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因印度河而得名。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明之 印度文明的后裔,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 000多年前。同埃 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一样,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的许 多思想、哲学和运动都塑造了人类的命运。然而,从某方面来看, 印度是唯一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继承人与3 000年前一度灿 烂的文明完全失去了联系;对于他们,古代世界不过是尘封的记 忆,那些传统到今天都变得遥远而陌生。但印度保留了与过去的联 系——往事未尝忘却,而是常常提起,历久而弥新。人们还信着一 样的宗教,敬着一样的神灵,唱着一样的诗歌。 对游客来说,印度和印度历史都既是启发,又是挑战。印度文 化宝藏的纯粹、博大和色彩斑斓,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印度那 无穷的复杂多样、种种不可思议,强烈得至于可怕的反差,都使他们 困惑。我们必须记住,印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与西欧面积 相仿的次大陆。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容纳了许多习俗和传统各异的 民族,每个民族都操着自己的语言。结果就是印度社会:各色各样的 面孔,高低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内部又有不同的群体。 印度次大陆就像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北部以喜马拉雅山为界, 越往南越窄,最南部是科摩林角,半岛在这里成为一点。西面是阿 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这个三角的面积是惊人的。南北近 2 000英里,东西差不多也是这个距离。 北部 这么大的国家,正如人们预期的,各个区域的气候和地貌迥异。 所有能想象的变化和对比,印度几乎都有。北部有世界最髙的髙山 区一--喜马拉雅山。它东西展开,丘陵和山脉形成一道屏障,把印度 次大陆和亚洲其他部分分离开来。西部是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 和“大雪山”(Hindu Kush),东部是若开山脉(Arakan)。东北部 的丘陵十分陡峭,又被浓密的森林覆盖,累世为天险,外敌无从人 内。西北部则多有通道,穿大雪山,直通次大陆诸平原。几个世纪 以来,这里都是印度的门户。一代又一代,来自中亚大草原的外国 侵略者,正是从这条路闯进印度,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次大陆的 命运。 路的一端,海拔6 000英尺处是富饶而美丽的克什米尔峡谷。 峡谷四周有群山环抱,山顶的雪帽终年不化;峡谷内则遍布湖泊草 场。所以,克什米尔被称为印度的人间天堂,并非虚誉,而是实至 名归。历代的皇帝权臣都钟情克什米尔,如今,它仍然是世界上最 印度地图 美的地方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多数人只知道印度的酷 热,在克什米尔,在整个喜马拉雅山区,冬季却是风刀霜剑、雪地 冰天,一言以蔽之,是苦寒。 喜马拉雅山也是次大陆诸大河的发源地 印度河、恒河、婆 罗门子河(Brahmaputra)①。这三条大河共同决定了印度北部的地 ①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杰马央宗冰川,上游名马泉河至后藏称藏布 江(^&开),至山南地区乃东县境雅隆地方称雅鲁藏布江至印度称“婆 罗门子河”本书注释皆为译者所注。 形面貌。一批又一批的侵略者闯过西北的通道,沿着河流深人印 度。通过这种方式新民族和新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次大陆的 中心。 印度河、恒河、婆罗门子河的盆地形成了印度北部的大平原: 印度河一恒河平原。这块辽阔的土地一直从阿拉伯海延伸到孟加拉 湾。大平原长约2 000英里,宽约150〜200英里,极其肥沃,且几 乎完全平坦,数英里内看不到一座小丘。冬季则严寒,至于股战战 而心懔懔;夏季则酷热,温度高达49°C,简直无法忍受。这里的主 要农作物是小麦和豆类——菜豆、扁豆、豌豆之类。至于印度的招 牌商品大米,这里却不怎么出产,想想也真够奇怪。 印度的地理没有改变,当代的政治却改变了次大陆的面貌。印 度河和印度河盆地如今在巴基斯坦境内。婆罗门子河流域很长的一 段也不复属于印度而属于孟加拉国。留下的是恒河盆地,包括北方 邦和比哈尔邦两个邦。恒河盆地和印度河盆地之间是干旱贫瘠的拉 贾斯坦邦以及作为印巴分界的塔尔沙漠。 