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mjx1234图书馆 2018-04-11

《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下面到改为临合平仄,学为模仿,似为本色,学改为似意境深,也似牡丹开则300年前就火了。 《苔》 白日不临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开。

最近我看到这句话就纳闷,怎么就沉寂了300年呢?

沉寂是相对于那些不读诗、不看报、不看电视的。

早在百家讲坛刘心武讲《红楼梦》时,他就引用过这首诗了。那时他的意思是,自己虽然不是正统的红学专家,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但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着来研究一下红学,是一个自谦之词。

另外很多报纸、幼儿启蒙读物也都引用过。

此诗作者袁枚的《随园诗话》是很有名的,《子不语》更是大大有名,他评论诗词有一套,写怪力乱神有一套,但他作的诗确实不怎样,就这句被引用得比较多而已,其它都藉藉无名,有的甚至是白话诗、口水诗。

比如他写的一首《鸡》: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

不可与鸡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主人用鸡食喂鸡,目的就是为了吃它。这个计策虽妙,但不能让鸡知道.....好吧,还是挺幽默的。

袁枚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坊间传他好色,因为他收的女弟子很多,至于有没有上下其手,这就不得而知了,赵翼因此还曾损他男女通吃,大约隐隐有不平之意,哈哈。

不过此老还是挺豁达的,活到82岁,挺好的。

清代有意思的人非常之多,一时意犹未尽,又让我想到了钱谦益,没错,他的老婆就是大大有名的“柳如是”,他们两人相差三四十岁,据说有一次两人温存完,老钱对小柳说,“唉呀,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挽了挽凌乱的作案现场——头发,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当时看了不禁大笑!

钱老这人也很有意思。

——

有清一代,个人觉得还是纳兰性德的词足可观,另外曹雪芹的诗也不错,他的诗在《红楼梦》里已有体现了。

赵翼、龚自珍、郑板桥的也偶有神来之笔。

春华女士对袁枚的《苔》作诗《致自己》

煦风随春至,细雨恰自来。

此生无所求,甘做石上苔。

苔花小如米,并立牡丹开。

花王多娇艳,苔米自傲然。

编者语:

今年的春晚火了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苔》,作者把苔和牡丹放到一起,春天来了,苔和牡丹一样迎春开放。一首小诗表达的确是深奥的哲理,就如人生,不尽如人意时不要放弃,只要坚持自我,一样可以迎来美丽如画的春天。 “春华”的《致自己》依《苔》意而写,自喻为“苔”,甘愿平淡、简单,确品高心静,意境深远。不嫉羡牡丹美,不与牡丹比艳,“并立”而开,“平等,和平”相处,形成和谐的自然风光。

其实,这就是人的一生,有些人长成了“牡丹”,在百花园中傲然而立,更多的人成为匍匐在地“青苔”。这里面有努力的因素,更多的是身处自然、社会的差异。 人的一生是不可逆的,假如“苔”在“羡慕嫉妒恨”中度过一生,那真是浪费了“人间时光”。积极的态度,就是顺势而为,平和健康。 无异,作者的心态是积极的,不卑不亢,不妒忌牡丹,不自贬自弃,从平凡中寻找到快乐和幸福。“无所求”可能是无奈,“并立”和“傲然”就是品行和格局了。

我第一次读袁枚的《苔》,还是有些想法的,什么“也学牡丹开”,作践了自己(苔及苔自喻的人)。为什么要学?牡丹很好吗?学了就有意义吗?能够学到吗?学了就像吗?待到秋风瑟瑟,天寒地冻,牡丹和苔又在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做“牡丹”还是“苔”,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境和品行,可以“傲然”地与“牡丹”并立于自然。做不起眼的“苔”,一样沫春风,亲夏雨,开花结果,快乐幸福。

2018年2月22日

这一首诗我也是最近才读到发现这首诗挺火的,很多人都说他是励志的诗,我越读越觉得这怎么会是励志的诗,这是一首谦卑的诗。

我查了一下,别人的解释是: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歌,苔多寄生于阴暗潮湿处,可他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恶劣而丧失了勇气。诗人能够看到这个,并且歌颂。

但是我想说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强不息。这完全是一首很谦卑的诗。为什么这么说呢?

