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养亲汤”是很好的“去污剂” 一般的病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入手治疗,大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是面对奇症怪症,常规的治疗方案就解决不了了。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统治这些疑难杂症呢?古代的大医家,经过临床总结,得出“怪病治痰”的学术观点。记得早年给老师抄方时,老师在面对一些棘手的怪病时,常常会开一些简单的小药方。这样的小方,往往收效甚佳。让我受益匪浅。从那时起,我也有意识的把老师的思路运用到自己的临床中来,慢慢也变成了一个善治疑难杂症的医生。同时,也印证了怪病治痰理论的正确性。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就提出了扶阳祛湿的养生治疗方案。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湿浊才是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顽敌。这也是我反复强调“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的意义所在。老百姓都知道治病要除根,那么怎么才能出病根呢?其实祛除痰湿就是在挖病根,哪怕是认为不治之症的恶病,都能通过这种治疗取得明显效果。道理很简单,痰湿是滋生疾病的温床,祛除痰湿,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很多疾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除湿,我也介绍过不少方法。例如薏米红豆汤、锅巴、面包干等。这些都是侧重于食疗的。对一些体内有湿邪但还没形成疾病的朋友使用起来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体内湿邪过重,已经引发了各种顽疾怪病的朋友,就需要使用这篇文章里我介绍的方法了。 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叫做三子养亲汤。就是用炒莱菔籽、炒白芥子、炒苏子打粉冲服。有化痰、理气、除湿、温中、降逆的功效。简单的三样中药,既清除了体内的湿邪毒素,又疏通了经络调养了气血,还增补了脾胃功能。对于咳嗽、痰湿、哮喘、湿疹、高血脂、脂肪肝、脂肪瘤、疤痕体质等慢性病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这三味药在中药店都能买到。炒莱菔籽150g、炒苏子150g、炒白芥子100g,在药店打成细粉。每次服用5g,一天三次,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用开水冲服,这个药没什么异味,稍微有点辛辣。苏子和莱菔子有温中理气的作用,白芥子主要是化痰除湿。此方还对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等妇科顽疾有很好的疗效。 三子养亲汤在临床应用上,犹如常山赵子龙的一条长枪,使用起来可以说是一当十,所向披靡。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组成】 白芥子(6克) 紫苏子(9克) 莱菔子(9克) (原方未著剂量) 【用法】 原方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9克),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下气降逆,化痰消食。 【主治】 痰壅气滞证。咳嗽气逆,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者。 【案例】 1.咳嗽 郭某,女,4岁。1992年4月13日诊。患儿咳嗽反复发作已2年余,每于感冒之后即咳嗽吐白痰不已。本次发病乃两日前感冒,后咳嗽不止,痰多色白,伴食欲不振,舌苔白厚腻,脉滑。曾用西药抗炎治疗无效,又遍寻老中医治疗,收效甚微,后邀余诊治。据其脉症,余辨此证乃属食滞伤风,化痰滞于肺脾,成痰壅食滞气逆之证。故拟以消食化痰,降气止咳,用三子养亲汤加味。处方。苏子6克 白芥子5克 莱菔子9克 茯苓12克 半夏6克 陈皮6克 前胡6克 紫菀6克 焦三仙各10克 内金6克。三剂后,咳嗽吐痰明显减轻,食量增加,效不更方。原方又进3剂,病告痊愈。追访:后又贪食受风发作1次,遵原法治疗而愈,以后再未发作。(王国华医案,录自陈宝明等.1998.古方妙用续.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咳嗽 某,雨湿,寒热汗出,痰多咳嗽,大小便不爽,胸脘不饥,脐左窒塞。杏仁、莱菔子、白芥子、苏子、郁金、蒌皮、通草、橘红。(叶天士.1976.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按〕二例咳嗽,均以痰多色白,胸闷不饥为主,属痰气阻滞,肺失宣降之证,三子养亲汤主治痰壅气滞之咳嗽,方证合拍,故用其加味治疗而取效。例一,食滞伤风,痰气内阻,脾肺同病,故加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焦三仙、鸡内金等健胃消食,体现了治痰必先理脾,治咳理应利肺的原则。例二,痰多气壅,二便不爽,属湿痰阻气,治当化痰行气,和胃去湿。