓、胃肠道粘膜、生殖细胞、毛发和肝、肾等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生命。 临床根据抗肿瘤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不同将其分为: 1、立即反应: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烧、过敏反应; 2、近期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损伤; 3、远期反应:诱发肿瘤、免疫功能抑制、不孕等。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之内出现的毒性反应,表现可分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三、抗肿瘤药全身反应及防治 据美国统计,因化疗副反应及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为3%~10%。有些患者因为不能耐受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拒绝有效的化疗。因此,对于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要予以重视,预防为主,合理搭配。 1、消化系统反应:5-HT3受体拮抗剂(格拉司琼、昂丹司琼、托烷司琼等)用于抗肿瘤药物导致的恶心和呕吐防治。 2、造血系统反应:甲氨蝶呤联合应用亚叶酸钙,可帮助患者耐受高剂量的甲氨蝶呤,以减轻由甲氨蝶呤所致的黏膜损害和骨髓抑制,同时更多杀灭肿瘤细胞,提高化效指数。应用氟尿嘧啶需用亚叶酸钙增效,尤其在大肠癌的治疗上优于氟尿嘧啶单药治疗。 3、泌尿系统毒性:美司钠可防止泌尿道毒性的发生,在使用异环磷酰胺中作为常规治疗,也用于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的患者。氨磷汀用于减少顺铂引起的肾毒性。 4、肝脏毒性:抗氧化剂如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内源性保护因子如腺苷蛋氨酸、辅酶A、三磷酸腺苷、肌苷,用于化疗过程中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5、心脏毒性:右丙亚胺是一种真核DNA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剂,证实可以有效地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 6、肺毒性: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博来霉素治疗过程导致的肺部毒性反应。 7、神经系统毒性:维生素B1、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可用于5-FU、长春新碱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8、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分局部和全身两种):用药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性反应,可表现为颜面发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目前临床上紫杉醇是引起过敏反应的重要药物,具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特点。常规使用预防性药物为: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马来酸氯苯那敏、雷尼替丁等。 三、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与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药液外渗所致皮肤毒性反应、栓塞性静脉炎和手足综合征,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1、药液外渗:可引起疼痛、肿胀及局部组织坏死,或形成局部硬结、纤维化挛缩和溃疡。抗肿瘤药物外渗后应及时处理并使用解毒剂(见下表)。 2、栓塞性静脉炎:可引起色素沉着,是5-FU、蒽环类常见的不良反应,防治药物有硫酸镁、硝酸甘油、肝素凝胶等。 3、手足综合征:是卡培他滨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指(趾)热、痛、红斑性肿胀,严重者发展至脱屑、溃疡和剧烈疼痛。口服大剂量VitB6(300mgd)、20%尿素乳膏剂保湿用于防治。 肿瘤的化学治疗对于肿瘤的综合治疗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合理、经济地使用抗肿瘤药,合理配置药品资源,增强化学治疗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是肿瘤治疗中的最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江鸣,刘振华.抗肿瘤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7(5)2,82-86. [2]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第1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52. [3]中国国家处方集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国家处方集[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53. [4]谢艾维.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其合理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1):34一35
|
|
来自: 了无一客 > 《健康 医学科学 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