德干高原 大平原的南部是另一个高原地带。这个地带包括两条平行的山 脉——北部的频陀山(Vindhyas)和南部的七折山(Satpura)®。 二山横跨印度中部。它们只有几千英尺高,给人的印象也没有喜马 拉雅山那么深,可它们俨然成了北印度和次大陆其他地方的分界 线。越过这两座山就是辽阔的德干高原。在长度上,高原几乎占据 了整个半岛。这个人称“南部”的地方一直相当炎热,简直就是不 毛之地。高原较高的地方夜间可以非常冷,但是这里的气候通常很 干燥。征服这里的各种努力都难以奏效,而高原,一直保持着与北 印度的分离。今天,任何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发现一种土生土长 的独特的文化。 ①印地语和马拉塔语作古吉拉特语作疑出梵语?W妒,多财释, “有七子的”。 0 德干高原东西两边是东髙止山和西高止山,两条山脉向南延 伸,髙度达3 000英尺,好像从平原上突然升起一级级巨大的台阶, 于是就有了“高止山’’(Ghats)这个名字。两条山脉一直向南延伸 到海岸平原。这里是典型的热带气候,温度没有北部高,但海岸和 低地常年湿热。雨量很大,所以毫不奇怪,到处都郁郁葱葱,土地 也极其肥沃。东海岸的孟加拉邦和南部的泰米尔纳杜邦、喀拉拉邦 都是印度主要的大米产区。热带气候也有利于香料的生长,包括胡 椒、肉豆蔻、小豆蔻,等等。为寻找这些香料,西方商人曾不远万 里来到东方。 现在,全世界有七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印度。2001年的统计 是10亿,仅次于中国,约等于非洲和南美洲人口之和。俗话说,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人多了也是一样。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代 来到印度,印度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博物馆!只要你在印度 待上一小会儿,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实在是太明显了。在印度北部 的一些地方,你会看到金色的头发,有时还能看到白色的皮肤,棕 色或绿色的眼睛,身材是高大魁梧,面貌是棱角分明。可是在东北 部,很多居民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脸要圆一些,颊骨高高的。相 反,南部的居民肤色比较暗,黑眼睛、黑头发。面貌大多没有北部 的同胞那么瘦削,身材却比他们苗条,或者说单薄。 语言 巨大差异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全国语言之多。印度现在的官方语 言有15种。它们是(按音序排列):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古吉拉 特语,印地语,坎纳达语,克什米尔语,马来语,马拉塔语,奥里 亚语,旁遮普语,梵语,信德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乌尔 都语。 英语实际上是印度第十六种国家语言,只是官方不承认。英 语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南方人北方人都听得懂,它常 常是起到一种媒介语(lingua franca)的作用。印地语虽说是官方 承认的国家语言,但实际上它的使用局限在印度北部。要是有个 说印地语的人到南部,比如泰米尔纳杜,他就必须说英语人家才 听得懂。 英国官员乔治·格里尔森爵士编写的《印度语言调査(1903〜 1928年)》堪称印度语言研究的经典,其中列举了 225种主要语 言和方言。225种,多得有点儿令人不敢相信,其实可以简化为 两大家族:印度一雅利安语和达罗毗荼语。公元前第二个千年 ;纪,雅利安部落侵人印度,带来了印度一雅利安语。其中的一种 方言成了宗教语言,它因此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并孕育了自己的 文学。这种语言就是梵语,印度北部的大部分语言正是从梵语演 变而来的。 不断有新民族涌人印度,旧方言于是日趋歇绝。旧方言的口语 融合了新的异族语言,继承了古典梵语,产生出不少新语言。这些 新语言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印地语了,今天印度北部广泛使用的就是 这种语言。印地语的书写、语法和词汇都源于梵语。同样,北印度 其他主要语言如西部的旁遮普语、克什米尔语、古吉拉特语、马拉 塔语,还有东部的孟加拉语,都是梵语的地方性分支和后裔。12 世纪又来了穆斯林,他们给印度带来了另一种外国语:波斯语。这 就导致了最后一种现代印度语言——乌尔都语的崛起。与其他语言 不同的是,乌尔都语无涉梵语,却源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它是受 这些语言的影响,融合印地语口语而形成的。 至于另一个大家族,达罗毗荼语,则主要是南方人的语言。