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xfshok 2018-04-10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微君之故,。(《诗经·邺风·式微》)

②,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③一条条街道宽又平,。(贺敬之《回延安》)

④,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一日不见,。(《诗经·郑风·子衿》)

⑥ ,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2)默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两联。(4分)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青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chuī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朦胧( )踊跃( ) 歌chuī(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2分)

(3)“依稀”的意思是 ;(2分)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2分)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傅雷是一位杰出的家、家,翻译过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

(2)《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长子的家书,共封。(2分)

4.你所在班级开展以“走近传统节日与民风民俗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活动中,王玲同学从报纸上抄了一段文字,由于粗心,出现了错误,请你帮她修改。(4分)

至于其他的响器,如锔锅、锔盆、钉碗、弹棉花、收破烂儿的,也都各有千秋。总之在乡下,【A】人们在响器的日常生活里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即使现在难觅其踪,【B】但那一声声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依然珍惜在人们的记忆里。

①【A】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②【B】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改为“”。

(2)活动中,张倩和赵强对传统风俗的态度产生了分歧,请你以张倩的口吻完成对话。(4分)

张倩: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利于我们了解安徽各地的民风民俗。

赵强: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都过时了,没什么好关注的。

张倩:。

赵强:经你这么一说,我认识到我的看法是不对的,对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确实要了解继承。

(3)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习俗,请根据下面的节日,填写相应的习俗。(4分)

①元宵: ②端午:

③中秋: ④清明: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9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5.选文第①自然段中说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与第②段“我却还以为船慢”是否相矛盾?为什么?(3分)

6.你怎样理解第②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的?(4分)

7.第②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8.从第①、②、③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画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6分)

第①段:(活泼 轻松) 第②段:(急切 焦虑)

第③段:(惘然 陶醉)

9.请给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二】难忘的火把节15

原因

夜幕降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踩着一个的肩膀站立,然后将点燃的小火把逐人上传、举起,靠近那高高耸立的火把树,靠近那一圈柴块。风从东方来,风从南方来,风从西方来,风从北方来。哔哔剥、呼啦啦,顿时光焰蹿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就此拉开大幕。

家家门前、院心的小火把树燃起来了,大人小孩手中的小火把燃起来了。火把云倏然降落人间,被村寨擎起,被欢笑声擎起。此刻的天空嵌满的是看热闹的星星。

也许,首先高举火把往前冲的是小伙子们。因为姑娘们已经戴上“风花雪月”头饰,系上绣花围裙穿梭在街头巷尾了。她们三三两两、搂肩搭背,说笑声给朦胧夜色绣上了道道金色花边。意中人就在其中,冲上去,抓一把松香粉撒向火把,倾吐热烈,表明心曲。“哗”,火光腾起,赠一朵红云让她踩。姑娘提着围裙轻盈一跳,仿佛被火焰的手掌捧起又放下。热流与光照掠过,他看见姑娘抿着嘴唇莞尔一笑。那笑,是伸出的指甲红红的手,牵着你,去探求一个情感的谜底。

她家门前的小火把树下,炒蚕豆喷喷香,甜米酒凉沁沁,阿爷阿奶阿爸阿妈阿哥和抱着胖小子的阿嫂,正在火光扬抑里话桑麻、说丰年,并且,热切期盼检验一个年轻声音是否能谐和地融入。小伙子,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们则举着火把满街跑。不论遇上什么人,抓一把松香粉就撒向火把。“哗”,火光腾起在他或她的脚下,烧去晦气霉气和邪气,带来财气运气和福气。一位八十高龄的老奶奶特意走到街上撷取祝福了。“哗”,火光腾起。她颇显硬朗地一跳,仿佛在一瞬间坐进了一盏金色莲花。“长命百岁!”童声响起。“难为难为!”回应的却是沧桑之音。见到稍微陌生一点的面孔,孩子们更是兴奋,趋步上前用腾起的火光奉送接二连三的问候,来客连跑带跳,被追逼到场坪的大火把树下。他哪里想得到,孩子用这种方式送给他的竟是一份请柬——大火把树下早已摆开了八仙桌,堆满了张家的石榴、李家的花红,还有核桃、板栗、瓜子、炒豆……更有村里自酿的稗子酒。且在那蓬高高撑起的金色火苗的庇荫下,看人们敬天敬地敬谷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听老人说一回火把节的来历,直到柴薪燃尽,直到围坐的人们每人怀揣一块掉落的柴炭回家。那是置放于圈厩能让牲畜祛疫防病的吉祥物,助人劳作的马和牛,白家人最记挂。

不远处,有人任性地一会儿把火把耍得龙蛇飞舞,一会儿又把火把耍得如金菊绽放,吸引了很多目光。午夜,孩子们冲向田野,他们列队沿田埂奔跑,挥舞着火把燎烧蚊蛾蝗虫,以免它们侵扰稻谷的清梦。

