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擦力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让科学家愁了几百年

 长沙7喜 2018-04-11

物理题中,常会有这样一个(滥俗的)场景:地面上放了一个箱子,小明不知出于什么动机非要把它拉走。箱子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图片由编辑自制


地球在下面吸引它,于是有了向下的重力;

地面朝上支持它,于是有了朝上的支持力;

小明向左拉它,于是还有个向左的拉力。

 

以及,由于箱子的下表面接触了地面,于是有了个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即使箱子未被拉动,只要有向左运动的趋势,依然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

 

最后这句话,单独看上去也许并不奇怪,但跟上面的句式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诡异了。摩擦力有什么“特异功能”,它从何而来,为什么它的方向平行于接触面?


对摩擦力来源的研究始于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达·芬奇;到了18世纪末期,法国的物理学家库仑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摩擦力。这段时期,人们大都认为,物体之间之所以存在摩擦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接触面是粗糙的,这一理论就是“凹凸说”。


图片由作者自制

 

如上图所示,其中一个物体的表面A和另一个物体的表面B都是像锯齿一样凹凸不平的,两个物体接触时,如果两者有相对运动(或者有运动趋势)时,这些“锯齿”就会阻碍物体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而接触面的粗糙度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其对运动物体的阻碍效果就越明显。凹凸说是一种直观明了的解释,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比如说,平时我们可以在路面上稳稳地行走,但如果冬天路面结冰,表面变得太过光滑,走上去就很容易滑倒。

 

按照凹凸说的解释,似乎表面越光滑,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小。不过,“分子说”并不这么认为。1734年,英国物理学家德萨古利埃曾预言,只要把平面无止境地研磨得很光滑,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力,摩擦力迟早会增大的。这种少数派的说法和“凹凸说”相矛盾,而且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无法把物体表面研磨得很光滑,因此“分子说”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看似光滑的表面,相互接触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图片来源:nptel.ac.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