达 罗毗荼语的年代不可考——这有点儿不同于雅利安方言——因为没 有人知道达罗毗荼人是什么时候来到印度的。我们知道的是,主要 的达罗毗荼语有4种: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坎纳达语,马拉雅里 语。其中以泰米尔语为最古老且最发达,它也最早发展了自己的文 学。从口语形式上看,泰米尔语甚至要比梵语古老。 0 除了自然环境,印度恐怕受宗教影响最多。宗教塑造了印度的 文化、印度的社会,这一点别的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就是在今 天,宗教对印度人生活的影响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印度至少有七种宗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伊斯兰教,锡 克教,基督教和祆教。传统的宗教是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500年或者更早。它也是印度最大的宗教,82%的印度人都是其 中这一派或那一派的信徒。伊斯兰教仅次于印度教,它是12世纪 以来从中亚带来的。在其后的600年里,一个又一个穆斯林王朝在 印度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于是,印度成了世界上穆斯林人口第 二多的国家。1991年,印度的穆斯林有9 200万还多,占印度总人 口的 11%。 印度也是耆那教、佛教和锡克教的诞生地。三种宗教都是印度 教改革派的分支。锡克教徒在这些少数派里算是最显眼的了,虽然 他们人数并不多。佛教和耆那教的重要性从古代起就不断减弱,可 在印度国内还是有好几百万信徒。在国外,佛教已经遍及东南亚并 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之一。 印度的基督教可以追溯到公元52年,据说这一年使徒圣·托 马斯在西海岸登陆。在那里,也就是喀拉拉邦附近,托马斯建立了 几个教堂并使许多当地居民皈依基督教。虽然这个故事还缺乏文献 证据,但确有证据表明喀拉拉邦自6世纪以来就有了基督教。他们 行的是叙利亚式的礼拜,所以被称为叙利亚基督徒。如今,他们形 成了印度最古老的基督教社区。16世纪起,欧洲人来到印度,传 教活动从此开始,持续不断,给新的皈依浪潮拉开了序幕,也使得 基督教徒成了人数不多,却发展壮大的少数派。1971年印度的基 督教徒只有1 400多万,到1991年,就达到2 100万。 扎根在印度最有趣的外国宗教要数祆教和犹太教了。祆教是公 元700〜800年间阿拉伯征服伊朗以后来到印度的。大量的波斯人 逃离家园,其中一些便来到印度避难。他们定居在西北海岸,并且 被称为“帕西人”,意思是“波斯人”。与其他宗教少数派相比他们 人数并不算多,可多年以来他们形成了一个有着巨额财富和深远影 响的群体。英迪拉·甘地的丈夫费罗兹·甘地就是帕西人,还有更 有名的,摇滚巨星弗雷迪·墨丘里(Freddie Mercury)也是帕西 人。犹太教从未在印度广泛传播,但它有着古老的渊源。它是犹太 商人从中东带来的。早在13世纪,这些犹太商人就在西海岸形成 了几个小的社区。他们的人数一直很少,近年来,一些犹太人移民 回到以色列,这就使印度的犹太人数量又回到以前的规模。 印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其组织形式是包括 25个邦的联邦共和国。很多邦都不仅仅是行省:种族、语言、历 史、环境,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独立 的国家。事实上,有些邦作为自治机构比作为联邦一员的历史要长 得多。 印度各邦 最北边的邦是高居喜马拉雅山上的克什米尔,它简直美得令人 心动。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是穆斯林,他们差不多都说当地的语 言——克什米尔语。挨着克什米尔是旁遮普广阔的小麦种植平原。 旁遮普是印度农业最发达、最髙产的地区。在印度独立之前,这片 地区是穆斯林、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交错杂居,简直是个复杂的 “马赛克”。独立之后,旁遮普被分成两个省。东旁遮普以锡克教徒 和印度教徒占多数,卒归印度;西旁遮普则以穆斯林占多数,归巴 基斯坦。现在印度统治的地区包括两个邦: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 邦。其中,旁遮普邦主要是锡克教徒,而相邻的哈里亚纳邦主要是 新德里的印度议会大厦 印度教徒。整个地区的通用语是旁遮普语。虽说是两个邦,骨子里 却是同一种文化,独特的旁遮普文化。 旁遮普西南是沙漠漫布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拉贾斯坦 是印度了不起的武士种族阿罗阇弗人(Rajputs)®的故乡,被誉为 印度教武士精神和文化的摇篮。它有一种独特的气氛,每一投足都 是绵延的古老传统,才一放眼又是惊心的山顶城堡。确实,与其说 拉贾斯坦是现代印度的一部分还不如说它属于早已逝去的中古。 被称为恒河大平原的地区有两个邦:北方邦和比哈尔邦。