苔就是很谦卑的,这个跟其他人通俗的解释都一样。点睛的是最后一句,叫做也学牡丹开。什么叫做也学,就是说跟着学,有一点嘲笑,有一点自不量力。苔鲜跟牡丹是完全两个不同级别的,所以用了个学。也就是把自己摆在下位。

我们常常这样说,你没有金刚钻也学别人揽瓷器活?所以也学本来就是一种自嘲,或者说是被轻视的感觉。这里面怎么能读的出是自强不息和励志呢?我非常不解。

所以整首诗越读越感觉就是很谦卑的,作者把自己放得很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在民间,然后我有些自不量力,我的水平很低,所以我也学着像牡丹一样的盛开,让你们见笑了。这感觉是像对着一个大人物在说,我觉得这才是他想表达的意思。

因为具体的背景我没查过,你们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解答我的疑惑。谢谢。

所谓沉寂只是相对而言,诗词在唐宋达到了艺术高峰,其后成为典范广泛流传,后世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则另辟蹊径,如明清以小说再创历史高度。

前人已树高峰,后世的诗词创作难以企及前人,非名家大作也就没有那么多受众去关注;另一方面由于诗词创作的盛况不在,也客观上造成了佳作少。

所以不是这首《苔》沉寂,客观的说是唐宋后诗词在文坛逐渐的沉寂下来,到清朝时也只有纳兰性德这颗明珠在诗词上灵光一现,但也掩盖不了诗词的凋零。

而袁枚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诗词的点评与诗词理论,并提出了诗词的“性灵说”这一独到的美学思想,其最有名的《随园诗话》就是一部诗词评论书,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文艺评论家,懂诗词但自身造诣一般,其诗词的流传度自然不高,《苔》也就淹没在名家大作中鲜有人提及,寻常百姓更是知之甚少。

这首《苔》生逢在一个诗词凋零的时代,其创作者也不以诗词著称,在浩瀚的璀璨诗词里显得就如苔一样不起眼,但一首好诗会有其自身的命运,总会在某个契机显现它的魅力。

时光荏苒,300年后忽然一夜爆红,更多的是因为这首诗切合了这个时代,它咏出了千千万万平凡老百姓,面对命运时的态度,虽卑微但有志不在出身,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才造就了今天我们全民奋发,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发展到世界经济老二。

这首诗带来的共鸣,正是触动了平凡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再配以民谣优美的旋律,歌者的励志,想不红都难。

听的何止是歌,咏的又何止是诗,是内心低语的独白!

其实一直没有沉寂啊

只是不像其他的脍炙人口的那些古诗口口相传而已,并非是平仄的问题。同时,我个人认为,“也学牡丹开”和您说的“也似牡丹开”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境,至少,在咏苔花这里,应该是想说明苔花虽然知道自己渺小,但也坚持学习牡丹,要像牡丹一样绽放自己的芳华。

另外这首诗之前没有火暴,是因为没有一个触发火暴的机会,

譬如说:元好问的《雁丘词》,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大陆火暴也大概是因为琼瑶《梅花三弄》小说而起吧?至少,在他小说之前,还真没怎么听人说到这段词。

同理,这次梁老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山村幼龄孩子来演绎了这首小诗,触动了多数人的心弦,于是就火了

以上是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前面有答主说没有沉寂,这点我不太同意。

从诗词的流传度、普通人的知晓度来说,这首《苔》确实算是沉寂了。我们不能说诗词爱好者都知道这首诗,他就不沉寂。

这是事实,大可不必感到不平。通过节目火起来,这是《苔》和袁枚的幸运,作为爱好者,我们也该感到高兴。

俗话说金子总会发光,《苔》这首诗确实不错,写得清新自然,读起来意味悠长。

前面有位答主说得好:经典的文学不会被遗忘,而是永驻大众心中。

至于说为什么会沉寂?

