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诡道集一身 运筹帷幄张子房(4)

 墨香笙樵 2018-04-11

三,张良的自我防护谋略。

刘邦

张良是黄老哲学的化身,黄老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讲究养生,讲究如何保护自己。张良是如何地留着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其主要表现如下:

在权力面前他处处退避,常把"为韩报仇"挂在嘴上,不争权、不谋利,从不引起刘邦的猜猜疑与担忧。他总与刘邦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种"半朋友、半宾客、半臣子"的可进可退的状态。刘邦一生谁都骂(包括吕后、萧何),一张嘴就是"你爸爸"、"你老子";但从来没有骂过张良,对张良总是客气地称"子房"、称"先生"。

在封赏面前也尽力退让,这与其他文臣武将的相互争夺、相互攀比形成对照。

张良给刘邦提意见、提建议,多是后发制人,让别人先说,看情况决定是否跟着补充;即使说,也是点到为止,从不过分坚持,不惹刘邦讨厌。在第一次打入咸阳,刘邦贪恋咸阳宫里的金银珠宝、妇女众多,就想住在咸阳宫里,当时先有樊哙出来劝说,于是张良又跟着劝,刘邦采纳,退回了霸上兵营。刘邦扭不过众将,想建都洛阳,娄敬出面劝阻,提出建都关中,于是张良跟着出来劝,刘邦立即拍板定案。

当刘邦攻下彭城,进入项羽的宫殿时,"收其货宝美人,日日置酒高会。"情景与当初攻入咸阳时一样,那时有樊哙先劝,张良随后跟着劝,从而使危机得以解决;这一次为什么没有人劝了?樊哙是否在场,一时查不清楚,但张良却分明在刘邦身边。他是没有劝?还是劝了刘邦不听?两种情况都是严重的。根据张良的秉性,大概是他看到不可劝,于是也就不劝了。

儒家讲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究坚持原则、守死不移;讲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夏朝有龙逢、商朝有比干、春秋时吴国有伍子胥,等等,都为了劝谏君主送了命。道家是不这样的,他们所看重的是生命,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别的可讲呢?

吕后

结束语

对于张良,前人有两种评价,一种说张良是个善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另一种说张良是个清高出世,不考虑任何个人利益的圣贤,其实都不是。

张良是"黄老"的化身,他运用"黄老"应付一切问题的能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别人看来,"先帮着刘邦与秦朝斗;又帮着刘邦与项羽斗;又帮着刘邦、吕后与功臣斗;同时还要留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这一辈子不是活得太累了吗?别人是觉得累,但张良运作起来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至于晚间躺在床上思前想后,是否也有时内心感到对于某些事情的愧疚呢?那就只有他个人知道了。司马迁对于张良,我觉得是敬畏有余,而缺少感情上的喜爱。(来源:中华文明大讲堂 作者:韩兆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