这里 是印度文化的中心,是次大陆最强大文明的发源地。这块土地叫做 “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的土地”),是印度教古老的中心。这 里有印度教最神圣的城故都德里(Delhi)也在这里,数百年 来它一直是整个地区的中心。这里的主要语言是印地语,它被定为 国语,该地区持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现在,印度大约五分之一的 ①印地语WW。梵语作巴利语作意思是“王子”——他们自称是 刹帝利的后裔。又,所谓拉贾斯ffl 以前叫即“阿罗阇弗人的”,后 缀-3胃源出波斯语。什么什么“斯坦”也是波斯语,即谁谁的地方。 人口都居住在这两个邦。值得注意的是,独立以来几乎所有的总理 都是从北方邦选区选出的。 再往东,随着恒河接近它在孟加拉湾的人海口,麦田消失了, 景物都染上浓重的热带色彩。这就是西孟加拉邦,孟加拉人的土 地。它和东孟加拉邦一度成为联合孟加拉邦的一部分。印度独立以 后,东孟加拉永久地从印度分离出来,先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后在1971年成为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国。孟加拉文化繁荣, 不管是知识还是艺术都是全印度最具活力的。以孟加拉语为基础, 这种传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学、宗教和政治人物。这个地 区的中心是不断扩大的大都市加尔各答(Calcutta/Kolkata),以前 是英属印度的首府。 出孟加拉往东北是山地,山地的居民则迥乎不同,大致是出身 混杂、文化各异的几个部落,有穆斯林,有印度教徒,有基督教 徒。他们都操着自己部落的方言。当地最大的邦是阿萨姆邦,产茶 叶,又是印度石油工业的中心。阿萨姆人说阿萨姆语,长相也和孟 加拉人大不相同。 印度西部被一片沙漠和群山与北部平原分隔开#,向外直视阿 拉伯海。古吉拉特犬牙交错的海岸线上有很多良港。几个世纪以 来,古吉拉特人以其商业和经商的技巧而闻名。尽管古吉拉特人中 既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和耆那教徒,作为一个团体,他们还是深 受耆那教哲学的影响,认为生命(life)®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都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许多古吉拉特企业立足于孟买,这个巨大的城 市是印度最重要的港口、印度电影业的中心,也是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的首府。这个邦面积占了半岛的很大一部分,居 民是赫赫有名的马拉塔人,说马拉塔语。300年来,正是他们执掌 ①耆那教分万物为两类:命(#),非命(4)。所谓“命”,即灵魂。地水火风 草木禽兽都有命·人要解脱,得守五戒,尤戒杀生(生命神圣不可侵犯就是这个意思>, 故信徒多经商。 ② 马拉塔语梵语同此,《翻梵语》作“大国”。《大唐西域记》作摩诃剌侘 国,疑从俗语_来。是故今译印度各邦皆从时俗。 ③ ④ 着印度中西部的命运。 半岛南部的4个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和泰米 尔纳杜邦看上去往往是另一个世界。比如说穿衣,那里就宽松得 多,吃饭则口味特重,多加调料,而妇女似乎享有更多的自由。取 名字也不同,好多名字北方人甚至念不出来。任何一个游客都会发 现,南部的居民属于独特的种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气质,他们的语 言也和北印度大相径庭。很有可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属于次大陆 南端泰米尔纳杜邦的泰米尔人。除此之外,居住在风景如画的喀拉 拉邦的马来人的文化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化了。卡纳塔克邦和这两个 邦接壤,沿西海岸展开,官方语言是坎纳达语。而东邻安得拉邦的 语言又不同,整个邦都说泰卢固语。 四境之内如此五花八门,也真是罕见了。从一个邦跨进另一个 邦,你会感到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徜徉。街上的招牌是陌生的,人们 都说着另一种语言,甚至看上去彼此“绝非族类”。结果是你会觉 得很迷惑,而这也正是印度保持魅力的原因之一。不同于古希腊、 古埃及甚至古中国的遗址,印度的纪念碑不是小心翼翼保存起来给 游客们看的,它们不是死去的文物,它们有生命,充满了生机 有一种文化,它活着,依旧是持续的人类传统的一部分,而它们, 正是这种文化聚焦的地方。这一点最是印度的特色,这特色堪称天 下无双,以致在外国人看来印度还属于它自己的世界。 |
|
来自: 太阳当空照917 > 《E周末读完印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