方中加用杏仁降气化痰,橘红、郁金理气行滞,瓜蒌皮化痰宽胸,通草去湿以消痰。 3.哮喘 粱某,男,58岁,1991年8月2日初诊。气喘反复发作20年,加重15天。患者于20年前开始气喘,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初病时多于冬季发病,近几年发作频繁,无规律性。此次于半月前因感冒后气喘发作,用西药抗炎、平喘、解痉等方法治疗,症状好转不明显。现症见气喘,不能平卧,夜间为甚,痰白黏而少,无发热,无明显咳嗽。诊见面色暗红少泽,舌质暗红偏淡,舌苔白,脉虚数。X线胸部正位片示两肺纹理粗乱。中医诊为哮喘,证属寒痰内积,瘀血夹杂,肺气不足。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治法:温化寒痰,活血通络,降逆平喘。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味。处方:苏子7克 炒莱菔子7克 白芥子7克 前胡10克 陈皮5克 半夏10克 干姜7克 五味子7克 艾叶10克 桔梗10克 枳壳7克 地龙7克。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1991年8月8日。 二诊:服上药后气喘减轻,痰白稀多。舌脉同前。于上方加沉香6克(后下),再服5剂,服药后症状基本缓解。守法增加益气之品,调治月余。1年后随访,无明显气喘发作。(林青宁.2001.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林沛湘.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按〕哮喘发作,乃因痰气壅滞气道,肺气失于宣降而成,其性有冷、热哮两种。三子养亲汤为手太阴经药,长于化痰顺气以平喘,故为治哮喘之要方。本案患者咳喘痰黏,舌暗红偏淡,脉虚数,诊为寒痰内积,瘀血夹杂,肺气不足,属冷哮范畴,治当温肺化痰,活血通络,降气平喘,以本方加干姜、半夏、陈皮等温化寒痰之品,并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地龙平喘止咳亦为治喘要药。 4.心悸(冠心病) 谭某,女,51岁,1991年7月12日初诊。患者一年来自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胸脘胀满,纳食不香,西医检查血脂较高,心电图异常,诊断为可疑冠心痛,服用愈风宁心片,丹参片等疗效不佳。望其形,体胖丰腴;观其舌,舌胖苔滑腻;查其脉,脉象濡滑。全是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之征。治以宜郁闭,化痰湿之法。药用:苏子叶各10克 莱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杏仁10克 枇杷叶10克 猪牙皂6克 菖蒲10克 郁金10克瓜萎10克 枳壳6克 焦三仙各10克。嘱其加强体育锻炼,忌食肥甘厚味,宜清淡饮食。服药20余剂后自觉症状见轻。又以此方服药3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纳食转佳,心电图正常,血脂下降至正常范围。(彭建中等.1996.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 〔按〕此患者体胖痰多,痰湿阻滞,故见气短胸闷,脘胀食少,心悸不适;观其舌,舌胖苔滑腻,查其脉,脉象濡滑,虽见心悸,但未见瘀阻心脉之象,故用活血通脉之丹参片等而无效,其因全在痰湿气滞,故借用三子养亲汤从痰湿治疗而效,盖方中莱菔子善于消痰化食,焦三仙健胃消导,菖蒲、郁金等化浊利窍,加之嘱其加强锻炼,忌食肥甘厚味,宜清淡饮食,故症状好转,血脂正常。 5.肥胖 沈某,男,51岁。形伟体丰,体重逾90kg,体检时发现血脂极高,服西药降脂效果欠佳,予1990年12月前来就诊。观其面色潮红,油光发亮,舌红苔黄垢厚,脉象弦滑且数,按之有力。血生化检验三酰甘油高达18.86mmol/L。辨为痰湿瘀阻,久之恐有中风之虞,治宜涤痰活血化瘀之法,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药用苏子10克 莱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冬瓜子10克 皂角子6克 赤芍10克 丹参10克 茜草10克,水煎服,每日1荆。半月后复查,三酰甘油降为12.64mmot/L,患者信心大增,继服前方加柴胡6克,川楝子6克,焦三仙各10克。1月后复查三酰甘油降为7.56mmol/L,嘱其坚持控制饮食。(彭建中,等.2000.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 〔按〕患者中年体胖,血脂极高,日久痰瘀内阻,极易发生中风,中医认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减肥降脂尤为重要,按辨证辨为痰湿瘀阻,故涤痰化瘀为法,选用三子养亲汤消食化痰,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二诊再加焦三仙消食导滞,故取得良好效果。 6.皮下赘瘤 李某,女,17岁。1976年春遍身渐突起赘瘤,从躯干蔓延至四肢。除头面及手足掌外,无处不生。夏秋之季,逐渐变大。经中西医诊治未效。望其形体瘦削,面色萎黄,赘生之肉瘤大者如奶头,小如豆粒,躯干密集多于四肢。以手扪之,柔软下垂,不痒不痛。疲倦乏力,胸闷气促,腹部微胀。脉象濡弱无力,苔微白腻。