然而,也许谁也没有注意,其中一个够疯够野的孩子,这时却悄悄去到了一处高丘。像天上的星星,他的眼睛很亮,看着一个个燃烧的火把在绿色的田野移动,或者形成方阵,或者组成圆环,无比灿烂明丽,心中不由一动。这浸透汗水的农家生活里的短暂狂欢,这有着难以言说的美好时光,不管今后是否还能在山乡寻觅,都已深深刻印在他幼小的心灵,永不泯灭。

10.下列依次给文中括号内填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迈向 跑动 手持 B.冲向 奔跑 挥舞

C.跑向 走动 挥动 D.走向 奔驰 舞动

1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分)

12.作者在文中主要表现了白族人怎样的精神状态?(3分)

13.作者在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人的活动?(4分)

14.文章的结尾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4分)

【三】小鸟离巢15

琦君

邻居房子的侧面木板墙,正对着我餐室的窗户。木板墙上有个小小的洞,每年春天以后,总有好多只麻雀飞来,从那洞里进进出出、叽叽喳喳的,似商量又似争吵,显然它们是在木板墙的夹缝中做窝。想来那里面的天地一定相当开阔,筑巢其中,倒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呢。

屋主人经过墙外的走道,从不抬头望一眼,对于鸟儿们的聒噪,也充耳不闻。坐在餐室里的我,却是常常望得出神,对邻居的“有凤来仪”,甚是羡慕。也盼望有鸟儿能来我窗外的香柏树上做窝孵小鸟,让我沾点喜气。

盼望竟然没有落空。有一天,一对肚子呈金黄色的漂亮鸟儿,飞来停在我窗外在栏杆上,软语商量了好半天,看中了那株香柏树,就在上面筑起巢来,我真是 大喜过望。香柏树离窗子不到五英尺,它的枝桠是一层一层有规则地向上生长的。这对鸟夫妻,聪明地选择了最最隐秘、不高不低的第二层,藏密的浓荫覆盖,道路 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不会打扰到它们。真正可以说是良禽择木而栖。

我只要有空,就坐在窗前看它们工作。母鸟时常停在栏杆上休息,大部分是公鸟任重道远地,不知从哪儿衔来像藤蔓似的长草,在两个枝桠之间,纵横编织, 很快地就把一个窝筑好了。看那窝的细密精致,真是巧夺天工。我第一次亲眼看鸟儿衔枝筑巢,以至吉屋落成,内心那一份喜悦,无可名状。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

一对鸟夫妻,飞来时总在栏杆上停留下来,观察四周,侧耳倾听一番,然后飞到窝里休息片刻,又从另一面的树荫下飞出去。进出的方向有定,一丝不乱。它们对于自己辛苦经营的房屋,似颇踌躇满志。对我这个守着窗儿,与它们相看两不厌的人,也颇表欢迎。

有一天,看见母鸟从窝里出来,停在栏杆上东张西望,我一看巢里已经有三枚小小的蛋,碧绿如翡翠。原来公鸟急急筑窝,是为了妻子即将生产。它一会儿飞回来,衔了一条虫喂给爱妻,给她产后进补,其体贴负责,令人感动。

从此以后,母鸟大部分时间都在窝里孵蛋。公鸟偶然飞回来,站在窝边,母鸟立刻就飞走,大概是出去舒畅一下筋骨吧!

如是者约莫半个月(可惜我没有记录时间),三只小鸟孵出来了。

我看见三个大头,摇摇晃晃的,伸着细长的脖子,闭着眼睛,黄黄的嘴巴张得像三个漏斗一般,等待父母喂它们,真正是嗷嗷待哺的黄口小儿。它们吃饱了就 挤在一堆睡觉,一听父母羽翼在空中振动的声音,自远而近,三张嘴巴就马上张得大大的,等待美味落入口中。轻风吹来,它们头上纤细的绒毛,微微飘动,煞是可 爱。令人惊叹的是父母亲喂三个儿女,都非常平均。食物的分量,也是逐渐增加的。起初是细细小小的一条条小虫,渐渐地衔来较大的不知是什么山珍海味,反正小 雏吃得愈来愈壮健了。

如遇天气一有变化,母鸟就立刻飞回蹲在窝中,张开翅膀覆盖小鸟。

这一段辛苦的哺喂抚育过程,我在窗前看得清清楚楚,正和电视荧光幕上的特写镜头,一般无二。

小雏渐渐长大了,头上白白纤细的胎毛逐渐脱去,浑身羽毛丰满起来。母鸟不在时,它们争着站起来,张开小小的翅膀,拍拍身子,或是你踩我、我踩你,彼 此顽皮地对啄着。看来,巢已经显得太小了,母亲回来时,就站在边上爱怜地看着儿女,不时啄啄它们的头,梳理一下它们的羽毛。此时,公鸟的喂食,愈来愈勤, 因为孩子们的食量增加了。有趣的是公鸟一到与母鸟打个照面,母鸟就马上飞走,它们的合作劳逸均匀,看来自有默契。

