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家可知“那人”是谁?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18-04-1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往今来,描写上元灯节的诗词不计其数,有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有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还有苏轼的“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但是,却没有人认为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是可有可无的,只因“众里寻他千百度”太过苦味,“蓦然回首,那人去在,灯火阑珊处”太过惊喜。只是,当你读完这首诗时,是否也在思考,“那人”究竟是谁?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一起看看辛弃疾在词中都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那是一年的上元灯节,携着春意的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那元宵节的火树银花,燃放的烟花好似星雨,从天而落。车马与鼓乐相映,灯与月交辉,这处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那方“社火”百戏齐齐上演,欢声笑语在街头巷尾飘荡,好不繁华热闹。看罢彩灯缀满街巷,再看那游女们,雾鬓云鬟,带满了华丽的饰物,衣着盛装,笑语盈盈的走在这繁华街巷,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而来。只是,这些游女虽然美丽,却都非“我”意中关切的那个人,在这山海人群中百次前次的寻找她,却都踪影难觅,不觉黯然。只待裹衣独自回住处,蓦然回首,却发现她正站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似有所待。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那一瞬间的美好,盼望已久。

  看到这,想来也不过是个“烂俗”的感情故事,虽有惊喜,却也难叩击心灵。然而,若是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看,或许能够看到一个别样的《青玉案·元夕》。是年为南宋淳熙元年,胸怀壮志、意欲抗金北伐的辛弃疾已然知晓南宋朝廷的怯懦与畏缩,当强敌压境,国势日衰时,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正如词中所描写的繁华景象,可谓繁盛至极,不明所以者只道是盛世来临。然而,繁华的背后,其实是千疮百孔,爬满了虱子。辛弃疾深知这一点,他欲补天穹,却恨无处请缨,只能将满腹的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图。

  说到这,相信大家都知晓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是谁了吧?没错!正是辛弃疾他自己。再回过头来看词中的描写,先是用大量笔墨渲染出元夕的热闹景象,突然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暗香满袖的游女,与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了一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而寂寞的形象,而“那人”不正是辛弃疾他自己?

  不禁有人会问,既然寻觅的人辛弃疾他自己,那又为何要“众里寻他千百度”?想来他也曾迷惘过、彷徨过,身处众人沉湎声色的环境中,无人知他意,无人明他心,纵有满腔的热血,却无处可洒。“无人会,登临意”,想那孤胆英雄的路也着实寂寞。该何去何从?他在寻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一片热闹中,他寻到了自己,寻到了那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胸怀壮志的自己,寻到了那个“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豪情飞扬的自己。与自己的再次相遇,他泪眼纵横,眼泪,不为相遇,只为自己的矢志不移。这首词,或可说正是辛弃疾思想的艺术反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