此乃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疾,痰湿积聚日久,渗透于皮里膜外,赘生而出。夏秋之季,属长夏湿土司气,脾因湿困而更虚,致使赘瘤变化长大。诊为痰湿为患。拟除湿化痰,先治其标。用大剂量三子养亲汤。处方:白芥子60克 莱菔子40克 紫苏子30克。服药5荆,肉瘤萎缩,胸闷气促消失,腹仅时觉微胀,消化力增强,再拟原方合陈皮汤加味。白芥子40克 莱菔子30克 苏子18克 法夏9克茯苓15克 苍术6克 厚朴12克 陈皮9克赤芍9克 甘草6克。又服5剂,赘瘤已消大半,腹胀完全消失,并有易饥感,仍以三子养亲汤合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白芥子24克 莱菔子20克 苏子18克 党参15克 白术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当归9克 赤芍9克 甘草6克。服7剂后,症状消失,皮肤尚留有皱纹痕迹。后以健脾的六君子汤加减10余剂巩固疗效。丰年后皮肤痕迹基本消失。惟赘生肉瘤处肤色微黯黑。(杜贵森医案,录自陈宝明等.1998.古方妙用续.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按〕赘瘤属于中医痰核、癥瘕、积聚的范畴。此例患者遍身赘生豆粒状肉瘤,并见疲倦乏力,胸闷气促,腹胀,脉濡弱无力,苔白腻。此属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渗透于皮里膜外而成,故选用大剂量之三子养亲汤消散化痰,先治其标,待肉瘤稍消后,则标本兼治,选用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治疗,随后用六君子汤加减巩固。方药对证,故顽痰消除。 【方义】 本方治证乃因伤食生痰,痰壅气滞,肺失宣降所致。治宜下气消痰,宣肺止咳。方中紫苏子下气消痰,止咳平喘;白芥子利气豁痰;莱菔子降气祛痰,行滞消食。三药合用,可使气顺痰化食消,咳逆自平。三子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临证当视气、痰、食三者之孰重孰轻,以定君药,余为臣药。原方三子,为事亲者设,故名“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化痰效果观察 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儿科 关键词:三子养亲汤 摘要:目的 探讨三子养亲汤和盐酸氨溴索治疗毛支化痰较果比较。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比较了126名患儿病程和症状、体征变化。结果 发现采用三子养亲汤组病程缩短症状和体征恢复快特别是咳嗽及肺部罗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三子养亲汤治疗毛支有明显效果,其化痰作用大于盐酸氨溴索。 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抗炎2对症治疗外,于疾病的第三天开始于三子养亲汤煎剂,组方如下:葶苈子90克、白芥子20克、苏子90克、莱菔子50克、丝瓜络40克、桔梗40克。.药材均采用浙江中医学院药厂的饮片,在韩国产的KYUNG SED MACHINE煎药机,型号13-7-7024上保持压力3.0Kgf/cm下煎30分钟,煎取1000ML备用。以10ml/kg每天的剂量分三次灌服。 统计学处理:主要症状、体征恢复天数以X±S表示,其均数比较用T检验,肺部X片恢复计算相对数(%),其比较用X2检验。 表1三子养亲汤治疗毛支疗效比较 治疗组 对照组 t P 讨论:毛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程理论上是7到10天的病程,但临床上常因小儿痰液吐之不出,并发感染等原因往往使肺部炎证不易消失,痰液吸收不良,病程延长。现在温州儿科界最常用的化痰药物就是盐酸氨溴索,而中药的化痰方面却有独到之处,如上方中葶苈子有泻肺化痰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有强心,利尿,减轻肺水肿作用。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有消痰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其有减少痰液分泌的作用。而丝瓜络、桔梗有通络祛痰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有稀释、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3。.,并且有比其有更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化痰方法,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其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中华儿科杂志。1987。25(1):4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 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中华儿科 |
|
来自: 昵称4914572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