一言以蔽之,就是袁枚不出名,这首诗也没有入选课本,加之现代传统诗歌式微,所以传播途径少。

不说跟李杜比,就是跟当时同名的纪晓岚比,他当今的名气也真是太小了。而纪晓岚怎么出名的?是因为电视剧。

再者说,整个有清一朝,虽然号称诗词中兴,但是实际上流传的诗词真不多,主要还是人们兴趣的转变,大家都爱看小说看戏了。

袁枚其人

这个人啊,很有才,中过举人,当过大guan,一部《子不语》也算流传比较广。

但是他的诗呢,真算不上出众。硬要说那就是白话诗,不过读起来还是蛮好玩的。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也是捧腹大笑: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这不就是大白话,打油诗么?最后一句不要告诉他倒是有几分人文主义情怀。

我昨天在头条号写了一篇关于袁枚那些比较不错的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这其实是厚颜无耻求guanzhu,相信你们也看出来了。

以上。


我觉得“学"不能改,这首诗的精华就在一个“小"和一个“学",对照前面的 白日不来也青春。借喻一个人,虽然没有很好的境遇,但还是努力展现了个人的魅力。写的很好,似乎不必改动,不过这只是我个人意见,不必多虑。

每个诗人都有他自己的风格,袁枚的许多诗都是言简藏深意,平淡显真情。所以我认为有的评价他造诣不深的人,是因为他们只注重华丽而空洞的外表,而没有自己对生活真切体悟的灵魂。

袁枚的《苔》,在最近网络上有非常广泛的传播,主要原因在于《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上,乡镇教师梁俊带着大山里的孩子一起演唱了这首小诗。随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关于这档节目和这首小诗的文章,其中像人民日报这种大流量的媒体都有专门文章介绍这期“经典咏流传”,同时在文章里还对袁枚这首小诗进行了“新时代”的解读,让这首小诗一下子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这首小诗从诞生到现在是否一致沉寂,其中是否也有广泛传播大受欢迎的时候,在目前的考察情况下,需要在文献中查询这首诗的传播历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应该没有一个时间段,这首诗的传播范围能有《经典咏流传》那期节目播出之后的传播范围要大。暂且先不去考量这首诗的传播历史,从相对层面来看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

首先,从诗歌在文学史中的发展来看,已有文献中唐诗宋词就不止三万首,而到袁枚的清代,(从现在回看)最显性的文学形式已经变成笔记小说,袁枚为世人所知的也是他的《随园诗话》《随园食谱》,他的诗在文学史上是基本是不被提起的。

再有一点,从诗歌本身看,《苔》这首小诗并不属于最好的诗歌行列,像寒山子等人的诗歌更为朴素,也更为有平实的诗歌味道。而《苔》这首小诗在现在的解读中,已经被赋予了很强的励志意味,而励志又是这些年的一个带有时代标记性的词语,所有东西似乎都朝向了励志方向。

谢谢各位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分析得非常到位。

苔花如米小,代表社会底层基层的小人物,他们虽说地位低微,气运不济,但志气不俗,也有如牡丹花一样的高雅之心,在经济不发达,社会进步不均衡不均等的过去几百年,必然是默默无闻的。

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精准扶贫,不落下一人,全面开花,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大家一起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大背景中,苔花们的大气运来临了,万众创业,全民创新,和牡丹名花们一起百花齐放、同台竞艳,天命所归,不火不行啦,电视台的播放出名也是气运所至,小人物的春天来了,也似牡丹开。

作诗为证:

《苔》

盛世随春到,悲微气运来,

苔花如米小,百蕊共同开。

(五绝、仄起、平水韵十灰)

心灵定事成

2018年2月23日

苔这首诗之所以沉寂,原因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很少,反倒是以小说著称。而袁玫本人所做的诗也很平平,恰恰这首『苔』诗寓意深刻。只是没有入选小学课本,加之袁玫本人的知名度有限,喜爱诗歌的人读的自然少。

但『苔』这首诗确实耐人寻味,小诗短短数语,却充分表达了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读后很值得反思。苔这种生物,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照射不到,任人践踏,不引人注意,而作者确出乎意料地,以苔的自信自强,不卑不亢,以牡丹为目标,顽强地自生自长,有着坚定的信念,不自暴自弃,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这首诗,对当代社会更有现实意义。当下之青少年,很多农家子弟、普通工人子弟,有的艳羡官二代、富二代,嫌弃自己父母无能,不拼搏进取,发奋读书,这些青少年,若读了这首『苔』诗,自然会受到启发和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