一只比较强壮的小鸟,忽然跳出窝来,站在窝边的树枝上,有点摇摇晃晃。另外两个较胆小的弟妹撑起脖子愣愣地望着哥哥。这时,母亲回来了,向它头上一啄,它马上跳回窝里。不听话,挨骂了。

可是儿女们长大了,究竟是留不住的,尽管父母亲轮流地继续喂它们、守着它们,它们却时时刻刻地振翅欲飞。这一天,我真是茶饭无心,一刻也不愿离开窗 口,心情却十分沉重。因为才半天时间,三只小鸟都先后跳出窝,停在旁边大树的枝叶浓密之处了。我费了好多时间才发现它们。它们定定地站着,似在观察周围的 环境,对自己出生长大的窝却似一无留恋。母鸟停在栏杆上,喉中发出咕咕咕的声音,是对离巢儿女的反复叮咛吧!它一定是说:“今后海阔天空,父母手足都不再 相逢,不再相认,一切都要你自己小心啊!”我自恨没有公冶长的本领,能通鸟语。但骨肉分离的悲苦,凡是动物,何能有异呢?

才转瞬间,三只小鸟都倏然而逝,飞得无影无踪了。我亦怅然如有所失。抬头看它们的父母,正双双停在对面屋脊上。是在目送高飞远走,不复返顾的儿女呢?还是在俯望空空的旧巢,夫妻相互慰藉呢?

从此它们没有再回来,窗外一月多来欣欣向荣的热闹,顿归寂静。而我呢?眼看它们辛苦筑巢孵蛋、辛苦抚育儿女长大,终至离巢而去。心中的怅惘,有如亲身经历了一场人世的离合悲欢。

一阵风雨,空巢终被吹落在泥土里。外子怜惜地把它捡进来,收在一个纸匣里,叹息地说:“留作纪念吧!”

15.文中划线句子“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其中的“深意”指什么?(4分)

16.文章开头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用意?请加以概括。(4分)

17.文中这对鸟夫妻有哪些表现令人感动?请结合全文加以梳理。(4分)

18.文章以“小鸟离巢”为题,但大半篇幅写筑巢和养育的过程,是否欠妥?请说说您的理解。(4分)

19.龙应台在《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 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站在子女的角度,谈谈您的理解或感悟。(5分)

参考答案

三、作文60分含卷面分5分

20.请以“留在心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感动”“幸福”“悔恨”“痛苦”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 1. (1) ①胡为乎中露 ②青青子衿 ③一座楼房披彩虹④气蒸云梦泽 ⑤如三月兮⑥树梢树枝树根根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1)ménɡ yuè吹 (2)青香 清香(3)隐隐约约,若有若无(4)比喻 拟人

3.(1)翻译家 教育家(2)傅聪 100多

4.(1)①响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②珍惜珍藏

(2)那些优良的风俗,我们应该继承并将它们]发扬光大。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道德准则和宗教观念等。因而,我们要关注并尊重各地的风俗。

(3)①观灯(吃元宵)②吃粽子(赛龙舟)③赏月(吃月饼)④扫墓祭祖

二、【一】

5.不矛盾。“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二者并不矛盾。

6.“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用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展现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这两个词语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7.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8.“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轻松 急切 陶醉

9.月夜行船

10.B

11.时间顺序

12.主要描写了小伙子和小孩子的活动。

13.快乐、热情

14.文章结尾以“我”孩提时的视角概括了火把节的盛况,表达了对节日的思念和怀念之情,照应了文题,升华了主题。

【三】

15.(2分)鸟巢是辛勤劳作的成果,精心用心的结晶。/尊重,爱护

16.(5分) 写邻居家有鸟筑巢、主人的漠然和我的反应,通过对比,反衬出我对邻居家的羡慕和对小鸟前来的渴望,引出下文鸟夫妻筑巢等内容。

17.(6分)筑巢:辛勤劳作,一丝不苟,密切分工。

养育:对待子女公平,严格要求,细心呵护,坦然接受孩子的远去。

关系:相互体贴,和谐相处。(每点1分,满分为止)

18.(4分)妥帖。(1分)写筑巢和养育的过程,突出其艰辛,为写小鸟离巢做下铺垫,更好地表现父母之爱这一主题。(3分)

欠妥。写筑巢和养育过程的内容太多,使文章有失平衡。(2分之内酌情给分)

19.(7分)小鸟的成长过程简述。(2分)成长就是逐步地远离护佑,远离双亲,选择独立;(2分)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艰辛,永远不能忘却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3分)

三、19.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